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的编写特点与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是重要的阅读能力,整体感知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題中,安排了相当一部分整体感知类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把握这类课后习题的编写特点,从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着手,有效施策,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整体感知,课后习题
  整体感知是指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基本内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和了解,这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一步。整体感知的学习任务表述一般为“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等,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不少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的练习,这些练习可以统称为“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是重要的阅读能力,需要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思考归纳为主线,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准确而精练地表达出来,这对学生归纳、加工、提炼、整理等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认知过程相对抽象、理性,需要系统思维、整体意识,小学生主要的心理认知特征是具象、感性、点状、局部的。所以,整体感知能力的提升须经历一个由点到面,由段到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文体到丰富文体的大量言语实践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不断突破心理认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能力才能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统编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教材在第二、三学段相当一部分课后习题中科学、合理、有序地安排了整体感知类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这类课后习题的编写特点,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一、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的编写特点
  1.体现能力发展
  结合对单元导语交流平台等板块的综合分析,笔者把教材对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的安排以及能力要求进行了梳理(见表1)。
  纵观各册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的分布情况和能力要求序列,我们发现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到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四十余次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习题安排次数多、密度大,体现了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重视。教材对这一能力发展的序列要求十分明显。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读懂一段话的意思,逐步过渡到学习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再到把几个部分的意思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五年级开始,安排这类课后习题的课文文体更为丰富,除记叙文外,还在说明文、议论文等课文后安排了练习。到六年级,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与“详略安排”“围绕中心意思组织材料”等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学习结合起来。课后习题的能力要求逐步提高,难度逐步加大,梯度清晰、层次明显。
  2.融合语文要素
  课后习题是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任务。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在编写过程中,也力图体现这一教学任务。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夏天里的成长》课后习题,提示先找出中心句,然后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盼》一课的课后习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把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语文要素的落实进行有机融合。这样的编排体现了教材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使课后习题融合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中,促进了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3.提供学习支架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策略很多,教材在编写这类课后习题时,适时结合课文的特点,提供一些学习支架。如三年级下册《蜜蜂》课后习题,以实验过程图出现,提示实验目的为“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请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课后习题仿照“游泳本领高”,请学生列出其他五个部分的小标题。通过示例,学生了解了学习步骤,降低了学习难度,积累了学习经验。这样,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路、语言形式和内容把握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强化语文实践。
  二、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如果对课后习题的编写特点把握不准,容易出现目标把握不准、忽略语文要素、学习过程不能充分展开等问题。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目标、内容、过程要求,努力让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更好地发挥教学价值,让其成为学生习得整体把握能力的助推器。
  1.体现学习目标进阶
  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求,第二学段的要求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学段在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增加了“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统编教材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体系安排,纵向推进,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落实到课后习题中,教师须准确定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段目标,教师心中有方向,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就能从平移练习走向能力的序列提升。
  以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为例,在结合课后习题“说说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天空和大地”教学时,教师定位三年级概括“段”意的目标,通过以下几步将“把握一段话的意思”落到实处。
  (1)圈画事物。世界上的事物太多太多,课文选择了哪些事物来写?请你把事物的名字圈出来。(圈完后写在板贴上,贴到黑板上)
  (2)归类整理。课文是怎样把这些事物写清楚的?我们先把这些事物归归类。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么归类的?(板书:归类)
  (3)圈画“时间”。归完类,还是看不明白,作者还有第二个办法——排序。请你先默读课文第2~8自然段,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者句子。(板书:排序)
  (4)排序梳理。根据时间顺序,请学生在黑板上把这些词语重新排一排。   (5)小结方法,看图练说。我们可以用归归类、排排序的方式,把课文变成一张图,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读懂课文内容。接下来,大家看着图说一说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天空和大地。
  对第三学段这类课后习题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从把握段的主要内容递升到篇,更要从关注内容递升到结合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比如,五年级下册的《威尼斯的小艇》课后习题“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这一练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并不难,教学时,可以将目标递升为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与文章选材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1)引导提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向我们介绍了小艇?(学生发现课文第二自然段直接介绍了小艇)
  (2)质疑激趣。请大家再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还写了关于小艇的哪些内容?并想想写这些内容的理由。(问题导向,学生发现与小艇相关的其他三方面内容)
  (3)自主学习,组织交流。(发现课文围绕小艇还写了“坐在船舱里的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小艇与人们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4)关注表达,适时小结。(刚才这个过程,我们不仅理清了课文内容,还知道了在写某一类事物的时候,不但可以直接对它进行描写,还可以选择与它密切相关的内容来介绍。明白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会很有启发)
