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女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xwork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能让一个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夜不能寐的,一准就是没有生儿子了。可当他多年以后,听到印度国歌在赛场响起,一度的沮丧彻底烟消云散。女儿吉塔和巴比塔身上的潜质,让他看到意外之喜。她们避开了锅碗瓢盆,走向弥漫着男性荷尔蒙的摔跤场,一番寒彻骨,终得扑鼻香。两个女儿都取得了骄人成绩,载誉而归。
  父亲的梦,寄托在一项体育运动上——摔跤。这似乎天然地把入场券交给了男性,特别是在电影1988年的时间设定下。因此,在父亲之梦、社会认知和国家荣誉的作用下,“摔跤”染上了多元意义,在父亲层面,是爱与付出,是孤胆英雄的矢志不渝;在社会认知层面,我们看到女性的独立与自由,在庸常生活之外的个体选择,应当成为常态;在国家荣誉上,诉说了个人吁求国家关注体育,加强体育教育和建设,为国家攫取光荣。
  真诚:感动而不烂俗的叙事
  影片是一个典型的类型故事,走的是励志温情片的路线。本来这类撒鸡汤的故事除了赚取一些眼泪外,容易烂俗。但是故事的基本元素永远能打动人,就像水一样,无人能否定这个必需品的地位。这源于,一方面是影片的真实性,它取材于印度的真人真事;另一方面,真人真事不代表它在商业和艺术上的成功,如何进行艺术转化也是影片要考量的问题,它需要避免把感动坠入烂俗的危险。
《摔跤吧!爸爸》电影剧照

  以摔跤为印度体育的载体,不单可以看作是对加强体育事业的呼吁,而且放大了印度作为后发国家逐渐获得民族自信,振奋国情的一面。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后的印度,直到1947年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成为主权国家,漫长的殖民史,让它和大多数殖民国家有着类似的问题,在后殖民时代如何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在电影开篇,黑白电视机里讲述着:“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摔跤在印度盛行,可是印度摔跤手在本届奥运会中的表现令人失望。”本是摔跤大国,但是逼仄的小巷,贫穷的家庭,晦暗的小屋,身体营养的不足,基本体育设施的匮乏,在反复强调印度的贫弱,从摔跤体育到国家形象。
  扮演父亲的演员阿米尔·汗,在以往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等影片中,一向关注社会问题。这一次,他仍然如此,父亲以个人之力来推广摔跤,来挑战对女性的偏见,来引起国家的关注与自豪,是用个人之力来介入国家层面的问题,付出了大于自身职责的心力。所以,当父亲近乎偏执地、病态地甩开众人的非议,独面冰冷的孤独,把期望压在两个女儿身上时,喷射出一阵阵弥漫着悲壮氛围的英雄色彩。父亲教育大女儿吉塔,大意是,“如果你得了银牌,很快就被忘记;得到金牌,成为榜样,就会激励孩子,永远不会被忘记。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胜利,而是成千上万女孩儿的胜利。那些认为女孩儿不如男孩儿的人就会闭嘴,她们被迫禁锢在家中做家务,一生的价值只是结婚生子。所以,明天比赛是一场重要的比赛,对阵的不是澳大利亚的选手,是所有歧视女性的人。”
《摔跤吧!爸爸》电影海报

  那个早早便出嫁的女子坐在祝福的中心,可神色漠然,一边哭诉自己的命运,一边劝慰不想去训练的两姐妹:“我却希望有一个你们那样的父亲,至少你们的父亲关心你们,而我们的命运从我们生下来就注定了,学习洗衣做饭,强迫做所有的家务。在成年后,就会被嫁出去,减少父母的负担,把她交给一个陌生男人,然后开始生孩子,这就是女人的命运。看看你们的父亲,他不顾所有人反对,忍受所有的嘲讽,他希望你们有自己的人生,他哪里錯了?”有了这段话做铺垫,我们才理解父亲的用心。他固然未免专横地垄断了女儿许多快乐,强迫她们训练。可是放她们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就会幸福吗?还是重蹈身不由己、困于锅碗瓢盆的梦魇,走在女性被工具化的轮回之路上?一面是父亲的“应试教育”,发展她们的摔跤才能;另一面是松手,任她们做家务,然后嫁出去,相夫教子。其间,是没有一个自由空间的,相对而言,父亲反而发挥了女儿身体的优势,成就了她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滑向平庸人生的危险。
  摔跤,固然有他个人情结在里面,同时何尝不是使女儿摆脱女性传统命运的途径?这个平台的搭建者是父亲,施展的是女儿们的摔跤才能。起初不理解的她们在出嫁女孩儿的提醒下,明白了父亲的用心,由被动承受转为个体自觉,不再用鞭策,而是主动迎难而上,爱上了训练和摔跤。电影叙事的节奏和色彩为之一变,预示了这种变化。问题在于,这种以父亲为转变动力的故事,能走多远?这是不是类似“娜拉出走之后,还会回来”的问题?也就是说,是不是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父亲介入她们的生活,在前面做引导?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来完成在当时环境下女性举步维艰的境况呢?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情理疑难。因此有人说,这部电影表面上宣扬女性独立,倡导提高女性尊严,骨子里却是给男人打广告,证明男人的高大。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如果前半部分,父亲强迫女儿摔跤是居高临下的态度,有男权的色彩,那么后面女儿走向自觉,无疑表明她们不再是父亲心愿的傀儡。如果把印度的女性现状比作一汪泥地,影片中的父亲带着女儿逃出泥泞,难道不能允许人家腿上沾点泥吗?
