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寻找,而是为了回归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p880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逃离不仅仅局限于离开某个地方,而更多的是逃离现有的困境和压力。也许只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是给自己一次喘息的机会。它不是为了寻找,而是为了回归。
  关键词:爱情 亲情 疏离 寻找 回归
  《逃離》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集由八部短篇组成。她的作品自然淳朴,因为她对文学有着一种纯粹而干净的态度。门罗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极其清楚,她很高兴自己处于一种非主流的写作状态。
  《逃离》可以说是精雕细琢,却看不出一丝的卖弄。小说集的第一篇便是同名小说《逃离》,讲述了一个叫卡拉的年轻女性试图挣脱丈夫的束缚,但最终选择了回归的故事,当然这是一场失败的逃离。
  故事紧凑而舒缓,含蓄而清晰。它是从卡拉和丈夫克拉克分歧最大的时候开始的,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卡拉从少女到妇人的故事,还有卡拉和邻居植物学的大学教授西尔维亚及其诗人丈夫贾米森的故事。
  卡拉在十八岁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她留给父母的纸条是这样写的:“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她幻想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可现实令人失望,在脾气火暴、心胸狭隘的丈夫那里,她得到的只有指责和厌烦。她并没有寻找到渴望已久的存在感以及自己可以掌控的新生活。在她自己争取的婚姻里,她依然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色,她为了博取丈夫的喜欢和重视,甚至会乐此不疲地编造自己和邻居诗人的色情故事。其实她只想使自己麻木的灵魂得到兴奋,从而感受生活的激情,没有想到她编造的这些虚无的故事成了丈夫想要敲诈诗人的借口,在极度的矛盾与绝望中卡拉决定摆脱丈夫去多伦多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刚刚走到逃离的路上她就开始犹豫了。她想象不出来她会怎样去搭乘地铁或是电车,去照料陌生的马匹,去跟不熟悉的人说话。一种生活,一个地方,她选择了它们仅仅为了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那里的生活将不会包括克拉克。门罗淋漓尽致地描述着卡拉逃离的整个心路历程:从起初的“一直把头低低埋下”到她“深深地吸气,朝田野那边望去”,到最后当大巴来到“她和克拉克创业初期经常来买便宜汽油的地方”时的哭泣。这个被忽视并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在通往自由的路上退缩了。
  卡拉终于逃脱不了自身的胆怯和对过去生活及情感的无限留恋,最后选择了放弃,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她一点一点剪去自己的自信,一点一点去接受曾经抗拒的那种生活。也许这就是门罗所要表述的: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会痛,人就是还活着……
  《机缘》《匆匆》《沉寂》是这部小说集中相关联的三部小说,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获得古典文学硕士学位的知识女性。
  在《机缘》中,托伦斯寄宿学校的代课老师朱丽叶在代课期满后并没有受到学校的正式聘用,可是她没有动身回家而是决定去探望一位住在海边的朋友。
  故事通过朱丽叶去温哥华和鲸鱼湾的两次旅行,讲述了她在火车上先后邂逅的两个男人。前者想和她攀谈,可当时她只想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不想受到别人的打扰,冷遇了他,没有想到这个男人却在途中卧轨自杀了。在强烈的自责下,她觉得自己有些冷酷,有些无情。借由这一不幸,她遇到了另一个男人,在这个男人的开导下她减轻了负罪感,并与他一起喝咖啡,还吃着简单的午餐,在夜晚还一起去望车厢看星星。六个月后她来到鲸鱼湾这个男人的家中,不由自主地留下来,和他有了一个女儿叫佩内洛普。
