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能让一个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夜不能寐的,一准就是没有生儿子了。可当他多年以后,听到印度国歌在赛场响起,一度的沮丧彻底烟消云散。女儿吉塔和巴比塔身上的潜质,让他看到意外之喜。她们避开了锅碗瓢盆,走向弥漫着男性荷尔蒙的摔跤场,一番寒彻骨,终得扑鼻香。两个女儿都取得了骄人成绩,载誉而归。
父亲的梦,寄托在一项体育运动上——摔跤。这似乎天然地把入场券交给了男性,特别是在电影1988年的时间设定下。因此,在父亲之梦、社会认知和国家荣誉的作用下,“摔跤”染上了多元意义,在父亲层面,是爱与付出,是孤胆英雄的矢志不渝;在社会认知层面,我们看到女性的独立与自由,在庸常生活之外的个体选择,应当成为常态;在国家荣誉上,诉说了个人吁求国家关注体育,加强体育教育和建设,为国家攫取光荣。
真诚:感动而不烂俗的叙事
影片是一个典型的类型故事,走的是励志温情片的路线。本来这类撒鸡汤的故事除了赚取一些眼泪外,容易烂俗。但是故事的基本元素永远能打动人,就像水一样,无人能否定这个必需品的地位。这源于,一方面是影片的真实性,它取材于印度的真人真事;另一方面,真人真事不代表它在商业和艺术上的成功,如何进行艺术转化也是影片要考量的问题,它需要避免把感动坠入烂俗的危险。
《摔跤吧!爸爸》电影剧照
以摔跤为印度体育的载体,不单可以看作是对加强体育事业的呼吁,而且放大了印度作为后发国家逐渐获得民族自信,振奋国情的一面。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后的印度,直到1947年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成为主权国家,漫长的殖民史,让它和大多数殖民国家有着类似的问题,在后殖民时代如何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在电影开篇,黑白电视机里讲述着:“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摔跤在印度盛行,可是印度摔跤手在本届奥运会中的表现令人失望。”本是摔跤大国,但是逼仄的小巷,贫穷的家庭,晦暗的小屋,身体营养的不足,基本体育设施的匮乏,在反复强调印度的贫弱,从摔跤体育到国家形象。
扮演父亲的演员阿米尔·汗,在以往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等影片中,一向关注社会问题。这一次,他仍然如此,父亲以个人之力来推广摔跤,来挑战对女性的偏见,来引起国家的关注与自豪,是用个人之力来介入国家层面的问题,付出了大于自身职责的心力。所以,当父亲近乎偏执地、病态地甩开众人的非议,独面冰冷的孤独,把期望压在两个女儿身上时,喷射出一阵阵弥漫着悲壮氛围的英雄色彩。父亲教育大女儿吉塔,大意是,“如果你得了银牌,很快就被忘记;得到金牌,成为榜样,就会激励孩子,永远不会被忘记。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胜利,而是成千上万女孩儿的胜利。那些认为女孩儿不如男孩儿的人就会闭嘴,她们被迫禁锢在家中做家务,一生的价值只是结婚生子。所以,明天比赛是一场重要的比赛,对阵的不是澳大利亚的选手,是所有歧视女性的人。”
《摔跤吧!爸爸》电影海报
那个早早便出嫁的女子坐在祝福的中心,可神色漠然,一边哭诉自己的命运,一边劝慰不想去训练的两姐妹:“我却希望有一个你们那样的父亲,至少你们的父亲关心你们,而我们的命运从我们生下来就注定了,学习洗衣做饭,强迫做所有的家务。在成年后,就会被嫁出去,减少父母的负担,把她交给一个陌生男人,然后开始生孩子,这就是女人的命运。看看你们的父亲,他不顾所有人反对,忍受所有的嘲讽,他希望你们有自己的人生,他哪里錯了?”有了这段话做铺垫,我们才理解父亲的用心。他固然未免专横地垄断了女儿许多快乐,强迫她们训练。可是放她们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就会幸福吗?还是重蹈身不由己、困于锅碗瓢盆的梦魇,走在女性被工具化的轮回之路上?一面是父亲的“应试教育”,发展她们的摔跤才能;另一面是松手,任她们做家务,然后嫁出去,相夫教子。其间,是没有一个自由空间的,相对而言,父亲反而发挥了女儿身体的优势,成就了她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滑向平庸人生的危险。
摔跤,固然有他个人情结在里面,同时何尝不是使女儿摆脱女性传统命运的途径?这个平台的搭建者是父亲,施展的是女儿们的摔跤才能。起初不理解的她们在出嫁女孩儿的提醒下,明白了父亲的用心,由被动承受转为个体自觉,不再用鞭策,而是主动迎难而上,爱上了训练和摔跤。电影叙事的节奏和色彩为之一变,预示了这种变化。问题在于,这种以父亲为转变动力的故事,能走多远?这是不是类似“娜拉出走之后,还会回来”的问题?也就是说,是不是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父亲介入她们的生活,在前面做引导?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来完成在当时环境下女性举步维艰的境况呢?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情理疑难。因此有人说,这部电影表面上宣扬女性独立,倡导提高女性尊严,骨子里却是给男人打广告,证明男人的高大。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如果前半部分,父亲强迫女儿摔跤是居高临下的态度,有男权的色彩,那么后面女儿走向自觉,无疑表明她们不再是父亲心愿的傀儡。如果把印度的女性现状比作一汪泥地,影片中的父亲带着女儿逃出泥泞,难道不能允许人家腿上沾点泥吗?
