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每位数学教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最近,听了我校张学峰老师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更深切地感觉到教师只有立足于生活,巧妙点拨,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课堂上,张老师用“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三部曲和学生一起演绎着数学学科的魅力。
一、找数学,捕捉生活数学信息
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越是接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就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蕴藏在我们的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用数学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上课伊始,张老师请学生们坐好,拿出自己的照相机,给学生们现场拍照,接着将一张“班级全家福”照片投到大屏幕上,学生们兴奋地议论着照片。张老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在哪里,并描述出来。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说出自己的位置。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说的五花八门。这时张老师提问:“同样是某某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大家描述起来会有那么多种说法?怎样叙述才能让听者清晰地找到任何一个同学的位置?”随即引出行和列的概念。这一教学资源的捕捉信手拈来、就地取材,之所以达到点拨效果,正是因为这些数学信息源于生活本身,学生观之亲切、学之有趣。
二、学数学,丰富生活数学信息
在认识数对后,张老师又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了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情境(一):学生回忆生活
师:数对在表示位置上有很大的优势,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大家回忆一下,在哪儿见过数对?能举个数对的例子吗?
生1:停车场。
生2:电影院中的座位。
生3:飞机票、火车票上也有。
……
情境(二):教师补充资料
师:生活中用到数对的时候还真不少,老师也找了几个,请看。(课件演示北京奥运会时的击缶表演、做操、电子表格等)
情境(三):师生合作,丰富数学信息
张老师指出教室里也有数对,让学生用刚学的数对描述自己的位置。紧接着张老师以游戏的方式在运用信息的同时,构建了一系列的数学信息链。
师:请同学们坐好了,现在我们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课件出示:(2,1)(2,2)(2,3)(2,4)(2,5)(2,6)(2,7)。
师:大家来看这一组数对,符合要求的请起立。(第2列的学生站了起来)
师:怎么正好站起来一列人呢?这组数对有什么特点?
生4: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他们就在同一列。
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站起一行人呢?谁能说一组数对,让一行人站起来?
生5:(1,1)(2,1)(3,1)(4,1)(5,1)(6,1)(7,1)(8,1)。
师: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
生6:数对中的第二个数都是1。
师: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在同一行。
师:再来考考大家,看这个数对(4,x),符合要求的请起立。(第4列学生起立)
师:就一个数对,怎么站起来一列人?
生7:因为x可以表示任何数,只要是第4列就都有可能。
师:谁还能只说一个数对,就可以让一行同学站起来?
生8:(x,4)。(第4行的学生站了起来)
师:再来考考大家。谁把这个数对(x,x)稍微改一下,就能让所有同学都站起来?(x,y)
师(总结):这个数对能确定是哪一个同学吗?要想确定一个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9:既要知道“列”,还要知道“行”。
……
教师巧妙地让数学信息鲜活起来,把有关数对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游戏中,既巩固了数对的知识,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散发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用数学,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在应用中才会彰显其价值和魅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时张老师灵机一动,改用数对来叫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叫错学生,又及时地运用了数对的知识,学生要想知道叫的是不是自己,必须知道自己的位置怎样用数对来表示。这样的师生互动,一改以往师生问答的常用方式,使师生交流的过程成为数学思维的过程,成为数学知识网的构建过程。
正是由于张老师智慧的发现和引领,才有了如此精彩的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善于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课堂变得富有生命力,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责编 杜 华)
一、找数学,捕捉生活数学信息
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越是接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就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蕴藏在我们的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用数学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上课伊始,张老师请学生们坐好,拿出自己的照相机,给学生们现场拍照,接着将一张“班级全家福”照片投到大屏幕上,学生们兴奋地议论着照片。张老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在哪里,并描述出来。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说出自己的位置。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说的五花八门。这时张老师提问:“同样是某某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大家描述起来会有那么多种说法?怎样叙述才能让听者清晰地找到任何一个同学的位置?”随即引出行和列的概念。这一教学资源的捕捉信手拈来、就地取材,之所以达到点拨效果,正是因为这些数学信息源于生活本身,学生观之亲切、学之有趣。
二、学数学,丰富生活数学信息
在认识数对后,张老师又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了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情境(一):学生回忆生活
师:数对在表示位置上有很大的优势,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大家回忆一下,在哪儿见过数对?能举个数对的例子吗?
生1:停车场。
生2:电影院中的座位。
生3:飞机票、火车票上也有。
……
情境(二):教师补充资料
师:生活中用到数对的时候还真不少,老师也找了几个,请看。(课件演示北京奥运会时的击缶表演、做操、电子表格等)
情境(三):师生合作,丰富数学信息
张老师指出教室里也有数对,让学生用刚学的数对描述自己的位置。紧接着张老师以游戏的方式在运用信息的同时,构建了一系列的数学信息链。
师:请同学们坐好了,现在我们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课件出示:(2,1)(2,2)(2,3)(2,4)(2,5)(2,6)(2,7)。
师:大家来看这一组数对,符合要求的请起立。(第2列的学生站了起来)
师:怎么正好站起来一列人呢?这组数对有什么特点?
生4: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他们就在同一列。
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站起一行人呢?谁能说一组数对,让一行人站起来?
生5:(1,1)(2,1)(3,1)(4,1)(5,1)(6,1)(7,1)(8,1)。
师: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
生6:数对中的第二个数都是1。
师: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在同一行。
师:再来考考大家,看这个数对(4,x),符合要求的请起立。(第4列学生起立)
师:就一个数对,怎么站起来一列人?
生7:因为x可以表示任何数,只要是第4列就都有可能。
师:谁还能只说一个数对,就可以让一行同学站起来?
生8:(x,4)。(第4行的学生站了起来)
师:再来考考大家。谁把这个数对(x,x)稍微改一下,就能让所有同学都站起来?(x,y)
师(总结):这个数对能确定是哪一个同学吗?要想确定一个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9:既要知道“列”,还要知道“行”。
……
教师巧妙地让数学信息鲜活起来,把有关数对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游戏中,既巩固了数对的知识,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散发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用数学,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在应用中才会彰显其价值和魅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时张老师灵机一动,改用数对来叫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叫错学生,又及时地运用了数对的知识,学生要想知道叫的是不是自己,必须知道自己的位置怎样用数对来表示。这样的师生互动,一改以往师生问答的常用方式,使师生交流的过程成为数学思维的过程,成为数学知识网的构建过程。
正是由于张老师智慧的发现和引领,才有了如此精彩的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善于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课堂变得富有生命力,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