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听的话怎样变好听?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czxx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否认,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为什么说出来的话都這么难听呢?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总喜欢用难听的话来教育孩子。比如:“这么简单的题也会做错,怎么这么笨!”“别把果皮扔地上行不行?说多少遍了!”话不好听,还夹带着情绪。不可否认,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为什么说出来的话都这么难听呢?
  一般来说,喜欢这样说话的父母,其原生家庭中父母说话就不好听。小的时候,没有力量去抵抗负面话语对自己的侵害,只能被动地接收。渐渐地,这种教育方式不知不觉中渗透到骨髓,变成一种习惯。当自己做了父母后,也会沿袭此类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就喜欢说负面的话,打击、讥讽或命令等,以这样的方式刺激孩子,期待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太多案例告诉我们,长期生活在父母“语言暴力”中的孩子,非但没有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反而越来越长成父母担心的样子。
  那么,我们该怎样把话说得好听些,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并改正呢?
  1. 用积极的暗示影响孩子。
  积极的暗示就是给孩子输入良性的语言刺激,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渐渐使孩子朝着家长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孩子在经常性的积极的暗示鼓励下,身心愉悦,情绪高昂,并敢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达到父母所希望的样子。如:
  (1)我看你在擦凳子,我知道你一定能擦得很干净,很漂亮的!(相信孩子。)
  (2)你看你把橘子皮扔地上了,你是想让它在地上躺一会,再让它回到垃圾桶,是吗?(肯定好的动机。)
  首先内心要相信孩子的动机是好的,即使不是好的动机,我们也假设是好的动机,把孩子的行为合理化,推动孩子的行为朝好的方面发展。
  (3)宝贝就是讲卫生,爱干净。来,我们来洗手!(提前表扬。)
  表扬一般是用在孩子做完事情之后,现在提前到做事之前:先想象孩子已做好了,要怎样表扬,就把表扬语提前。
  (4)你真不简单,能看这么厚的书!妈妈像你这么大时,还看不懂呢!(有意抬高的赞赏。)
  这种强化暗示中,包含了我们对孩子行为的期待,即想要孩子达到我们什么期望,我们就事先肯定预期的结果,提前支付我们的鼓励、表扬、肯定等。这是用信任鼓励孩子去做事,用肯定把还没做的事变成现实。
  2. 为孩子的行为找合理出路。
  孩子在专注于某件事时,限于思维的局限性,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全面考虑。常常是顾此失彼。这时不要简单地指责和批评,要带着理解的心包容孩子的行为,并用智慧的语言为孩子的行为找点出路。有两个妈妈曾经跟我分享自己的做法。
  例一:孩子在浇花,结果洒了一地的水。妈妈问:“你想让花喝水是吗?”(先询问孩子的行为动机。)
  孩子答:“是的,妈妈。”
  妈妈说:“可是喝太饱了,它的肚子装不下,水跑到地上来了!”
  妈妈接着说(客观描述现象):“把地板弄湿了,地板现在好冷哟,你说怎么办呢?”
  孩子一听,立即去拿拖把拖干净。
  例二:孩子不在纸上画画,非要画在沙发扶手上。
  看到孩子拿着画笔在沙发扶手上画画,妈妈差点要惊呼出来,那可是新买的沙发啊!但她压制住了“不要在这里画”的话,转而冷静地说:“啊,你想在上面画很漂亮的画对不对?” “对啊!” “那你知道画在哪里最漂亮吗?”见孩子摇头,妈妈就把孩子带离沙发,拿出一本旧挂历给孩子:“你看挂历上的画多漂亮啊,我们把它翻过来,要是在这里画,那你的画会和挂历上的一样漂亮了哦!”被妈妈一“忽悠”,孩子认真地画了起来……
  这位妈妈没有简单地阻止孩子的画画行为,而是用转移的方法,为画画行动找到另一个出路。她没有对孩子说“不可以”,而是提供另一个渠道来表达你可以继续做。
  3. 言语中减少否定的意味。
  如果我们说话时多注意在语言上下功夫,减少否定意味,增加肯定意味,效果会更好一些。
  举例:孩子做作业,题都做对了,但是写的字很潦草。你想让孩子的字也写好些,你怎么对孩子说?
  说法一:宝贝,你的题都做对了,真棒!但是,你的字写得比较潦草,要是把字写工整一点就更棒了!
  说法二:宝贝,你的题都做对了,真棒!同时,你的字写得工整一点就更棒了!
  说法三:宝贝,你的题都做对了,真棒!要是把字写工整一点就更棒了!
