杨澜是谁

来源 :优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中国成功女性的标杆,是无数人心目中想成为的样子。奥运会,世博会,每当需要一个代表中国女性的形象时,她总是第一个被想到。她穿梭于政商两界,经营着曝光率最高的传媒业,又和慈善紧紧地绑在一起。
  2011年,杨澜突然被卷入蝴蝶效应式的旋涡。在郭美美事件中被扯出的慈善“旧账”;卢美美事件中被翻出的合影;以及某洗涤品牌的代言风波……杨澜的回应快速而精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贯的优雅诚恳。
  
  起步:高速电梯
  杨澜在成为央视主持人之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当时某种程度上她是缺乏自信的。她一度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她很羡慕周围生活中那些棱角分明、有主见和个性的人,“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聪明的人。”杨澜的母亲一度害怕她因为挫折感太强而自闭。
  1990年,杨澜即将大学毕业,《正大综艺》全国海选主持人,制片人辛少英希望找一个“新面孔”,最好“纯情一点儿”。杨澜通过7轮面试,从1000名女孩子中脱颖而出。
  考试时杨澜并没有诚惶诚恐地“配合”老师、刻意使自己更“纯情”。她在简单自我介绍之后,直言不讳地对主考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电视台为什么一招主持人,就要纯情型的?我们缺少的是干练的职业女性形象。”主考老师后来对杨澜说:“我当时并没有觉得你的容貌特别出众,但这句话说明你是有思想的。”
  就如同一个预言,这20年来,干练的职业女性形象与杨澜完美地贴合在一起。
  辛少英对杨澜的与众不同记忆深刻:“这个女孩儿说话挺冲的,特别卓尔不群。”杨澜的洒脱带有一种大学生的诚意与清新。也许最初杨澜的入选是个意外,但在杨澜看来,“命中注定我就是干这行的。”
  当年杨澜的主持本色而自然,既没有刻意去表现自己的文化素养,也没有刻意去表现“清纯”、表演“可爱”,她把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清纯少女形象和富有理智又不失细腻的职业女性形象统一在一起。杨澜一共录了200期《正大综艺》,这200期节目在全国收视率领先,据说最高时达到37%。
  当时的杨澜并未意识到《正大综艺》对她今后人生道路的巨大影响,她像是坐着高速电梯,一下子升到了很多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杨澜自己也对这段经历心存感恩:“他们在我是一个丑小鸭的阶段,发现了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潜质,不然的话我的人生道路会很不同。”
  杨澜走进央视之后,不少节目以她为范本,专门到外国语大学去挑大学生做主持人。理由是,一来大学教育保证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二来语言教育,特别是口语训练使学生具备了出色的表达能力;三来学外语的学生,眼界比较开阔,气质比较现代。这些理由都成立,但再也没有找到第二个杨澜。
  舍弃:镀金与婚姻
  1993年,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来到大陆,他告诉杨澜应该到国外学习。在事业最明亮时选择激流勇退,这意味着要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说服她的是谢国民的一句话:“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
  1994年,26岁的杨澜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直到现在,她都感恩于这段经历。“那是一个开启心智的地方,自由、开放和多元,校园里和纽约城到处涌动着观点各异的学生。”
  上学期间,杨澜利用业余时间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这是杨澜第一次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实现了自己从最底层“垒砖头”的想法,也是她迈向“复合型传媒人”走出的第一步。
