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屋纪事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土地还未承包到户时,每个生产队都有牛屋。那时候,生产队的几百亩田地都要靠队里的十几头牛来劳作,耕田耙地、拉粮送肥、拖磙碾场,样样农活都离不开它们。当时,牛就是村庄的宝贝,庄户人的依靠,人们对待牛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牛屋修的也很用心,厚墙苫草,一抹溜数间屋,风雨不侵,冬暖夏凉。
   印象中,我们生产队的牛屋盖在村庄偏北的小竹林边,有六间房,一头用来饲养十几头耕牛,另一头则留给饲养员三老爹居住和放置精料。牛屋前有一片开阔的晒场,堆放有数个敦实沉稳的大草垛,或麦秸、或豆秸、或干青草,都是牛们爱吃的草料。那时的牛屋、晒场也是我,以及如我者孩童的乐园。每天放学后,约上几个一般大的孩子,带上各自的玩物,屋里屋外的捉迷藏,在晒场打陀螺,推铁箍,不知疲倦,不问时间,不停地疯玩,直至夜深犬吠,满头是汗,才回家。
   逢有溜乡混穷的戏班来唱戏,牛屋前的晒场上就会拥拥挤挤好多人,本村的、邻村的、有老人,有绑着围裙抱着小孩,或拿着鞋底针锥边看戏边做着针线活的年轻媳妇。记得,有一次,场上唱的是淮海戏《冯奎卖妻》,男的唱道:“我有心想把桂姐卖,怕的是不做小来当丫鬟。我有心要把宝安卖,恐怕人小卖不上钱。有心把贤妻你来卖,从小的夫妻不能团圆……”女的唱:“你把贤妻我来卖,卖的钱够你们父子活几天……”边上魏瞎子拉的板胡也呜呜悲情,如泣如诉。边上人是边看戏边流泪,十分动情。刚开始也有小青年男女在看戏,却无一个人有心思地专心看,隔着人群,相互眉来眼去,不多时,便会挨在一起,戏没结束,人就不见了,跑到牛屋后的竹林里去了。
   牛屋后的竹林母亲是不许我去玩的,她常告诫我,竹林阴邪,有人见过那里面有鬼。说见到鬼的是冯六,冯六那时十几岁,正长身体,整天饿得像一条吃不饱的狗。那天夜里,他去牛屋后的竹林,想等饲养员三老爹睡熟后溜进牛屋,偷搁在笸箩里的豆料吃,不想却看见一条黑黑的鬼影悬挂在竹林边的一棵歪脖子树上,那鬼又瘦又矮,脚离地多高,脸青眼凸,舌头伸出如狗样的长,当时,他吓得魂飞魄散。第二天,人们发现那鬼不是别人,是东头的富农成贵。他是熬不过批斗才吊死的。成贵的上辈逃荒流落到此地,到成贵的父辈时手里落下了十几亩地,土改时被定为了富农。成贵识字,原先是村里的教书先生,也写得一手的好字,性格也好,过年了,谁家结婚,谁家盖房,都会帮人家写对联。批斗成贵时的场景我也看过。他跪在牛屋前搭起的高台上,低着头,头上戴着尖尖的高帽,脖子上挂有一块写着字,打着叉的大牌子。红卫兵把他的双手反剪在背后,用细麻绳,紧紧地绑着,按着他高呼口号:“打倒资产阶级黑五类。”台下的人也跟着高呼口号,一边朝成贵身上扔砂礓、土块。斗过了,红卫兵就把他栓在牛槽边的柳树上,自顾离去。那时成贵差不多有五十多岁,批斗中残了右胳膊,握不住笔,写不成字了,走路佝偻着,见人也不说话,有时多少天都看不到他。有一次我看见他带着十几岁的儿子银虎,拎着篮子在河滩上来回转悠,我问银虎在做什么,他说想找点干茅草根回家和谷糠等杂物掺和到一起磨面吃,家里已断粮多天了。然后,不几天,就有早起的人发现成贵吊死在了牛屋后的竹林里,成贵家没置得起棺材,借来一张芦席卷起,用两条扁担抬着,送去西南的乱坟岗里草草埋了。
   人喜群居,当时,牛屋自然是人们闲时最好的去处,特别是冷天,很多人都会齐聚到牛屋,从门外草垛上扯来干草,在牛屋里生火取暖,火苗熊熊,霎时便暖气袭人。人们敞开怀,侧着头,眯起眼,嘴里嘶啊嘶啊的,很是享受。屋外寒风呼啸,滴水成冰,牛屋内却温暖如春,人们边烤边天南地北地闲聊。火光中,牛静静地望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口粮被人如此糟蹋,有人来,就再抱一些草来续上,从没有人会顾及牛的感受。
   耕牛温顺耐劳,耕田犁地无怨言,饲养员三老爹对待耕牛就如同照顾自己的亲人,无微不至。三老爹原本并不是饲养员,是刘二水。刘二水死后,牛每晚要加料加草加水,不能耽搁,要一个觉悟高、勤恳负责的人来接刘二水的活,生产队长就把三老爹动员来牛屋里喂牛了。
