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内地拍卖行情逐渐国际化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翰咸集,艺海求真”,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第一任总经理秦公早在1994年公司成立之初,即确立了“求真”的宗旨以及“精稀珍”的拍品甄选标准,为翰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任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党总支书记兼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公司的董事长温桂华,早在2000年提出了“保护国家珍贵文物,引导境外文物回流”的理念。在她及北京翰海同仁的努力下,圆明园遗珍——乾隆六方套瓶、乾隆银铸兽面活门环、乾隆霁蓝描金瓜棱粉彩花卉大瓶以及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真迹等国宝级文物先后回到内地。北京瀚海近年的拍品中,海外回流品的数量也由2000年的5%增至现在的60%,该公司为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4年,北京翰海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被北京市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被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评为“AAA”企业。
  几十年的文物研究鉴定积累,使温桂华成为了见解独到的学者,其编著的《中国鼻烟壶概述》、《明清竹雕文房》、北京文博大系《工艺品卷》以及《北京地区工艺衍进与宫廷样貌》,都成为了研究人士的重要参考书目。2005年4月,温桂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并被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温桂华见证了内地15年来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风云起伏,本刊1月初特别就内地瓷器的拍卖行情走访了她。
  
  内地瓷器拍卖15年风云
  
  1994年9月18日,北京翰海举办的首场拍卖360多件中国书画和中国古董杂项拍品,总成交额3380万元,吸引了来自港澳台及内地的800多位藏家参与竞拍。古董珍玩专场199件拍品成交率64%,成交额862.07万元,93件瓷器拍品成交64件,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梅瓶以72.6万元成为专场成交价最高的瓷器。尽管对于当下市场而言,十余年前的数据已经失去了参照意义,但正是这些数据为以后内地瓷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余年来,北京翰海的瓷器拍卖长期执中内地地拍卖之牛耳,“一直是内地瓷器拍卖最热的拍场,人气最旺,成交率及成交额也最高的专场之一”,成为了考量内地行情变化的晴雨表。
  


   到2007年秋拍,北京翰海的拍卖场次已增至16场,成交额5.53亿元。瓷器、玉器及杂项工艺品的拍卖场次多达8场,占到了全部场次的一半,古董珍玩一上拍的历代瓷器计168件,成交131件,成交率77.97%,成交额9319.2万元(仅此一项已是1994年首拍古董杂项成交额的11倍)。26件瓷器拍品成交价超过百万元,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如意耳瓶907.2万元成交,清乾隆粉青釉暗刻夔龙纹如意耳尊795.2万元成交,清雍正仿古玉釉缸448万元成交。
   历年全球天价成交的前百件瓷器中,北京翰海成交的达7件,也是内地进入排行榜数量最多的拍卖公司。1995年春拍,明永乐青花轮花扁腹绶带葫芦瓶1210万元成交;2001年春拍,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云龙天球瓶1045万元成交;2004年秋拍,清雍正青花矾红云龙大盘1298万元成交。在2005年以前,内地天价成交的瓷器基本都出自北京翰海。
  2005年后,内地瓷器拍卖的行情突升,北京翰海、中国嘉德、北京华辰等公司都屡现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明清官窑名品,翰海2005年春拍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以2035万元成交,秋拍的明成化青花缠枝莲花纹瓜棱瓶以1595万元成交。2006年春拍,北京翰海的南宋官窑琮式瓶1650万元成交,明永乐青花宝相花绶带葫芦扁瓶1540万元成交。中国嘉德的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5280万元成交,北京华辰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1452万元成交。
  2007年,内地瓷器拍卖的行情更上一层楼,无认是各大公司的总成交额,还是单件拍品的成交价皆创历史之最,全年4件拍品进入了全球瓷器拍卖成交前十名。北京翰海春拍时,从海外征集回国的圆明园遗物——清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以2408万元的价格被留在了北京。中贸圣佳夏拍的清乾隆珐琅彩荣华富贵灯笼尊8400万元成交,中国嘉德春拍的清雍正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2643.2万元成交,辽宁国拍秋拍明嘉靖的五彩鱼藻纹大罐2970万元成交。北京华辰春拍的明成化青花暗刻海水绿彩龙纹盘1430万元成交,北京长风的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樽1920.8万元成交,上海崇源春拍的明洪武缠枝牡丹纹釉里红玉壶春瓶1853.5万元成交。
  