  这期间,她的人生中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与吴征结婚。杨澜还记得她和吴征初见那天,“冬日的阳光暖洋洋地散落在客厅里。”她对这个陌生的男人第一眼便充满了信任。1995年10月27日,杨澜与吴征在交往一年后结婚,婚礼只有40人参加,但皆算显要:靳羽西、汪燕燕、费翔以及华纳高层、美国新闻署领导、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官员等。
  关于他们的结合有很多传言或者揶揄。质疑者说,这段婚姻更像事业上的强强联手,是资本和社会名望的组合和互利,最善意的一种是说这对夫妻“女高男低”。杨澜曾提及一件事:“我们俩一块儿出席我的新书签售会,一个读者对他直言不讳,‘你娶了杨澜真是太有福气了,你家的孩子应该姓杨才对!’对我和他的结合,外界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家孩子姓吴。”
  为杨澜吴征夫妇打过工的原香港《成报》执行总编辑魏承思说:“虽然杨澜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吴征,但他们却是不折不扣的夫唱妇随。尽管很多公司常常挂在杨澜名下,其实她只是吴征生意上的公关主任或形象代言人。这家夫妻店的主角绝对是吴征。”
  知名媒体人蔡澜评价杨澜:“从她言谈间的反应、她对事物的感受看,我觉得她是个很有野心的女人。两夫妻做生意肯定有互相扶持的地方,真正靠男人成功的女人其实不多。”
  
  固化:人脉和名望的积累
  杨澜带着镀金的身份和一场婚姻在1997年回国。随后,推出的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成为凤凰卫视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高端访谈成为杨澜搭建名望平台的重要手段。
  《杨澜工作室》采访了120多位名人,其中包括前澳门特首何厚铧、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季羡林、李敖、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等等。这时期的杨澜拥有了世界级的知名度、多年的传媒工作经验以及重量级的名人关系资源。
  1999年10月,杨澜突然宣布离开凤凰卫视中文台。这次的离开给人们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她在巅峰时离开《正大综艺》更让人们吃惊和关注。
  2001年,杨澜推出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首访的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
  2009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来华访问引起了一阵媒体旋风,她把唯一一个电视专访的机会给了《杨澜访谈录》。希拉里对杨澜的选择,表现出的是对杨澜所代表的干练和职业女性形象的认同。这无疑让杨澜的标志性更加明显。
  《杨澜访谈录》的路线是“温和的深刻型”,杨澜形成了一种礼貌的提问风格。提及节目制作组在风格取舍上的抉择,杨澜说:“到底是开着轰炸机把这块地都炸平,还是钻井取油?后来我们认为,深刻的问题也可以用一种温和的形式提出来。”
  杨澜认为自己是一个“认真而有韧性的人”,这一点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同。“坦白地讲,杨澜是这个制作组里最勤奋的人。”事实上,杨澜不仅仅作为主持人出现在节目中,她对节目制作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有时甚至是否需要一个反光板她都会提出建议;作为一个职业的主持人,她对节目的品质有很高的敏感度。”
  转身:失败与重启
  2000年,杨澜吴征夫妇收购“良记”,更名为“阳光文化”。8月,阳光卫视开播,制作和播出以纪录片为主的节目。杨澜在最初就做了耗资数千万的电视制作中心,试图每年做出几百小时的原创节目。她让吴征参观时,吴征吓了一跳,说拉这么大一个摊子要出事。杨澜说自己是“有文化理想”的人,“我觉得中国需要有一个有文化感和价值感的电视平台。我想到了,就去做了。”
  起初,因为杨澜与政府的良好关系,阳光集团与广电部门在香港的一个窗口公司签约,但很快由于人事变更,政府决定撤出,合约也没有履行。阳光卫视开播不过一年,杨澜就“摸到这些神经的末梢”,发现收益和投入不成比例。她曾经把公司成本减到一半,也把自己的工资减少了40%。那时她正怀孕,经常在开会时跑出去吐,然后嚼个口香糖回来接着开。这一切都可见她的坚持。