   听三老爹讲,二水叔是大跃进时死的。那几年闹饥荒,日子苦,人们刮树皮、刨草根,地上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就连土里的蚯蚓都挖出来,不等弹去泥水就塞进了嘴里。到后来,实在找不到吃的了,村里多半的人饿得连腿都挪不动,就拼命地喝水。饥饿让人变了形,村庄里的人都莫名其妙地长胖了,身上皮肤胀胀的,像灌满了水一样,用手指一压便塌下凹窝,久久也爬不起来。西头的王二嫂因为吃多了观音土,搁肚里拉不下来,腹胀如鼓,被硬生生地憋死了。一时间,死亡的氛围笼罩着这个村庄。最后,队长一狠心,哭着对二水叔说:“殺牛救人!”人们听队长这么一说,都有气无力地欢呼起来,纷纷涌至晒场,眼巴巴地期待饲养员二水叔尽快把牛牵出牛屋。然而,人们看到的却是二水叔赤裸身上,瘦骨嶙峋地横卧在牛屋的门口,他那满是褶子的细脖子枕在架起的铡刀上,刀锋晶莹,二水叔痛哭流涕。大家明白,二水叔不让杀牛,意思是,谁敢动一下牛,我刘二水就血溅牛屋,为这些不会言语的牲口殉葬。人们惊呆了,被吓得纷纷后退。队长走过去,小心地收起铡刀,蹲下身抱住了二水叔,哽咽地俯在他耳边说:二水叔,我这是饿晕了,饿晕了,咱不杀了,不杀牛了……队长使了个眼色,过来几个小伙,把骨瘦如柴的二水叔像架小鸡一样架离了牛屋。
   牛终究是杀了,第二天,去牛屋的人惊恐地发现二水叔死在了牛槽里,他脖子里套着的那根绳,是一条被杀母牛解下的。一头失去母亲的小牛犊还被二水叔搂在怀里,正在舔着他那粗糙的手指,像在吮吸着母亲的奶头。见此情景,在场的人都禁不住地落泪。二水叔是个鳏夫,无儿无女,下葬时,全队人都给他戴了孝。
   后来,土地改革,生产队解散,集体没有了耕牛,牛屋便闲置了下来,成了堆柴火,放破烂的地方。当然,也成了村里一些人偷情的去处。村里有一个叫少有的风水先生,六十来岁,口才好,相当会说,此人有个嗜好,特别喜欢偷情。他常穿一件白衬衣,背一个黄色的褡裢,手托罗盘,整天地在村里晃来晃去。有一次他儿子去牛屋抱草,看见一男一女正在草堆里卖力地运动,白衬衣下那扭动的屁股比衬衣还白,他跑出牛屋,一路狂喊:“毁了,毁了,全都毁了……”从此就疯了。后来,人们知道偷情的人是他父亲和自己的媳妇。
   再后来,好像是几年后的一个夏天,无人打理的牛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自己倒塌了。
其他文献
小暑,听见生命灌浆的声音  此刻,我必须停下来  在故乡,我要淋一场临崖飞泻的瀑布  卸掉一身的重,把自己还原成风调雨顺的词  不让根须与根须因缺水而相互纠缠  我们虽然不能选择命运  然而,我们可以像葵花一样朝向阳光  有远离浮躁拒绝腐朽的权力  在膨胀的私欲面前,学会放下  青纱帐的寂静,被  女人背篓里婴儿急促的哭声打破  青石上,她搂起羞红的衣襟  将乳头送进嗷嗷待哺的小嘴巴  她长长的睫
期刊
北方之春,让我焦急(外一首) 刘一冰  一场雨加上风  在我的心上细细的一过  就有暖暖的东西露出来  风,在绿色里无需多言  就像你的眼神扫过来  小花就从绿色里探出灿烂  这就让整个冬天占去的荒芜  节节败退  春风漫过我的生活  我的世界全线反击  摒弃苍白,我绿色的梦  正一点一点像阳光浇灌  唤出鸟鸣唱歌放置羊群舞蹈  我站在消瘦的河岸  高声朗诵春天的诗句  河流有情,一定能滤去虚  
期刊
芦苇岸,1989年迄今在众多刊物发表过作品若干,主要作品有《光阴密码》《冷,或曰道德经》、长诗《空白带》和大型组诗《湖光》等。出版有诗集《芦苇岸诗选》《坐在自己面前》《带我去远方》多部、诗歌评论集《多重语境的精神漫游》《当代诗本论》两部。  顺从  一个浪是绝唱吗  绝唱之外,是深渊般的一排浪  有浪的海,即天堂  大海总以相反的姿态  顺从于本质的一面,生生不息的海  在运作,在完成  沉潜的事
期刊
薛涛是扎根东北大地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回归大地。他用一颗滚烫的心虔诚地匍匐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挖掘着东北丰富新鲜的创作资源,书写着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与成人以及他们的成长。东北土地独特的坚韧与硬气,在薛涛创作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带有浓厚、粗犷的原始美,另一方面是东北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造就了坚毅阳刚的性格,他们的生命力富有大地般坚硬的质感。在这种坚硬外壳的下面,