  瓷器拍卖行情已逐渐国际化
  
  温桂华认为,“瓷器的拍卖行情与中国书画有着很大的区别,瓷器具有一个国际性的市场,市场盘子大,发展也比较成熟。内地市场十余年来,瓷器拍卖的走势一直未出现类似中国书画那样的大起大落,行情已经逐渐国际化。”“外国藏家购买、收藏中国书画的比例较小,而中国瓷器是走向世界的,苏富比、佳士得每年拍卖瓷器和铜器的数量,远远高于中国书画,因此内地的市场行情对国外市场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
  十余年的拍卖发展,也使内地的瓷器拍卖突现出了一个重要的特点,温桂华指出,“内地瓷器拍卖早期在征件上比较容易,找上门送拍的多,水准也特别整齐。当时一方面是因为‘文革’以后落实政策,原来被收归国家的私人收藏品都退还给了原主,随着市场经济的来临,拍卖为文物艺术品找到了一个可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合法交易途径,私人家里买房买车需要用钱,好东西也就开始涌向市场。另一方面是各地文物商店送拍瓷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过去文物商店除了特定的内销瓷器外,其他的都不能买卖。文物商店出货,大部分都拿到拍卖公司,因此经常能见到精品。当时北京翰海的瓷器征集主要以内地收藏为主,现在回头看北京翰海成立五周年所出版的图录,可谓精品云集,价格也与现在没法比,当时拍出上百万元已经算是很贵了,现在一次拍卖花一千万元买瓷器的都不算是大买家。”
  “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瓷器拍品的征集风向开始转变。经过几年的拍卖,内地的货源已经大幅萎缩,拍卖公司逐渐转向国际市场征集拍品,日本、英国、美国以及港台等地成为了主要货源地。北京翰海也开始调整了征集方向与网络,大批量接纳海外回流文物,每季拍卖之后,即远赴海外征集新的拍品。”
  温桂华分析,“征集转向海外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拍卖公司数量增多,大家都想分一杯羹,竞争加剧。早期内地的瓷杂拍卖仅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两家,所以征集拍品比较容易,去台湾征件,回来时装货品的小车堆得跟小山一样,每一次都要支付高昂的运输超重费,现在这种情况早已不复存在了,瓷器的存量越来越少。量少则价高,瓷器的行情一直在稳步上涨,2000年以后价格提升特别明显。虽然涨幅没有中国书画那么大,但是一直没有回落过。不像油画拍卖,行情像井喷一样突然上升,买家担心涨得太快会回落,转手太快让卖家心里也没底。”
  


  瓷器拍卖进入专题细分时代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大审美的时代,跟穿衣服买名牌一样,艺术品也需要包装。竞争的加剧,促使拍卖公司在操作的过程中,开始动脑筋想怎么去包装、怎么在每一场拍卖中找亮点,开始走上了专题细化的路线。”温桂华认为,这也是近几年瓷器拍卖最为显著的变化。
  “上个世纪90年代拍卖兴起初,货源充足,根本不需要拍卖从业人员去考虑太多,反正总有买家。而现在拍卖公司都在精和细上下功夫,征集到一批拍品,从瓷器、杂项里把属于文房用品的找出来,组成一个文房专拍。有了这种做专拍的想法和思路,从业人员在征件过程中就会特别注意,这虽然是在做市场,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推广。”
  温桂华指出,由现在各家拍卖公司所编辑的拍卖图录就能看出这种变化——“文字解说的数量和篇幅逐渐增大,拍卖市场出现了转折点——货不好找了,大家开始挖掘艺术品深层次的东西,想卖一个好价钱。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文化探寻的更深一层次。瓷器与书画不一样,书画作品可以介绍画家的生平、画风特点,但瓷器的文化内涵挖掘得更深更宽广一些,比如瓷器的器型、纹饰、釉彩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皇帝为什么喜欢等等。”
  