  杨澜认为自己更像个战士而非商人。“战士坚守阵地,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而商人就像置身于一个舞厅,随时要想到出口在哪里。而我在商场就像战士一样坚持着。”2003年夏天,阳光卫视被卖给星美,杨澜仍然坚持说,“我至今也不觉得阳光卫视是一种文化上的失败。它在商业上失败了,但是有文化价值。”
  转让阳光卫视、开始集中精力来打造一些栏目,让杨澜的心情轻松了不少。2009年3月,由杨澜担任主席的阳光传媒集团旗下“天女网”正式上线,这个网站整合了阳光传媒集团旗下的多种资源,杨澜的商业指向非常清晰地定位在女性领域。
  在最新发布的2011胡润女富豪榜上,杨澜以阳光媒体投资董事主席的身份位列第23位。
  
  慈善:危机与修补
  在北京街头,你很容易看到由杨澜担任形象大使的公益广告宣传。她不仅为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益倡导出谋划策,也为跨国NGO宣传动物保护理念。此外她还是某饮用水生产企业的环保形象大使,并正在微博上大力推广其阳光媒体集团发起的一项针对女性的创意大赛。显然对于杨澜而言,公益慈善占据着她很大一部分的精力。
  阳光文化基金会副秘书长高广深最近已经习惯了别人用“躺着中枪”来调侃他的工作伙伴杨澜。作为杨澜在公益事业上的执行团队成员之一,高广深曾代表杨澜出面回应媒体关于达芬奇家具的捐赠问题:“达芬奇家具公司曾为阳光文化基金会的阳光下成长公益项目捐款,用于为在北京的流动青少年提供艺术教育机会。作为阳光文化基金会的代表,杨澜女士曾出席过与以上公益活动有关的捐助仪式。双方的合作仅限于此,并无其他商业合作。”
  但就在对“达芬奇事件”澄清后不久,2011年8月中旬,“中非希望工程”事件再次引发公众争议,而杨澜也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该项目的网站上,杨澜以共同主席身份出现。
  此前6月份,“郭美美事件”爆发,杨澜以红十字会常任理事身份在微博上为副会长郭长江澄清,称郭并没有女儿,却不想因此被人翻出10年前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笔“旧账”,称她当年“表面上将《凭海临风》的20万元稿费捐给希望工程,但就在第二天,中国青基会就与杨澜签下协议,让她以‘工作经费’的名义领走。此后,杨澜还以同样方式,多次从中国青基会财务部领取过大额工作经费。”
  后来“中非希望工程”的主办方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向杨澜作出道歉声明,表示确实盗用了杨澜的名义。青基会旧案也有当时的秘书长徐永光出面,不止一次地向媒体表示,“当年杨澜的那笔钱没有任何问题,当时没有,到今天看仍然没有。”
  但是对于外界层出不穷的质疑,杨澜和高广深都只能选择尽量少回应,多做事。杨澜表示,“公众本身就有知情权,无论是慈善机构还是公众人物,你既然在社会上做事情,就要面对别人的质疑,有时候这种疑问并不是以非常友好的方式提出来,但是你需要把事情说出来。”
  在连续的争议事件冲击下,杨澜在公众中的公益形象被打上了巨大的问号,而在高广深和徐永光看来,杨澜当前的很多烦恼,恰恰来自于她超前的公益理念和“名女人”的身份。(摘自《名汇》)
其他文献
高管集体离职、门店遭出版商哄抢,很难想象,国内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会以这样一种狼狈的姿态谢幕。而回顾这一年,几乎每个月都有书店倒闭的新闻,一面是网上书店价格战打得硝烟四起,一面是实体书店的渐行渐远渐不见。城市的街角,是否真的不再需要书店的灯光?  在深圳,一群爱书人发起一场名为“30天就倒闭书店”的狂欢,以行为艺术的癫狂,吸引你重温书店的温暖。      “光合作用”书店关门,网上书店价
期刊
胡可  年龄:36岁  老公:沙溢,内地著名男演员  时间:2011年2月20日,北京    他们的故事,没有一见钟情,谈不上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甚至还缺那么一点儿激情和浪漫。这份恋情有的只是平淡的温馨以及细水长流的踏实。这一对演了许多角色、体验过多种人生的新婚夫妇最想要的人生—不折腾,直奔生活主题。对于演员而言,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奢侈。    几年前,在胡可主持的一个节目中,胡可和沙溢相遇。之后,
期刊
黛安芬,就是那个内衣品牌,前一阵在自己的购物网站上推出一种含有撒娇功能的购物模式。女孩子们在线选好自己中意的内衣款式,填好收件地址之后放入撒娇购物车,系统就会给其男友邮箱发邮件,提醒其付款,最终货物会以礼物的形式送到女孩儿手中。  当然她们的男朋友完全可以拒绝,只是面对女友如此性感的撒娇,有8成男性最终都选择了付款。相较而言,支付宝里实现同一效果的“找人代付”功能,因为不会撒娇,已经完全沦落为等同