《摔跤吧!爸爸》电影剧照
其他文献
2017年10月3日,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揭晓,三位得主是来自美国的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他们的主要成就是通过LIGO科学合作组织首次探测到宇宙引力波。  其中,现年85岁的雷纳·韦斯为这一重大发现作出了卓越贡献。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LIGO的创始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
说到思想和学术,第一反应就是抽象、晦涩和理性。翻开一本本思想或学术著作,第一印象就是其理论名词的密度和思维抽象的程度。确实,从思维分类角度看,思想和学术都属于逻辑思维的范畴,与讲究形象思维的文学、艺术属于不同的领域。思想、哲学、学术等领域的思维活动确实也是在运用概念、范畴、命题来论证一个道理。抽象的理论思维属于高级思维活动,它可以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层面,可以对分散破碎的材料进行整合,可以透过表象
前几日,北京的王胖子打来电话,说有一个小伙子拿着吸尘器在北京街头吸尘一个月,然后用吸取的尘埃制作了一块板砖。这样的消息在听闻后除了感觉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外,让人不禁陷入沉思。  这件事情表象的背后,就是经常被人提及的“城市病”。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所身处的城市生病了。  城市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城市了,虽然人还是那些人,街道还是那些街道,但冬天愈发冷冽,夏季也炎热得显得有些漫长。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
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的两大文明中心,对亚洲文学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辐射和影响。二者在文学史上也并非孤立发展,可以说中印两国在亚洲文学审美范式的塑造上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中,传统的“抒情”精神成为亚洲文学传统乃至整个亚洲文化传统的一种重要表现。  作为中印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娇红记》(中国古典戏剧)与 《沙恭达罗》(印度古典戏剧,约创作于公元4世纪)不仅在题材上有着相似性——男女恋爱,更在文本
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同时获得了“普林策小说奖”和“福克纳文学奖”两项殊荣。之后根据其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大获成功,获得多项奥斯卡奖和金球奖。该书描述了不同时代的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采取了三条主线并行叙事的结构。三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她们之间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三位女主人公是如何逐渐出现在作者脑海中的?作者又与三位女性有着怎样的渊源·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  在三位女
编译 高 雪    母亲节那天早晨,我想全世界的母亲都像我一样,被孩子们强行按到床上,被“赦免”做早餐,因为今天是母亲节。  刚刚剪下的康乃馨放在花瓶里——这种花通常每年会在母亲节期间在家中的各个角落里盛开,其他时间则很容易被人遗忘。当然,孩子们会从厨房里制造出各种各样奇怪的食品,而且注定会吸引你惊叹的目光。  虽然是清晨6点钟,厨房里却已经忙碌成一片。一阵嘈杂的讨论已经开始失去控制,紧接着被一声
玛歌酒庄  如果说拉图红酒是葡萄酒中威武刚猛的男子汉,那么玛歌红酒就是葡萄酒中温柔贤淑的女士。在法国,玛歌红酒有“红酒皇后”的美誉。  有历史学家认为玛歌酒庄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2世纪,但那只是一个猜测。12世纪,法国的波尔多地区只有一个村庄叫“拉莫特玛歌”,而拉莫特玛歌确实是现在玛歌庄园的所在地,但历史学家无法证明,叫“拉莫特玛歌”时的村落就已经开始酿造葡萄酒。这很可能是法国人为了向世界弘扬自己的
有吉佐和子  有吉佐和子(1931—1984)是顶着“才女”称号登上日本现代文坛的。1950年代中期,有吉佐和子与曽野绫子、山崎丰子、原田康子等一批女作家连续推出佳作,引起评论界关注,评论家臼井吉见将这一时期称为“才女时代”。但是,有吉本人对这个称号并不抱有认同感。当时语境下的“才女”一词不乏揶揄之意——评论家们认为这些女作家早早成名,缺少丰富的人生经验做铺垫,仅是靠着头脑和才情写作。对此,同为女
《英语,八月》封面  印度报纸曾在小说《英语,八月》出版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报道中评价道:“如果说拉什迪《午夜之子》是印度英语小说的分水岭,那么《英语,八月》则是它默默无闻的孪生兄弟。”媒体的评价侧面体现了《英语,八月》在印度英语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这部1988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依靠独特的“混种习语”收获了数百万读者的关注与喜爱。而它的作者,就是印度本土作家乌帕马尼亚·查特吉(Upamanyu Chat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得初到巴黎,自己是一个很容易惊讶的人。在去学校、超市的路上,会和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不期而遇,和埋葬着狄德罗的古老教堂擦肩而过,和安睡着萨特和波伏娃的墓园毗邻而居。一个星期之后,方才知道自己所在的圣日耳曼德佩街区于巴黎,于拉丁区意味着怎样的人文萃薮。那些伟大的杰出的人物如今或已安葬在先贤祠中为人敬仰,而巴黎仍然给予他们具象的存在,让这些记载着他们的足迹、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