  《匆匆》以叙述停顿的方式描写了一幅油画,我们会从中感受到朱丽叶对父母的想念和对过往温情的怀念。之后就有了朱丽叶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回家看望父母的情节。她发现从前小鸟依人的母亲患上了心脏病和老年痴呆症,母亲一直在跟朱丽叶说着话,却几乎认不出眼前这个人正是自己的女儿。而父亲也悄悄地喜欢上了在家帮忙的女护工,这一切让朱丽叶感受到了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落差。
  《沉寂》描写的是丈夫埃里克在最后一次出海前,来与朱丽叶吻别,朱丽叶却因前一天的争吵而把脸板得跟石头一样,敷衍了事地把埃里克打发走了,但就在那天他再也没有回来,他死了,死于海难。
  朱丽叶在温哥华的那些日子,每一天都会感受到埃里克的存在,他好像一直都在某处等待,等待着她是否愿意恢复跟他一起的那种生活。在她恍惚的意识里,他们的最后一次争吵还没有完全平息,所以他不能死,因为她还没有原谅他呢,仿佛这一切都是由她做最后的决定。
  她无法接受埃里克已经死了,他的任何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朱丽叶感觉好像有一袋水泥在倒入自己的身体,并且很快就要凝结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佩内洛普渐渐长大,长大后的女儿没有和她告别就离开了家,独自一人在外漂泊。朱丽叶错误地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受了宗教的蛊惑,才会这样的不可理喻。
  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朱丽叶仍然希望能从佩内洛普那里得到只言片语,但那已经不再那么特别耗费她的心神了。她更像一个饱谙世故的人在等待着一场非分之想,其实那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希望而已。”
  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故事,故事中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疏离的,也许现实生活本就如此。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激情》是从格蕾斯上渥太华峡谷寻找特拉弗斯家的避暑别墅开始的,讲述了格蕾斯结识莫里以及特拉弗斯一家的故事。期间穿插叙述了格蕾斯的身世和她与尼尔出逃的那个下午,这可是她与未婚夫订婚的前日。年轻的格蕾斯心里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生活,参与生活,她为一念所触,为了那个男人——未婚夫酗酒成性的哥哥尼尔,放弃了自己幸福的未来,而她的“艳遇”也以对方的意外车祸而告终。
  读完故事令人感慨,人生中我们都有过这样至关重要的瞬间,但身处瞬间中的我们却有可能误读自己的感受,或者说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我们对理解事物的态度完全不同。每个人都会有爱的需要或爱的错位,每个人都渴望爱,但现实生活中又无法得到想要的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爱情分三种:合法的、违法的和无法的。   《侵犯》中少女劳莲的生活被自私的成人操纵着,德尔芬以为自己是劳莲的生母,劳莲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她对德尔芬的关心感到惶惑。最后劳莲的父母把那段辛酸的往事说出来,迷惑才得以释然。
  《播弄》是笔者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最喜欢的一部,女主人公若冰是一位会坦然接受生活磨砺的姑娘,在她还没有能力做出选择的时候,生活就已经使她遭遇了许多的不幸。
  父母亡故后,若冰就担负起照顾病弱且性格怪异的姐姐乔安妮的责任。对于她来说现实生活的唯一乐趣与安慰就是每年去一次斯特拉特福看歌剧了,那逃离现实生活的几个小时,可以使她枯燥乏味的生活又充满了希望,还可以让她认为现在一切不能令人满意的生活,是能够忍受下去的。每次在歌剧散场后她都会沿着河岸边散步,找一个花钱不多的地方吃点东西,然后再坐7点40分的火车回家。途中那夏日农田里的灿烂阳光与长长的投影会在她心里留下一些美好的余晖。
  有一次看完歌剧后她遗失了自己的手包,在惊慌无助的那一刻她幸运地遇到了在河边遛狗的丹尼洛……有时人生世事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和充满着不确定性。
  丹尼洛为她做了可口的晚餐,又陪她一起到车站帮她买了回家的车票。这个男人是那样的友好那样的温和,以至于他们在火车快开的瞬间情不自禁地吻别了,他们就这样相爱了!他渴望若冰明年还来,但事先千万不要告诉他是什么时候……他让若冰还穿这条绿色的裙子,梳和今天一样的发型。这是多么浪漫的期盼,多么让人感动的邂逅!