  2.联结单元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的编写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教师在解读课后习题时,要强化整体意识,思考本单元导读、课文、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板块的关联,还要把握课后习题和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课后习题发挥最大的教学功能。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单元《丁香结》的课后习题“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把握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丁香,还要关注单元语文要素,细化学习过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从丁香联想到诗句,联想到人生的表达方法。
  (1)结合课题,理清内容。哪些自然段是写丁香结的?课文除了写丁香结,还写了什么?(学生结合课题,发现课文除了写丁香结,还写了作者的情感)
  (2)自主学习,组织交流。(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大致将文章的思路整理为两个部分:“赏花”和“悟花”)
  (3)细分内容,感知联想。(理清文章大体思路后,引导学生将第一部分“赏花”的内容继续细分,梳理出地理位置、颜色、香味、形状等内容;将第二部分“悟花”的部分细分为“联想到诗句”以及“联想到人生”两个内容)
  经过梳理,文章的脉络逐渐显现。这样教学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事物一步步产生丰富联想的,为后续落实“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语文要素奠定基础。
  3.展开整体感知过程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线性的教学环节的推进,转变为立体的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习过程的展开,使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扎实。
  (1)由问题式到活动化
  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大多以问题形式出现,教师在教学时,须要调动教学机智,将练习题转化为学习活动,分步骤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些实践性、统整性的活动设计,把静态的问题解答教学过程转化为具体、灵动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课后习题:“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学习任务,让学生提炼小标题,完成导图。
  这样的学习活动,具体且有条理,呈现了课文的脉络,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在梳理的基础上,适时通过句式“( )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体会到了( )”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场面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有什么体会。
  (2)从封闭任务到开放思维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多样,因文而异,特别是到第三学段以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教学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时,教师可以从封闭单一的任务转变为更加开放的学习活动,活用方法,激活思维。开放活动并不代表不指导,方法的引领、收放的把控、生成的处理都需要教师精心预设。从封闭任务到开放活动,不仅仅是任务由单一变丰富,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
  六年级上册《盼》的课后习题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从练习本身来看,任务明確,指向清晰,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多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先交流已经学过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激活已有经验,调动学习热情,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觉得合适的方法梳理内容,下表是课堂上呈现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
  通过表格、结构图、情节图等不同方法的梳理,外显了学生的思维,呈现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结构、主题等的综合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几种课文内容呈现方式进行比较、统整,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这样,封闭、单一的学习任务走向开放,兼具对文章内容、表达方法等的综合理解,使学习活动更具挑战性,更有思维含量,使整体感知类课后习题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一向比较注重的是口语表达,很多孩子说得挺溜,但一旦落到笔头,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清楚、前后不连贯、错别字连篇、标点不会用的情况就出现了.特别是到了三
期刊
文化意识培养体现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导向,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以大观念为引领,进行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益尝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研究的提出  落实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需要 文化意识体现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导向,是学科立德树人的落脚点。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是碎片化、随机、零散的,应在大观念的引领下进行系统设计,详细规划。即在大观念框架下的单元主题设计中,教师有意识地筛选学习
期刊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沟通、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乏味,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气氛缺乏互动交流,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以及学习成效较差。电子白板作为一种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自走入小学美术课堂以来,凭借互动性、自由性、多样性等优势,成为当前美术教师喜欢的课堂辅助教学工具。以电子白板的主观性、丰富性、资源性以及互动性特点入手,具体阐述了电子白板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目前,笔者在设计引入环节和设置课堂任务时,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并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能够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专业所限,不容易找到更多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相关的案例。为了拓宽思路
期刊
针对高职教育中职业精神教育落地难、渗透浅的困境,提出了以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涵养职业精神的观点。以杭万职院“茶文化志愿服务”为例,探究了劳动教育对职业道德形成、职业态度养成、职业理想塑造的重要性,完成了高职教育“理论+技能+精神”模式下的对职业精神的培养要求,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更有深度的学习,深度学习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路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开展深度学习?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获得深度学习?对此,笔者认为: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获得深度学习,需要确立一种融合取向的教學观,改变两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回到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基础上,展开融合性的学习模式设计。  实践参与促进融合性学习  在实践参与中,学生不仅能够开
期刊
革命传统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全面地呈现了革命者的爱国情怀和优秀品质,这些血肉丰满、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是教材中鲜活的例子,我们要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和育人
数学是一门具有工具性、生活性、逻辑性、综合性、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数学教师放眼全学科,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学科壁垒,重新厘清学科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围绕数学教学主题,搜集丰富的全学科资源,有选择、有创造性地进行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会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功能导向重在说明评价对学生、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下,学业评价应该是关注个别差异的、多元的、全面的、动态的和开放性的,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  评价覆盖全面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
期刊
【摘要】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革命文化熏陶,在内容选择上作了精心的编排。由于此类课文创作年代久远,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上存有疏离,因此,教师须打破传统教学的藩篱,立足学生,以问题驱动深度学习,引导学生在“认知空白处”“情节冲突处”“文本留白处”“价值认同处”提出困惑,从而促进生本之间的积极对话。在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将“红色基因”无痕地浸润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之中。  【关键词】革命传统,问题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