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ove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每位教育者都要思考的根本问题。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京发布,其中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才培育的要求,着重强调了学生素养要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更是加大并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以教材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并借助于学科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更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按照以下思路,借助语文教学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是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类,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结构框架;二是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梳理优秀传统文化拓展资料;三是立足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明确优秀内容分类,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结构框架
  一般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四大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文字语言即文学、科学艺术成就、民风民俗。由笔者主编校级刊物《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其中有“国学经典润心田”“文字文学永流传”“科学艺术多才智”“民风民俗记心间”四个版块。通过阅读、学习书中内容,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比较系统、结构化的认识。其中“国学经典润心田”包括:国学经典、美德佳句。“文字文学永流传”包括:多彩汉语、灿烂文学。“科学艺术多才智”包括:科学探索、缤纷艺术。“民风民俗记心间”包括:衣食住行、节日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
  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梳理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依托教材,梳理拓展资料。深入研究小学语文部编版新教材,结合教育目标、单元主题、课文内容、日积月累等,梳理不同学段教材中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深入挖掘新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契合点。针对教材的单元主题、课文内容整理可供参考的拓展资料,包含汉字文化、成语、诗词积累,以及名家名言名篇等内容,梳理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拓展资料》。
  二是分类积累诗文。将小学生必背古诗按照主题进行分类,使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改变单首学习的碎片化形式,形成古诗整体结构,了解古诗不同主题,感知其特点及情感。比如爱国忧民诗、哲理诗、景物诗、山水诗、思乡诗、边塞诗、咏物诗、送别诗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典诗文诵读的过程中,着重进行爱国诗词、爱国人物的专题学习。比如整理爱国忧民诗、毛泽东诗词等,了解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林则徐、谭嗣同等人物故事。学生不仅积累古诗,更了解古诗背后的人物及相关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感受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远大理想。
  三是梳理美德佳句。围绕自强、诚信、仁义、智勇、孝慈、廉耻、礼敬、勤俭、正气、中和这些传统美德,选取先秦至晚清文史哲政多个领域的美德佳句90句,每个年级十五句,供学生们日常积累。低年级语句相对较短,容易理解,随着年级升高,句子长度增加,难度也有所提高。学生在日常积累中,将美德思想默记于心,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立足教学实践,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一是依托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不同文体教学途径。首先,将课文划分为不同类型。如优秀传统思想类、优秀传统文学类、历史故事类、优秀传统艺术类、节日习俗和世界遗产、现代文和现代诗歌等。其次,结合教学设计,探索不同类型课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如在导语、评价语、过渡语、总结语和课后拓展的部分,在备课过程中选取恰当素材,通过师生交流,拓展相应文化。此外,研究不同课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方法。如借助多媒体、小老师渗透汉字演变文化;利用课外小讲堂、精彩两分鐘,进行资料链接(古诗词、时代背景、人物简介、拓展阅读等);通过趣味活动,如成语接龙、古诗竞赛、课本剧表演等,增加学生体验和理解。还可通过绘制手抄报、思维导图、图表等多种形式来丰富积累。
  二是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认识体验。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打开优秀传统文化大门,引导学生进入更加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世界。具体措施上,可以通过舞台表演、阅读练字、绘画等,促进学生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构建起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框架,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感知和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深厚积淀,学生也将更具人文底蕴,更具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在传播传统、自主发展的道路上为祖国的文化发展再创新辉煌。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朝阳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革命文化熏陶,在内容选择上作了精心的编排。由于此类课文创作年代久远,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上存有疏离,因此,教师须打破传统教学的藩篱,立足学生,以问题驱动深度学习,引导学生在“认知空白处”“情节冲突处”“文本留白处”“价值认同处”提出困惑,从而促进生本之间的积极对话。在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将“红色基因”无痕地浸润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之中。  【关键词】革命传统,问题驱动
【摘要】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是重要的阅读能力,整体感知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題中,安排了相当一部分整体感知类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把握这类课后习题的编写特点,从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着手,有效施策,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整体感知,课后习题  整体感知是指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基本内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和了解,这是学生阅读
“多学科融合”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双重环境下衍生出来的教育新方法,注重对学科本位、学科之间脱离的现状进行调整,确保课程体系有均衡性、融合性的特征,旨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在此环境下,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在体育教学中探索多学科融合教育,收获了一些成果。  学科融合是必然趋势  学科融合顺应世界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
期刊
【摘要】在统编教材古诗文数量增加的背景下,古诗如何教学更有效?本文从放开声音读古诗,放飞想象品古诗,巧妙组合联古诗,生活之中用古诗四个方面介绍了古诗教学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古诗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教学,读,品,联,用  統编教材中古诗文的数量增加明显,如温儒敏所说,“‘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
编者按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了顶层设计,为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指明了具体方向。从高中语文课程来看,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对革命传统教育尤为重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以《指南》为政策依据,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以高中课标相关要求为依托,阐述如何通过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创建高效课堂,深化学习效果成了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加强法治教育、强化规则意识、培养行为习惯的学科,如何从作业设计入手来深化学习效果尤为重要。本文以《可爱的动物》一课为例,主要从活动作业的含义、设计、评价等方面展开讨论,以达到优化课堂,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法治意识的目的。  活动作业的含义  “活动作业”是一种以活动为主的练习形式。活动作业将作业要求
期刊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且与他们的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有着密切联系。建构游戏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活动,幼儿通过搭建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思维灵活性、空间方位认知。在中班幼儿搭建游戏中,幼儿有自主游戏的愿望,但是受到技能的局限,往往出现不会搭建、搭建水平低或出现教师主导等现象。游戏技能是游戏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如何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