  分别后的这一年,若冰去图书馆查阅了丹尼洛家乡的资料,还努力去了解丹尼洛钟表制造工作及大概流程,因为她在乎这个在她生命中第一次出现的男人。她记得他对自己说:“重要的是我们相遇了!”这句话深深地打动着若冰。
  若冰就这样心怀秘密,感觉茫然,内心却又充满力量地期待着。她认为他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他决定不通信,她会为自己这样解释:不然的话她的时间就会完全销蚀在构思、写信、回信、等信这上面了,自然还会有担心。而现在多好,她感觉有一种光芒在照耀着自己以及她在做的一切事情上。这使得她走起路来也与平时不一样,无缘无故还会微笑起来,对待病人也体贴入微,异乎寻常。
  第二年夏天,若冰专门在相识周年纪念日那天选了《皆大欢喜》这场戏,尽管她极力克制自己内心的激动,但仍然等不到剧终就去找丹尼洛了。她看到他正在专心致志地修理着钟表,她想让他亲自为自己开门,然而丹尼洛看到她不仅没有表现出一丝惊喜,反而显露出惊慌、厌烦和恐惧,甚至对着她的脸关上了店门。
  面对这直截了当的拒绝,若冰感到了莫大的羞辱。她没有说一句话就这样伤心地走开了,走在街上她使劲地憋着,可是来到河边的小道上她崩溃了……
  几十年后,作为精神科医生的若冰在医院看到一个叫亚历山大的病人,她确定他就是当年的丹尼洛。好奇心驱使着她向护士索要病人的资料,看后得知原来丹尼洛有一位需要照顾的聋哑弟弟,就是这个病人亚历山大。而且他们两个是双胞胎!若冰恍然大悟,她和丹尼洛的人生是那样的相似,而他们一生的幸福就在那一天里,就在那短短几分钟就被命运播弄得支离破碎。只有那火车站的特殊离别,让曾置身此境的她岁岁年年追怀不已。
  她总是在想,当年一定是因为绿裙子的关系,由于洗衣店里的女人和她生病的孩子,她穿错了那条绿裙子。她多希望能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告诉他,告诉她的丹尼洛,和他说:“这几十年其实她一直都是一个人!”此时我的心已经很痛了,我体会着若冰的善良、敏感,天性中的隐忍与坚强……总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许多遗憾,殊不知制造了人生许多遗憾的偏偏是爱情。
  《法力》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叫南希,一个叫泰莎,她们要逃离的是家庭,是越来越不满意的自我。南希似乎过上了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而泰莎却被她野心勃勃的情人所利用。泰莎从未对任何人表示过失望与恨,就像书中写到的泰莎在微笑,而南希从这样的笑容里看到了多年前让她困惑的那同一种东西。许多年后,年迈的南希碰到了欺骗泰莎的男人奥利,他们彼此撒着谎,隐藏并逃避着自己一生的疑惑。
  这八个故事给笔者的启示写到这已经快结束了,这些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女人,她们为自己的情感而烦恼,被爱情所困惑,因为这都是生活所赋予她们的悲剧性机缘。一次次的逃离,自觉的、不自觉的,不是為了寻找,而是为了回归。
  其实女人都尝试过某种形式的逃离,她们以为所奔向的港湾蕴含着更多的真实,然而往往事与愿违。门罗用最平常最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刻画这些人物,但她很少把自己的思想加诸人物之上。她对主人公的观点和行为正确与否并未给予主观的判断,而是留待读者去思考。因为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无法轻易地解释清楚,一切都是礼物,是给予,是接受……
  参考文献:
  [1] 艾丽斯·门罗.逃离[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名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主要着眼于C太太由自我、超我到达本我的跨越过程,从环境、借口、冲动三个方面剖析其中的转换条件,探讨这一过程的艰巨性和偶然性,从而发现“三我”人格之间的制约与平衡。  关键词:茨威格 “三我”人格结构 转换条件 C太太  弗洛伊德著名的人格结构理论将完整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部分。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元理论相关方法论,从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时的心理活动,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将书法分为元书法与自然书法两大类。原有的书法分类在横向上有碑派书法与帖学书法,现通过元书法与自然书法对书法在纵向上也进行区分,从而更利于对书法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元理论 书法 元书法 自然书法  虽然元理论是由西方学者所提出的,但是这种理论并非纯西方化的思维模式。20世纪前中期,德国著名数学家希
期刊
