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量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圈里幾十头猪正该卖的时候,生猪价一下大降。前些天老婆就叫卖,丁一两叫再等等。结果等来了降价。为了这,两口这两天嚷了几回了。
   晌午吃饭时,老婆端起碗又埋怨他,俩人又嚷了几句。
   丁一两气哼哼吸了两根烟,到底理亏心虚。他起身装了一包萝卜,背起来去送给爹娘。
   丁一两姊妹仨,妹妹嫁到了邻村,兄弟当兵转业分到了公安局,住在城里。分家时有协议,每年弟兄俩每人给父母一百斤小麦一百斤大米五十斤白菜五十斤萝卜。兄弟没有地,每年买好按时送来。
   本来丁一两在家都称好了,去掉皮(编织袋)正好,到了爹娘那儿,用爹的秤一称,多了九两。
   当着爹娘的面,丁一两又称了两回,还是多。于是,丁一两伸手去包里拿出来一个小点的萝卜,再称,还多二两;放进小的,他又拿出来一个大的,又称,又少了三两。
   丁一两他妈瞧了两眼,没说啥往屋走了。
   丁一两自言自语,说,咋回事,在家正好呀。丁一两他爹坐在太阳底下的柳圈椅上一直冷着脸瞧着他称来称去,加来减去。丁一两直起腰想了想,他又去包里拿出来一个稍大些的萝卜,去门墩上磕掉小半截。放进去小的,少了;放进去大的,多了。
   觉出爹的目光一直刺在自己脊梁上,丁一两终于作罢,他赶紧把包里的萝卜倒出来,并随手又拿了一个小萝卜娃,才直起身讪讪说,算了,估计还多,就这样吧。
   丁一两他妈立在风门后瞧着,他爹坐在柳圈椅上瞧着,丁一两拿着编织包还有那个小萝卜,走了。
   回到家,丁一两把那个小萝卜扔进了猪圈,猪们一哄而上,一只蛮横的大黑猪一口吞下。
   隔天就是农历十月一,丁一两两口决定自己杀一头猪卖肉,这样能少亏点钱。
   丁一两他娘也知道猪降价了,也知道大儿养猪要赔了,听说大儿宰了猪,尽管心里把大儿骂了一回又一回,怨了一次又一次,当娘的终究还是心疼儿子的钱,就想也去大儿那割点肉,反正割谁哩都一样。丁一两他爹一听,赤脖红脸地骂,你吃恁儿的指头萝卜绿豆玉黍还没吃够哩,贱死你,你要敢去割他的肉,我拿着都给你扔茅缸里。
   秋罢,丁一两给爹娘背来的玉黍不是玉黍尖的小籽就是稗籽碎籽,个个跟小豆一样。
   丁一两他娘犹豫了半天,还是背着老头偷偷去割了大儿家的肉。没想到,老头还没知道,丁一两自己找上了门,说账算错了,多给了娘三两肉。
   丁一两他爹一听,气得浑身哆嗦,嘴都说不出话了,他去灶火掂出肉正想扔出去,一下想起了萝卜的事。气呼呼的老头又钻进灶火拿出刀,先割掉了一块,一称,还多;又割了一块,一称,又少了。最后,老头哆嗦着手又从割下来的第一块上再切下指头肚一块,还少。老头扔了刀,直了腰,大方地对大儿说,不去了,你沾点光吧。
   丁一两在那立着,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
   老娘突然出来,拿起大块小块的肉一下塞进儿子怀里,说,你拿走吧,恁爹恁娘吃不起你的肉,钱也甭退了,你困难,娘知道。说到最后,娘的声音哽咽了。
   丁一两站了半天,最终没拿那些肉,灰溜溜走了。
   十月一上坟,丁一两问兄弟城里有没有熟人,能不能帮忙把猪卖了,少赔点钱。兄弟回家,自然听爹娘说了萝卜和肉的事,正恼哩,便冷着脸,说,我没人。现在的人,一比一尖,一分一厘谁想亏哩?