期刊
如何成为千里马?如何引起上司的注意?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你需要拥有一些别出心裁的魄力和创意,才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为老板出谋划策  如果你接到老板的任务后,不但认真完成,还可以想得更细致更周到,甚至为老板想出下一步的方案,给老板出谋划策,老板一定会非常欣喜,觉得用你真是用对了。  主动承担责任  根据著名的特里法则——美国田纳西银行总经理特里指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
期刊
2011年11月11日,按照某种说法,是百年一遇的“光棍节”。苍井空在这一天过28岁生日。这一天凌晨,她在微博上发了一条“祝我生日快乐”的消息,3万人追帖回复,祝她生日快乐。  她在2010年生日的时候开了新浪微博,一年之后,粉丝接近800万人。这个曾经在灰色地带口耳相传的名字,俨然风头大盛,成为中国娱乐界身价高昂的偶像明星。  显而易见,在走向中国的路上,苍井空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那些青春
期刊
生活中我们不断做加法,总是在商场打折时买回一堆东西,吃饭时多点两道菜,旅行时像赶集似的多去几个地方……但这样的生活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原本期待的丰富,却成为沉重的负担。你有没有想过,放弃这些沉重的负担,过一种简单快乐的轻生活?轻生活,是一种属于女性的新的优雅与美丽。当周围的人都处于焦灼与承重的状态时,让我们以安稳闲适的姿态,用简约、真实、从容的生活方式,创造轻生活的简单幸福。    重生命,轻生活 
期刊
自行车引发的“战争”  自从把儿子赵天祈的自行车锁进地下室开始,儿子就突然变成了陌生人,每次下课回到家,眼神向母亲横过来,书包一丢,大老远就喊还我自行车,赵翼如不予理会,他就愤然转身摔门而去。中考前的这段时间,母子俩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对于平常还比较尊重儿子意愿的赵翼如来说,强行运用家长权力解决问题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触到了她的底线。初三那年,赵天祈迷上了骑自行车,经常是放学回家4个小时打游戏,4
期刊
在衣着方面,我只对鞋特别挑剔。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每天上下学两个小时的路程就靠两只脚在地上磨。我穿的都是自家做的布鞋,或捡父兄穿旧的鞋子,不是大就是小。因为没有合适的鞋,冻伤、水泡在所难免,从那时起我就想,将来自己挣了钱,一定要买合脚的鞋来穿。  不过对他人而言,鞋是品位和地位的象征。脚被装进鞋之后,感受如何,是他人所不知道的,人们看到的只是鞋。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只重视对鞋的评价,很少顾及脚的感受。
期刊
二战女间谍南希·韦克的传奇一生  她曾是希特勒最想除掉的女间谍,位居纳粹“黑名单”榜首,被盖世太保悬赏500万法郎;她也是二战盟国授予勋章最多的战地巾帼,其传奇故事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乱世有情天》;晚年因生活困难,她不得不卖掉勋章换取生活费,英国查尔斯王子曾为她的酒店房费埋单……  她是南希·韦克,代号“白鼠”,第二次世界大战知名美女间谍。2011年8月7日,这位传奇女性在英国伦敦辞世,离她99岁
期刊
一本叫做《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的新书在短短几周里迅速登上了当当网的畅销书排行榜。作者曾航是一位25岁的IT记者。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访问了全球20多家苹果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还原出iPhone手机从设计、零部件制造、组装、运输、销售、回收翻新直到被分解处理的全球之旅。  “一款手机影响了整个世界,而那些分布在苹果全球产业链上的人,命运也被改变。”曾航说。      2006年的冬天,在美国加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