  作为家长,改“但是”为“同时”,或者干脆不要说“但是”,直接说:“要是……就更好了”。因为有的孩子很敏感,很聪明,他知道你表扬过后就是批评,先给完糖,就该给盐了。
  总之,说话好听,孩子才愿意听。让难听的话远离孩子,让自己和孩子都待在温馨的氛围里,孩子会越来越听话,父母会越做越舒心。
  (责编
其他文献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般扮演的是正面角色,比如说,父母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认真做人,处处都是孩子的榜样。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听话,通常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叮嘱孩子这个要遵守,那个要牢记。  在我们家里也是如此。大部分时间,我和爱人都在孩子面前不苟言笑,即使开一些玩笑,也会尽可能回避孩子。每天女儿放学回家,爱人都会安排她先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让她自由地玩耍一会。吃过晚餐,我们一家出去散步,回到家里,爱人
期刊
在“互联网+”时代,国内O2O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可谓大起大落:由前几年的异军突起、疯狂烧钱,到去年底、今年初的媒体质疑、产业巨头纷纷倒下。O2O产业有没有未来?如果有,未来如
成人与孩子间的原始分工,沉淀成基因密码,一代一代,烙进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  当我们还是原始人的时候,男人在外奔跑狩猎,女人在洞里照顾老小,孩子被保护,被传授经验。对于孩子来说,探索意味着危险,唯有听话、保命才是族群正道。成人与孩子间的原始分工,沉淀成基因密码,一代一代,烙进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即便是文明相对发达的现代,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和不理解一直都在,有时甚至简单粗暴对待孩子。我们曾经都是孩子,
期刊
隐形爸爸何其多  眼下,“钟点爸爸”作为新词语亮相“百度词条”。据说,“钟点爸爸”提供的是“租爸”  服务,租来的“钟点爸爸”主要负责接送孩子,陪孩子聊天、游戏和锻炼。这个新词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教缺失的尴尬现实。  在整理学生信息时我发现,孩子们在“常用联系电话”一栏,一水儿地标注着妈妈的号码,  潜台词就是“有事找我妈吧”。  许多男人,尚未拟好明确的家庭责任清单,就被生活的脚步裹挟着,近乎
期刊
基因遗传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一半来自生物基因决定的遗传,另一半来自环境影响。父母的基因遗传对孩子的人生影响占到 50%。近年来,关于生物基因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发现,不仅人的思想行为,连人的个性也都与基因遗传有关。  由此看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我们都理解错了。基因遗传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说到“起跑线”,父母深刻影响孩子的奥妙,其实还
期刊
父母收起泛滥的爱,看似冷酷,实则为一種大智慧。  把爱隐藏在心灵深处  世界上没有一种亲密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需要经营的技巧与全局的观念。  龙应台在《目送》一文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也许其他的亲密关系都会相伴到老,
期刊
(一)  我接这个班时是三年级。那时,轩是个快乐的孩子。个子小小的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  拽着我的袖子,笑弯了眼睛问一串的“为什么啊”,直到我佯怒,才咯咯笑着跑开。可是到了下学期,听不到轩的笑闹了,他变得异常安静。  他也不再缠着我,课间也不和同学追逐打闹了。最常见的是,他眼神茫然地坐在课堂上,小小的身躯不安地扭动着。作业本上也是歪歪扭扭的字迹,一路向下斜成弧形。  我看着心不在焉的他,用手揉着他
期刊
我在澳洲生活多年,是一个 6 岁孩子的妈妈,对比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教育现状,颇有感触。在澳大利亚,学校每年都会围绕校园欺凌开展主题活动,今年的主题是:欺凌——采取行动,不要冷漠旁观!  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有“反校园欺凌的教育计划”。我的儿子小辰从 3 岁上幼儿园起,学校就教导他们各种自我保护的技能。小辰上了小学,学校展开了一系列的“自我保护,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教育。这些教育
期刊
让孩子感受到,他不是不行,只是暂时没准备好;让他了解到,你对他是有期待的,但他仍然是主角,仍然有说“不”的权利。  尊重他,等待他  去年暑假,我报了一个亲子旅游团,带儿子去台湾游玩。  路上,导游提出每个家庭都准备一个节目,第二天在长途大巴上表演,展示家庭风采。孩子们纷纷响应,只有儿子闷闷不乐。他一点儿也不想表演,可又怕导游不答应,也担心别的家长有看法。  儿子今年 13 岁,性格内向敏感。上小
期刊
在我们要求自己的邻国以史为鉴的时候,这个栏目在为抗拒中华民族自身的集体失忆而努力, 它把一些历史见证者引向屏幕,面对大众说出压在心中多年的尘封故事,给中国人的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