   丁一两不傻,听出话里有话,没再吭。
   第二天一大早,兄弟给丁一两打来了电话,说一会儿有人去拉猪,甭跟人家搞价,在家等着,准备好。
   拿着电话,丁一两脸都热了。
   放下电话,丁一两催老婆赶快起来喂猪,俩人弄了几大桶稀料叫猪们直接喝。嘴慢哩猪还没喝完,拉猪车就来了。猪老板下了车,脸上也没个笑色,急吼吼地喊司机和另一个人下车,架坡道,开圈门,赶猪。
   几十头猪,大部分都听话,顺顺当当赶上了车。只有一头又黑又壮的大公猪,先是半路逃脱,满院乱窜,好不容易赶上了坡道,上到半截,突然扭头回身,横闯直撞冲了下来,差点把几个人撞翻。丁一两和他们满院截,追,撵,那猪就是弄不住。
   猪老板急了,上车拿来了杀手锏,一个铁夹子。又是满院追了无数圈,终于套住了那黑猪的脖子,几个人死命拽着拉上了坡道。到了半截,猪老板忽然发火,抡起手里的木棍照着猪的屁股夯了几棍,又踹了几脚。那黑猪突然就屙了,又尿了。一大泼屎尿顺着坡道往下流。
   丁一两跟着猪车去过磅。过完磅,已经结账接过钱了,丁一两又不愿意了,埋怨猪老板刚才打了猪,把猪吓嘞至少屙尿了四五斤,叫猪老板补偿他。
   猪老板一听也恼了,红了脸,不是恁兄弟说,打死我也不会来,亏死我了。
   丁一两咋说都不愿意,拦着车不让走。
   到了最后,猪老板只好同意补四斤的钱。猪老板上车拿下一百块钱,摔给丁一两,找我,没零钱了。
   丁一两接过钱赶紧装起来,急忙掏钱找了猪老板,让开了路。
   猪老板差点把手机摔了,骂骂咧咧爬上车,走了。
   回到家,丁一两忙不迭地跟老婆查钱,拿起上面那一张,俩人都觉不对。你摸摸我摸摸,你照照我照照。俩人你看我我看看你。
   突然,丁一两抓住那张钱就往外跑,他老婆在身后喊,咋哩?丁一两说,去找个验钞机,妈哩X这兔孙!
   街门通的一声响,被丁一两重重地摔上了。
其他文献
芦苇岸,1989年迄今在众多刊物发表过作品若干,主要作品有《光阴密码》《冷,或曰道德经》、长诗《空白带》和大型组诗《湖光》等。出版有诗集《芦苇岸诗选》《坐在自己面前》《带我去远方》多部、诗歌评论集《多重语境的精神漫游》《当代诗本论》两部。  顺从  一个浪是绝唱吗  绝唱之外,是深渊般的一排浪  有浪的海,即天堂  大海总以相反的姿态  顺从于本质的一面,生生不息的海  在运作,在完成  沉潜的事
期刊
薛涛是扎根东北大地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回归大地。他用一颗滚烫的心虔诚地匍匐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挖掘着东北丰富新鲜的创作资源,书写着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与成人以及他们的成长。东北土地独特的坚韧与硬气,在薛涛创作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带有浓厚、粗犷的原始美,另一方面是东北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造就了坚毅阳刚的性格,他们的生命力富有大地般坚硬的质感。在这种坚硬外壳的下面,
期刊
1  年关,这个十字路口的祭祀品堆成了金山银山。从傍晚起,烟灰燎绕,火光冲天。这里的人,一伙抢着挣钱,一伙忙着给死人“烧钱”。  “嗖”,一块雪疙瘩砸中下梢的一个地摊儿,立着的一列黄纸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招惹一个地倒下去。不知是震动,还是受了感染,几条口袋里的金砖元宝轻飘飘扑出来,风一吹,哗啦啦滚向路中间。一辆车驶过,棱角分明的金砖元宝被捻成一个个小饼,贴在地面上呼搭,良子的脸黑了,刚刚卖了几捆黄纸
期刊
真实的幸福  我说的幸福是真实的  当一个人,在孩子们中间  充当领袖,抛物线一样的  在两端奔忙  從不放弃片刻的爱惜  在孩子们的呼唤中  不分主次 再苦再忙  也要坚守住一条线上的两个终点  事无巨细的生活  像驾驶中的汽车  手中的方向盘容不得分神  也容不得我刻意地放下刹车的制动器  我的幸福不是一件衬衫  清洗后保持干净的颜色  我说的幸福是真实的  当我奉上了最后一束稻谷  等待夕日