  “各家公司当下都在求变求新,寻找新思路,新想法。北京翰海在专题拍卖方面做过很多尝试与探索,内地的鼻烟壶、古代书法、成扇、文房用品、玉器专拍以及夜场拍卖等等,其实都曾是北京瀚海首创。1996年10月24日晚7时,北京翰海首次推出了由324件拍品组成的中国鼻烟壶夜场专拍,当日适逢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的年会在京闭幕,拍卖吸引了与会的中外人士参与,由于竞争激烈,专拍持续了5个小时,取得了77%的成交率,总成交额1441万元,是内地迄今为至成交额最高的鼻烟壶专拍。清乾隆的一件粉彩轧道西蕃莲纹瓷质鼻烟壶以104.5万元成交。”
  2007年,北京翰海全年共推出了7场特色专拍,秋拍的“康雍乾官窑单色釉瓷器专辑”是内地首次推出的大型清代单色釉瓷器专拍,60余件清三代各色各式单色釉瓷器广受关注。拍卖当天,粉青釉暗刻夔龙纹如意耳尊以795万元居专辑之首,仿古玉釉缸和仿龙泉暗刻龙纹罐分别以448万元和392万元成交。温桂华总结,“专拍得到了市场良好的反馈,主要归功于选件的严格把关,专拍的瓷器各种造型、釉色丰富多样,体现出了公司在选件和搭配上下了很大功夫。从此次成交的情况看,单色釉瓷的价格有所上涨,比如粉青釉暗刻夔龙纹如意耳尊,第一次拍卖时成交价80余万元,第二次300多万元成交,此次795万元的价格在内地已经算是非常昂贵。若是瓶身上没有些许划痕,成交价应会超过千万元。”
  中贸圣佳2007年夏拍也一举推出了“嘉庆宫廷艺术品”、“单色釉瓷器”瓷器专拍。24件拍品组成的嘉庆瓷器专拍成交88%,总成交额4613.84万元,6件拍品进入历年嘉庆瓷器拍卖成交前20名,粉彩进宝图螭耳瓶以1019.2万元创嘉庆瓷器拍卖的价格之最。39件单色釉瓷器专拍成交近半,总成交额1881.6万元,茶叶末釉牺耳尊571.2万元成交。
  清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达到了历史顶峰,但是温桂华认为,“拍卖的行情一直不佳,其实过去单色釉瓷是最贵的,价格远高于青花和粉彩瓷器。单色釉瓷极不易烧制成功,成品率极低,烧制过程中氧化略有不佳,釉面的色调就不均匀。如果是青花或者彩瓷,上面既便有小瑕疵,一般也不太影响整体效果,若是单色釉瓷器,上面有一点瑕疵都极为明显。”
  
  高古瓷器市场仍不成熟
  
  高古陶瓷是相对元明清瓷器而言的一个中国早期瓷器的概称。纽约、伦敦以及港台拍卖市场主要以唐代三彩器、宋代五大名窑(官、汝、哥、定、钧)瓷器及辽金陶瓷为主,龙泉窑、磁州窑、耀州窑、吉州窑等窑口的瓷器近几年也常见。内地存世的元代以前高古陶瓷除博物馆收藏之外,全部属于出土文物,受文物保护法规的限制,拍卖和收藏热主要在海外,内地拍卖品多数为海外回流,数量较少。
  1995年北京翰海秋拍,以902万元成交的一件宋代官窑琮式瓶可谓内地第一件高价成交的高古瓷。2006年,与此类似的一件拍品再次现身北京翰海时,价格已涨至1650万元。中国嘉德1997年秋拍,曾以231万元成交过一件北宋的钧窑玫瑰紫釉菱口水仙盆。拍场上极少见到宋代及以前的名窑瓷器,常见的多是普通民窑日用器物。相对而言,龙泉窑、定窑、钧窑瓷器有一定的上拍数量。2007年高古陶瓷的拍卖弱于上一年,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秋季大拍都没有出现高古陶瓷拍品。
  而纽约、伦敦、香港经常出现天价高古陶瓷。早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碗即以1239.41万港币成交。2004年该公司的秋拍中,一件北宋磁州窑刻花褐彩梅瓶以1350.375万港币成交。2005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一件宋代定窑龙纹花卉盘以152.8万美元成交。
  温桂华的看法是,“内地的高古瓷市场一直不成熟,收藏者比较接受元明清瓷器。元明清瓷器主要是景德镇瓷器,风格的延续性较强。人们对景德镇的历史比较了解,学术研究也比较到位。高古陶瓷遍布的窑址过于广杂,学术研究不够。从审美角度上来看,高古陶瓷与清代瓷器的直观美有很大的区别,高古瓷的内涵虽然更丰富,韵味更足,但不是直观的美,远没有清代瓷器那样赏心悦目,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高古陶瓷在内地的市场基本不存在,赝品的横行和政策的限制,真假都不能买卖,市场短期内不会成熟。”
  
