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12_e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每位数学教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最近,听了我校张学峰老师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更深切地感觉到教师只有立足于生活,巧妙点拨,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课堂上,张老师用“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三部曲和学生一起演绎着数学学科的魅力。
  一、找数学,捕捉生活数学信息
  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越是接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就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蕴藏在我们的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用数学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上课伊始,张老师请学生们坐好,拿出自己的照相机,给学生们现场拍照,接着将一张“班级全家福”照片投到大屏幕上,学生们兴奋地议论着照片。张老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在哪里,并描述出来。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说出自己的位置。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说的五花八门。这时张老师提问:“同样是某某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大家描述起来会有那么多种说法?怎样叙述才能让听者清晰地找到任何一个同学的位置?”随即引出行和列的概念。这一教学资源的捕捉信手拈来、就地取材,之所以达到点拨效果,正是因为这些数学信息源于生活本身,学生观之亲切、学之有趣。
  二、学数学,丰富生活数学信息
  在认识数对后,张老师又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了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情境(一):学生回忆生活
  师:数对在表示位置上有很大的优势,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大家回忆一下,在哪儿见过数对?能举个数对的例子吗?
  生1:停车场。
  生2:电影院中的座位。
  生3:飞机票、火车票上也有。
  ……
  情境(二):教师补充资料
  师:生活中用到数对的时候还真不少,老师也找了几个,请看。(课件演示北京奥运会时的击缶表演、做操、电子表格等)
  情境(三):师生合作,丰富数学信息
  张老师指出教室里也有数对,让学生用刚学的数对描述自己的位置。紧接着张老师以游戏的方式在运用信息的同时,构建了一系列的数学信息链。
  师:请同学们坐好了,现在我们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课件出示:(2,1)(2,2)(2,3)(2,4)(2,5)(2,6)(2,7)。
  师:大家来看这一组数对,符合要求的请起立。(第2列的学生站了起来)
  师:怎么正好站起来一列人呢?这组数对有什么特点?
  生4: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他们就在同一列。
  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站起一行人呢?谁能说一组数对,让一行人站起来?
  生5:(1,1)(2,1)(3,1)(4,1)(5,1)(6,1)(7,1)(8,1)。
  师: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
  生6:数对中的第二个数都是1。
  师: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在同一行。
  师:再来考考大家,看这个数对(4,x),符合要求的请起立。(第4列学生起立)
  师:就一个数对,怎么站起来一列人?
  生7:因为x可以表示任何数,只要是第4列就都有可能。
  师:谁还能只说一个数对,就可以让一行同学站起来?
  生8:(x,4)。(第4行的学生站了起来)
  师:再来考考大家。谁把这个数对(x,x)稍微改一下,就能让所有同学都站起来?(x,y)
  师(总结):这个数对能确定是哪一个同学吗?要想确定一个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9:既要知道“列”,还要知道“行”。
  ……
  教师巧妙地让数学信息鲜活起来,把有关数对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游戏中,既巩固了数对的知识,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散发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用数学,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在应用中才会彰显其价值和魅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时张老师灵机一动,改用数对来叫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叫错学生,又及时地运用了数对的知识,学生要想知道叫的是不是自己,必须知道自己的位置怎样用数对来表示。这样的师生互动,一改以往师生问答的常用方式,使师生交流的过程成为数学思维的过程,成为数学知识网的构建过程。
  正是由于张老师智慧的发现和引领,才有了如此精彩的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善于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课堂变得富有生命力,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题目:将1~9填入下面的方格中,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数的和都相等。  教学实录:    一、尝试交流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道题目。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  师:会做的同学请举手。(约20%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你们能介绍一下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是试出来的。  生:我也是试出来的,我的运气很好。  师:做数学可不能靠运气!如果老师将题目改为“将15~23填入下面的方格中,使每一
[摘 要]数学概念理解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育领域至关重要。数学理解的递归模型为揭示概念理解过程提供了新视角。基于递归模型,遵循客观抽象与直观具体、历史顺序与“超回归”倒序、证伪与证实、行为实践与表达证明的设计准则,重构数学概念教学模型,促进数学概念理解。  [关键词]递归模型;数学概念理解;融通;分数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
陆琪,双子座,O型血。  职业是作家、商人与女性情感导师。  眼前的这个男人 ,白衬衣,灰框板材眼镜,他看起来非常聪明斯文,带着点浙江口音、并且语速极快的普通话让他显得似乎有一点油滑,套用一句吴语方言来形容,就是“敲敲头顶,脚底板都会响”。  陆琪正在创作一部小说,目前拟定的名字叫做《算爱师》,其中的主角是一个以为别人算计爱情为职业的人。  而他,仿佛就是那从书中走出来的男主角。从第一个一百万到1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等待质量检测的小提琴成品。图/新华  一把中国制造的小提琴能有多便宜?  在淘宝网上,产自江苏黄桥的入门琴价格从199元起。  就是这不可思议的低价位,撑起了中国提琴总产量的70%,也占据了世界提琴版图的30%。  2019年4月12日,在中国乐器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提琴产业之都黄桥”作为“乐器行业功勋单位”受到表彰。  在当地,不会拉琴的农民造琴的历史已有50多
[摘要]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在温故中唤醒学生的经验和思维,为新知学习提供最基本的智能保障,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学习,让他们学会解读运算方法,在真初的计算练习中领悟算理,在分层探究中发展数学思考力。  [关键词]小数加减法;运算能力;数学思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弗赖登塔尔语)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这个大背景。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成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呢?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  1.收集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要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学习“十几减9退位减”的内容时
初恋男友大伟来我们城市游玩,我带女儿去迎接。  哟,迎面走来的那位帅哥,可不就是大偉吗?  我心跳加速,朝他狂奔过去:“大伟!”  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小婉!”  当我拉着“大伟”的手,他一脸尴尬:“阿姨,您认错人了!”  我转过身,发现女儿的手正被一个肥胖的秃顶男人拉着,她也一脸尴尬:“大伯,您认错人了!”
我的老妈有严重的职业病。她是一位培训师,在家有事没事就“培训”我和老爸。每周,我的课程都被老妈安排得满满的:周一插花,周二练习毛笔字,周三学习厨艺……只要老妈会的,一定会见缝插针地教我。可怜的我,每天见到她,就如同老鼠见到猫。就连我那脾气特别好的老爸,有时候也会因为老妈的职业病头疼不已。  就说上个周六吧,吃过早饭,我正在客厅的沙发上看课外书,老爸在沙发上玩手机。老妈收拾完房间,走到客厅,看看我,
[摘 要]“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是按揭买房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似乎和小学数学教学没有多少关联。源于一道批错的习题和一个质疑的声音,围绕“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开展了一堂由生活问题引发的拓展教学课,透析“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原理。  [关键词]利率;等额本息;等额本金;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今年以来,地级市市长跨省任副省长再添一例:7月31日,湖南省常德市市长曹立军出任四川省副省长。据不完全统计,曹立军此次履新,成为不到4个月内,第5例由地级市市长跨省任副省长的人事调整。仅7月份就有3位,他们履新后均成为目前该省最年轻的副省长。  此前,这种人事安排十分罕见。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长时间以来,副省长人选主要来自于本省的地级市,现在这种人事安排,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