摘 要:《忏悔录》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展示给我们一部震撼人心的思想成长史。人的思想是最神奇的,它能把天堂变成地狱,也能把地狱变成天堂。读《忏悔录》带给读者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对自我的审视。成功的道路上无可复制,只有对自我有着清楚的认识和勇敢的面对,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本文通过对《忏悔录》核心思想的简单剖析,借以论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以及认识自我对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认识自我 卢梭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托尔金文学作品古典意识的生成入手,着重分析了《指环王》呈现的善恶观,探析了《指环王》古典意识的现代性反思,并探索了托尔金关于“第二世界”的理论。  关键词:《指环王》 托尔金 古典意识 传统  托尔金是19世纪著名的奇幻小说作家,代表作有《指环王》《霍比特人》《图林的子女》等,他用雄奇的想象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瑰丽的中土世界。而且在这个神秘的中土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奇异的生物,例如精灵、
期刊
摘 要:作为一个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小说《士兵突击》从问世后就囊括了无数创作大奖,改编成电视剧后更是受到了热捧,延續至今。本文结合小说文本,从该小说的主题意蕴、语言艺术、人物形象及思想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许三多 成功 语言 当代革命军人  在当今和平年代,革命军人应秉承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追求,一直是当代军旅小说探索的重要内容,而小说《士兵突击》的问世,从主题选择方面给当代军
期刊
摘 要:徐坤的《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讲述的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历史和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转变的背景下,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北京爱情故事。本文以反思现代性为切入点,从时代的悲哀——现代性的迷思、个体的渺小——人与机器的战争、精神逐渐矮化的男人们、女性为现代性付出的惨痛代价等四个维度,探究《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中现代性对人的异化、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破坏。  关键词:现代性 精神 爱情 《春天的
期刊
摘 要:爱情叙事历来被诸多作家涉及,在作品中,他们借爱情之域,彰显诸多思考,或人生,或人性,可谓创作之古战场。作家更多地赋予其以宏大意义,在爱情中变幻人生,思考伦理。然而冯唐却在这一古战场中,叙述了新的伦理诉求。《女神一号》便是其中之一。作者极尽爱情的轻逸之能事,叙述了新的伦理诉求。  关键词:爱情叙事 伦理预期 轻逸的肉身  尽管无数人写了无数小说,关于爱情、婚姻、婚变,但是似乎这些表象之上和之
期刊
摘 要:《土生子》是美國作家理查德·赖特的一部杰作,是黑人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了一位愤世嫉俗的黑人青年别格·托马斯失手杀死白人富家女并试图毁尸灭迹但最终落入法律之网的美国黑人悲剧。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作为理论基础,从本我、自我和超我角度分析别格的人格特征,分别解析了别格本我状态下情感的无节制放纵,自我状态下内心道德和情感的压抑以及超我状态下社会道德和情感的渴望回归,由此揭露了别格
期刊
摘 要: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流浪者之歌》中塑造了一个追求真我、追求觉悟的名为悉达多的人物形象,并借悉达多之心路历程探索了这样一个问题:宗教除了言教与形式,还有什么?并且更深入地探问:如何穿透一切宗教的表面形式而深入它的本质?作者给出了答案,即对一切生命历程的体验与思索。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来解析小说所透露的“充分体验、认识自我方能看到宗教本质并获得觉悟”这一主题。首先,本文将论证宗教的形式与言教对于
期刊
摘 要:奇幻电影作为当前最流行的类型电影,在很大程度上预设了观众的心理,甚至培养了观众的欣赏习惯。本文以《奇幻森林》为例,主要从文本的创作和接受心理两方面来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奇幻电影所投合、制造并规约出的受众的普遍接受心理。  关键词:奇幻电影 悬念 接受心理  电影艺术,是由创作者、影视作品、社会环境和受众共同构建的一个审美的交流场。其中受众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影像实现价值的渠道。影视接受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