  永宣青花引领青花瓷器拍卖行情
  
  元代创烧之初的青花瓷器存世数量有限,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昂贵的中国瓷器,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出的元青花“鬼谷出山”图罐,创下2.28亿元的天价。据不完全统计,十余年来不计真伪和重复出现的拍品,有成交纪录的元青花瓷器拍品超过130件。北京翰海是内地拍卖元青花瓷器数量最多的公司,历年大小拍卖会上拍过30余件,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9件,2006年秋拍的荷莲鱼藻纹罐935万元,2005年秋拍的缠枝牧丹罐726万元,2004年的岁寒三友罐500.5万元。2005年、2006年刚过去一轮元青花瓷的拍卖热潮,许多流传有绪的名品转入了新藏家之手。
  明清两代,青花瓷器是瓷器主要生产品种,是拍场上数量最大的品种,2007年38件成交超过千万元的天价瓷器中,明清官窑青花瓷器占15件,数量仅瓷于清三代彩瓷。永宣青花到达了明代青花瓷器的烧制鼎峰,每年拍卖破纪录的名品多出现在这两朝。永宣青花的钴料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烧成的瓷器蓝色艳丽典雅,层次丰富,并且深入瓷器胎骨,从表面看有深陷瓷胎的锡光。器型丰富多样,纹饰常见龙凤、缠枝花卉等。
  北京翰海历年成交的明清青花瓷器计有3136件,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90余件,6件超过千万元拍品中,明代青花瓷4件。2005年春拍的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以2035万元居首。2007年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青花瓷中,永宣青花占5件,全部都在香港成交。永宣以后,由于进口苏麻离青钴料稀缺,青花瓷器采用国产钴料,青花发色、瓷器造型、胎釉、纹饰内容等方面远不及永宣青花,唯成化、嘉靖、万历三朝青花瓷器值得一提。2007年有4件明代中后期瓷器成交价超过千万元,内地仅成交1件。
  温桂华表示,“拍场上明代瓷器一直不如清三代瓷器受宠,少见特别亮眼的精品。永宣瓷器是明代最好的瓷器,存世量少,价格永远在涨,永乐、宣德、成化三朝瓷器一直是市场追逐的热点。明嘉万以后,朝廷国库空虚,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地动摇了明朝的统治政权,景德镇受战乱影响,官窑瓷器的生产曾一度中断。日本收藏明晚期的瓷器较多,日本藏家喜欢五彩和青花瓷器。明晚期的瓷器烧制与经济有关,都比较粗糙,有的造型都不那么周正,而价格却不低,当时藏家买进的时候也不便宜。十余年来,内地各家公司上拍的明晚期瓷器数量不多,多数是普通品。”
  拍场上更多的是清三代青花瓷器,康熙青花瓷继承了明代的生产技术,中期时青花已达到了墨分五色的境地,成为有清一代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峰。但由于当时官民窑生产数量巨大,现今的存世量仍然很大,拍卖市场上少见天价精品。2004年北京翰海春拍,曾以110万元成交过一件康熙青花竹林七贤笔筒。康熙青花的拍卖最高纪录出现于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曾经胡惠春、张宗宪旧藏的青花龙纹瓶以2252万港币成交。
  雍正青花瓷器的烧制继康熙一朝更进一步,造型趋于纤巧精致,瓷胎淘拣更加洁净,胎釉结合致密,纹饰淡雅隽永,此时仿明代青花瓷器数量较大,人为仿永宣进口钴料自然晕散的韵味,重笔点染痕迹明显。此时期的青花釉里红、青花加彩器较康熙时期发色优美纯正,远胜于康乾。北京翰海2001年春拍的雍正青花釉里红云龙天球瓶以1045万元成交。
  


  2007年北京翰海秋拍以907.2万元成交的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如意耳瓶,以及中贸圣佳秋拍以1008万元成交青花云龙纹葫芦瓶,皆创下了历年内地乾隆青花瓷拍卖的最高成交价。2007年乾隆青花瓷的价格大幅上涨,伦敦苏富比秋拍,估价80万至120万英镑的一件清乾隆青花云龙纹双耳抱月瓶,以超出估价两倍有余的282.05万英镑成交。乾隆青花瓷的造型、纹饰是清代最为丰富的时期,早期青花瓷的釉色基本与雍正器一致,沉稳浑厚,唯乾隆朝仿古之风兴盛,青花器仿青铜样式、仿永宣瓷器较为突出,图案和纹饰也趋向繁密华美。乾隆晚期以后,青花的发色远逊于前期。嘉庆朝除前期保持了乾隆的制瓷水平之外,其后几朝的青花瓷器生产乏善可陈。
  