期刊
去年,八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踏着初秋的丝丝凉意,我回到了离开多日的家乡,纪念我那逝去不久的祖母。   祖母的墓地离家很远,我们一行人只得驱车前往。一路上,田野里绿树成荫,久违的鸟叫似乎在说明它们多么不愿意告别这个炎热的夏天,我的思绪也被带回到好多年前。祖母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那个动荡穷苦的时代,作为家里老大的她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就不得不退学,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我从没见过太祖父那一辈,不知道
期刊
五年前,我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认识了学校的棒球教练赫伯教授的妻子黄珊,她有着东方面孔。她和赫伯一起参加我的新书发布会,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的学术报告大厅里,他们悄然坐在报告厅的后面,但在这个学术报告厅里极少有东方面孔,我一下就记住了一名东方女性,黄珊。   第二次见到黄珊的时候是在夏天广场纳凉音乐会上,她和先生坐在离我特别近的位置,我主动过去和她打招呼,她似乎把我忘了,而她的先生清楚
期刊
在河洛地区,民间一直有“皮狐子”的传说。“皮狐子”就是《聊斋志异》中所说的狐狸仙儿,即修炼成精的狐狸。   传说狐狸仙儿最是锦上添花,嫌贫爱富,谁家越贫穷,越去偷谁家;谁家越富有,就越往谁家送钱财。据说康百万家的财富多,就是“皮狐子”趁夜黑人静去偷别人家的银子,然后源源不断地送到康家。到康应魁这一代,更是传得邪乎。说是有一年,康应魁在扩建庄园时,从地下挖出一大坛“金元宝”。这些金银财宝,都是“皮狐
期刊
柱子被土匪抓走后,在土匪窝里人不人鬼不鬼地混了两年,终于死里逃生,跑了回来。家里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娘,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她老人家。   寒风呼呼,夜色沉沉,柱子还是熟练地摸进了家。一进院子,看到窗口映出的灯光,柱子心里一下子暖烘烘的——灯在,娘就在,家就在。先前,只要他晚上不回家,家里的煤油燈就一直亮着。   “娘,娘。”柱子低声叫着,他怕声音大了吓着老娘。   柱子的话音一落,“哗啦”声,门开
期刊
在农村土地还未承包到户时,每个生产队都有牛屋。那时候,生产队的几百亩田地都要靠队里的十几头牛来劳作,耕田耙地、拉粮送肥、拖磙碾场,样样农活都离不开它们。当时,牛就是村庄的宝贝,庄户人的依靠,人们对待牛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牛屋修的也很用心,厚墙苫草,一抹溜数间屋,风雨不侵,冬暖夏凉。   印象中,我们生产队的牛屋盖在村庄偏北的小竹林边,有六间房,一头用来饲养十几头耕牛,另一头则留给饲养员三老爹居
期刊
初二下半年,丁香作为插班生来到我们班。班主任李老师要丁香做自我介绍。丁香站起来说:“我叫丁香,今年十四岁……”  班里的学生都静静地听着,我却一下子笑出了声。李老师白了我一眼,说:“丁香同学,你就和笑你那个同学坐一桌吧。他叫黑石,黑色的黑,石头的石。”全班同学止不住大笑起来,我则弄了个大红脸。  她的名字让我想起自己家院子里栽着的丁香树。我没想到会有人叫这个名字,和花一样的名字。我家院子里的丁香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