《摔跤吧!爸爸》电影剧照
父亲的梦,寄托在一项体育运动上——摔跤。这似乎天然地把入场券交给了男性,特别是在电影1988年的时间设定下。因此,在父亲之梦、社会认知和国家荣誉的作用下,“摔跤”染上了多元意义,在父亲层面,是爱与付出,是孤胆英雄的矢志不渝;在社会认知层面,我们看到女性的独立与自由,在庸常生活之外的个体选择,应当成为常态;在国家荣誉上,诉说了个人吁求国家关注体育,加强体育教育和建设,为国家攫取光荣。
真诚:感动而不烂俗的叙事
影片是一个典型的类型故事,走的是励志温情片的路线。本来这类撒鸡汤的故事除了赚取一些眼泪外,容易烂俗。但是故事的基本元素永远能打动人,就像水一样,无人能否定这个必需品的地位。这源于,一方面是影片的真实性,它取材于印度的真人真事;另一方面,真人真事不代表它在商业和艺术上的成功,如何进行艺术转化也是影片要考量的问题,它需要避免把感动坠入烂俗的危险。

以摔跤为印度体育的载体,不单可以看作是对加强体育事业的呼吁,而且放大了印度作为后发国家逐渐获得民族自信,振奋国情的一面。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后的印度,直到1947年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成为主权国家,漫长的殖民史,让它和大多数殖民国家有着类似的问题,在后殖民时代如何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在电影开篇,黑白电视机里讲述着:“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摔跤在印度盛行,可是印度摔跤手在本届奥运会中的表现令人失望。”本是摔跤大国,但是逼仄的小巷,贫穷的家庭,晦暗的小屋,身体营养的不足,基本体育设施的匮乏,在反复强调印度的贫弱,从摔跤体育到国家形象。
扮演父亲的演员阿米尔·汗,在以往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等影片中,一向关注社会问题。这一次,他仍然如此,父亲以个人之力来推广摔跤,来挑战对女性的偏见,来引起国家的关注与自豪,是用个人之力来介入国家层面的问题,付出了大于自身职责的心力。所以,当父亲近乎偏执地、病态地甩开众人的非议,独面冰冷的孤独,把期望压在两个女儿身上时,喷射出一阵阵弥漫着悲壮氛围的英雄色彩。父亲教育大女儿吉塔,大意是,“如果你得了银牌,很快就被忘记;得到金牌,成为榜样,就会激励孩子,永远不会被忘记。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胜利,而是成千上万女孩儿的胜利。那些认为女孩儿不如男孩儿的人就会闭嘴,她们被迫禁锢在家中做家务,一生的价值只是结婚生子。所以,明天比赛是一场重要的比赛,对阵的不是澳大利亚的选手,是所有歧视女性的人。”

那个早早便出嫁的女子坐在祝福的中心,可神色漠然,一边哭诉自己的命运,一边劝慰不想去训练的两姐妹:“我却希望有一个你们那样的父亲,至少你们的父亲关心你们,而我们的命运从我们生下来就注定了,学习洗衣做饭,强迫做所有的家务。在成年后,就会被嫁出去,减少父母的负担,把她交给一个陌生男人,然后开始生孩子,这就是女人的命运。看看你们的父亲,他不顾所有人反对,忍受所有的嘲讽,他希望你们有自己的人生,他哪里錯了?”有了这段话做铺垫,我们才理解父亲的用心。他固然未免专横地垄断了女儿许多快乐,强迫她们训练。可是放她们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就会幸福吗?还是重蹈身不由己、困于锅碗瓢盆的梦魇,走在女性被工具化的轮回之路上?一面是父亲的“应试教育”,发展她们的摔跤才能;另一面是松手,任她们做家务,然后嫁出去,相夫教子。其间,是没有一个自由空间的,相对而言,父亲反而发挥了女儿身体的优势,成就了她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滑向平庸人生的危险。
摔跤,固然有他个人情结在里面,同时何尝不是使女儿摆脱女性传统命运的途径?这个平台的搭建者是父亲,施展的是女儿们的摔跤才能。起初不理解的她们在出嫁女孩儿的提醒下,明白了父亲的用心,由被动承受转为个体自觉,不再用鞭策,而是主动迎难而上,爱上了训练和摔跤。电影叙事的节奏和色彩为之一变,预示了这种变化。问题在于,这种以父亲为转变动力的故事,能走多远?这是不是类似“娜拉出走之后,还会回来”的问题?也就是说,是不是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父亲介入她们的生活,在前面做引导?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来完成在当时环境下女性举步维艰的境况呢?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情理疑难。因此有人说,这部电影表面上宣扬女性独立,倡导提高女性尊严,骨子里却是给男人打广告,证明男人的高大。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如果前半部分,父亲强迫女儿摔跤是居高临下的态度,有男权的色彩,那么后面女儿走向自觉,无疑表明她们不再是父亲心愿的傀儡。如果把印度的女性现状比作一汪泥地,影片中的父亲带着女儿逃出泥泞,难道不能允许人家腿上沾点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