  清三代彩瓷是拍场永远不落的太阳
  
  “瓷器拍场上的亮点一直属于清三代彩瓷,从拍卖起始至今,就像是永远不落的太阳,每一场拍卖如果没有几件亮眼的清三代彩瓷,就好像整场拍卖都没有了灵魂。”温桂华说,“以北京翰海为例,拍卖图录做封面的拍品除了少数几次是元青花瓷外,长期都由清三代彩瓷担纲。特别是清三代的粉彩瓷,在内地外的瓷器拍卖中常破纪录。”
  200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以4150万港币成交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被业内人士誉为粉彩瓷器拍卖的分水岭。
  受其影响,此后中国市场的粉彩瓷器拍卖行情一路飙升,有据可查的26件历年成交超过千万元的粉彩瓷中,22件都在2002年之后成交,内地成交6件,香港市场成交20件。尽管内地成交的数量远逊于香港地区,但可喜的是,这种局面2006年后已被打破,6件天价粉彩瓷,除2002年中贸圣佳秋拍1122万元成交的乾隆粉彩山水如意万代琵琶尊外,其余5件均在2006年、2007年成交。
  香港市场2007年粉彩瓷也高价迭出,佳士得春拍一对清雍正的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碗以5430.6263港币成为年度最贵的粉彩瓷器,一对清乾隆的粉彩松绿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以3631.8384万港币成为价格最高的瓷质香熏。
  北京翰海历年瓷器拍卖以粉彩瓷为大宗,数量居内地拍卖公司之首,粗略统计有3148件之多,较青花瓷的3136件还多12件。34件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粉彩瓷器中,14件成交于近两年。2007年成交8件,除上述的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外,清雍正粉彩九桃纹大盘以963.2万元成交,清乾隆仿石釉粉彩开光山水图瓶616万元成交。
  康熙中期受珐琅彩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粉彩,与传统五彩和斗彩所不同的是在色料中加入了铅粉,在“制品上用玻璃白打底,烧成后柔和艳丽”。有清一代,粉彩瓷器成为了清代瓷器的主流品种,精品迭出。雍乾时期,两朝皇帝直接的过问瓷器烧制,在督窑官年希尧、唐英等人的直接管理下,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巅峰。雍乾粉彩更具历史代表性,在拍场上价位仅次于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因存世量少拍场较为稀见,历年成交的可靠品不足40件,80%以上在香港市场成交,2007年中贸圣佳夏拍的清乾隆珐琅彩荣华富贵灯笼尊以8400万元成为年度最贵的瓷器。此外,匡时国际秋拍的清雍正御制珐琅彩蓝地缠枝牡丹纹“万寿长春”碗也以728万元成交。北京翰海历年成交价超百万元的珐琅彩瓷有3件,2006年春拍的清乾隆胭脂红地珐琅彩香莲纹佛塔231万元,2005年秋拍的两年清乾隆矾红地珐琅彩花卉碗154万元,清雍正紫地珐琅彩莲花纹碗118.8万元。
  斗彩、五彩以及青花加彩器内地少见天价拍品,大部分集中在香港市场。2007年辽宁国拍秋拍,一件明嘉靖的五彩鱼藻纹大罐以2970万元创内地五彩瓷器拍卖之最,此罐200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时仅以409.44万港币成交。
  值得关注的是,在内地拍卖公司近几年的推介下,清嘉道及清晚期的瓷器价格涨幅明显。温桂华指出,“内地很早就有藏家专门收藏道光瓷器,现在已经成为了道光瓷器收藏的大户。瓷器收藏不要仅追逐一个点,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收藏特点。应该拓宽收藏的视野,清晚期瓷器同样具有专题收藏的价值,没必要跟风。比如咸丰瓷器,因时间短产量少,虽然是清晚期瓷器,但如果不看款,与光绪瓷没有什么区别,宣统的瓷器也是如此。过去这些瓷器不被看重。解放以后,文物公司曾大量出口1795年以后的民窑瓷器、民国瓷器,博物馆也不大收,当时存量很大,但现在这些瓷器内地的存量并不大。过去出口很便宜,现在要想买回来可就贵了。”
其他文献
文房用具成为收藏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各式文房用具价格的火爆及赝品的出现,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文房用具中以笔墨纸砚为主要构成。在实际收藏和使用中,笔与纸绢不易保存,损耗较大,故墨与砚的收藏相对较多。  旧时无电脑打印设备,文化传播多依靠笔墨书写,就是印刷书籍,也先雕版后刷墨印在纸上。我们今天收藏的文房用具,多为旧时文人之常用品。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让我们离这些书写工具越来越远。对有些年青收藏
期刊
由广东省博物馆策划的“明清人物画”展于2008年1月18日——2月24日在该馆举行。在这里以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为例,分四部分论述明清人物画的发展流程。  肖像画因其侧重人物面貌的描写,故古人又称之为写真画、传神、写照、传写等。它是中国画各个门类中最为古老的一个画科。清人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就说:“画法门类至多,而传神写照由来最古”。据说早在三代时期,便有肖像画的滥觞。关于它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国强
期刊