期刊
1  年关,这个十字路口的祭祀品堆成了金山银山。从傍晚起,烟灰燎绕,火光冲天。这里的人,一伙抢着挣钱,一伙忙着给死人“烧钱”。  “嗖”,一块雪疙瘩砸中下梢的一个地摊儿,立着的一列黄纸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招惹一个地倒下去。不知是震动,还是受了感染,几条口袋里的金砖元宝轻飘飘扑出来,风一吹,哗啦啦滚向路中间。一辆车驶过,棱角分明的金砖元宝被捻成一个个小饼,贴在地面上呼搭,良子的脸黑了,刚刚卖了几捆黄纸
期刊
真实的幸福  我说的幸福是真实的  当一个人,在孩子们中间  充当领袖,抛物线一样的  在两端奔忙  從不放弃片刻的爱惜  在孩子们的呼唤中  不分主次 再苦再忙  也要坚守住一条线上的两个终点  事无巨细的生活  像驾驶中的汽车  手中的方向盘容不得分神  也容不得我刻意地放下刹车的制动器  我的幸福不是一件衬衫  清洗后保持干净的颜色  我说的幸福是真实的  当我奉上了最后一束稻谷  等待夕日
期刊
去年,八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踏着初秋的丝丝凉意,我回到了离开多日的家乡,纪念我那逝去不久的祖母。   祖母的墓地离家很远,我们一行人只得驱车前往。一路上,田野里绿树成荫,久违的鸟叫似乎在说明它们多么不愿意告别这个炎热的夏天,我的思绪也被带回到好多年前。祖母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那个动荡穷苦的时代,作为家里老大的她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就不得不退学,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我从没见过太祖父那一辈,不知道
期刊
五年前,我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认识了学校的棒球教练赫伯教授的妻子黄珊,她有着东方面孔。她和赫伯一起参加我的新书发布会,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的学术报告大厅里,他们悄然坐在报告厅的后面,但在这个学术报告厅里极少有东方面孔,我一下就记住了一名东方女性,黄珊。   第二次见到黄珊的时候是在夏天广场纳凉音乐会上,她和先生坐在离我特别近的位置,我主动过去和她打招呼,她似乎把我忘了,而她的先生清楚
期刊
在河洛地区,民间一直有“皮狐子”的传说。“皮狐子”就是《聊斋志异》中所说的狐狸仙儿,即修炼成精的狐狸。   传说狐狸仙儿最是锦上添花,嫌贫爱富,谁家越贫穷,越去偷谁家;谁家越富有,就越往谁家送钱财。据说康百万家的财富多,就是“皮狐子”趁夜黑人静去偷别人家的银子,然后源源不断地送到康家。到康应魁这一代,更是传得邪乎。说是有一年,康应魁在扩建庄园时,从地下挖出一大坛“金元宝”。这些金银财宝,都是“皮狐
期刊
柱子被土匪抓走后,在土匪窝里人不人鬼不鬼地混了两年,终于死里逃生,跑了回来。家里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娘,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她老人家。   寒风呼呼,夜色沉沉,柱子还是熟练地摸进了家。一进院子,看到窗口映出的灯光,柱子心里一下子暖烘烘的——灯在,娘就在,家就在。先前,只要他晚上不回家,家里的煤油燈就一直亮着。   “娘,娘。”柱子低声叫着,他怕声音大了吓着老娘。   柱子的话音一落,“哗啦”声,门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