青瓷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瓷器最古老的品种,被誉为中国瓷器的始祖。青瓷的发展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发展一脉相随,青瓷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明中,青瓷成为基奠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可以认为,青瓷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象征。青瓷自商代创烧以来,历经4000余年,无数朝代,延绵至清末衰落。  青瓷又称“绿瓷”,是由于在胎体内施以2-3%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色为绿或青黄色
期刊
金融专业出身的他,却与古董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作为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市场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的艺术品拍卖履历显赫,随意罗列即有2004年,在纽约佳士得秋拍中,以84.75万美元竞得清乾隆紫檀圆明园式罗汉床,创当年明清家具拍卖第二高价和明清家具床榻类拍卖价格的纪录;2005年3月,在纽约佳士得春拍以66.56万美元竞得清乾隆清宫内府造办处御制珐琅彩西洋人物图鼻烟壶,创当年全球鼻烟壶拍卖纪录;同年10月
期刊
李洲坳东周墓葬位于江西靖安县水口乡水口村李家自然村,2006年12月30日发现, 2007年1月6日至10月25日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正式发掘。  该墓葬是一处有封土的大型土坑竖穴墓葬。原封土高约12米,封土底部为圆形,直径30-35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墓穴底部东南高,北部低,不甚平整。填埋时,先在墓底垫厚约40-60厘米的青膏泥,使底部平整。在青膏泥上放置棺木47具,大多数保存完好
期刊
荧屏正热播一条手机广告:某人士通过智能化手机,在苏富比拍卖场竞购一幅流失海外多年的画作回归。广告在炫耀手机功能的同时,也传播了苏富比的形象。这对相对低调的苏富比而言,真是意外收获。  苏富比亚洲区掌门人是程寿康。外表并不切合实际年龄,程寿康自得地解释:“这可是我们苏富比的护肤秘诀。”程寿康首次亮相内地传媒,是假2006年9月6日香港苏富比2006秋拍北京路演之机。那时,在香港苏富比全体管理及专业团
期刊
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到了汉代达到巅峰,尤其是丧葬用玉。汉代是葬玉的黄金时代,极端迷信化的葬玉在汉代走向了极端。汉代以后,佩玉逐渐进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开始了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阶段。  玉衣作为汉代葬玉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汉代文献中,被称为“玉匣”“玉柙”。是两汉皇帝和诸侯王等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是我国最具特
期刊
雅集者,文人的聚会而已,最有名的就是西园雅集——元祐元年,苏轼兄弟、黄庭坚、李公麟、米芾、蔡襄等十六学士,在驸马王诜的西园里聚会,李公麟绘《西园雅集图》,米芾撰《西园雅集图记》。后人就认为这是雅集的“范式”,故而马远、刘松年、朱孟渊、仇英等人都画过《西园雅集图》。鄙乡在元末时也有玉山草堂雅集、耕渔轩雅集等,还留下了《玉山草堂集》、《金兰集》等雅集的成绩。其实,雅集是日常的文化活动方式,即使三家村老
期刊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釉上彩瓷品种之一,因其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之上,故称为“瓷胎画珐琅”,以别“铜胎画珐琅”。因画珐琅彩料昂贵,烧制数量有限,又因珐琅彩瓷专为清宫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故弥足珍贵。  朱家溍先生考证:故宫的“磁胎画珐琅”原藏端凝殿左右屋中,共有四百件,另有乾隆款瓷胎洋彩61件和很多铜胎画珐琅未列在四百件内。“磁胎画珐琅”和“瓷胎洋彩”之名来源于这些装瓷“
期刊
2008年1月9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紫禁城出版社、颐和园管理处、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炎黄艺术基金会协办,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盛世雅集—2008中国古典家具精品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开幕。作为目前国际上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家具精品展及研讨会,展览汇集近60件海内外著名私人藏家的明清家具珍品,并首度公开了中国古典家具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资料,十余位海内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