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口述历史》栏目:抢救记忆,反省历史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要求自己的邻国以史为鉴的时候,这个栏目在为抗拒中华民族自身的集体失忆而努力, 它把一些历史见证者引向屏幕,面对大众说出压在心中多年的尘封故事,给中国人的近现代史记忆增添了丰富的细节。这一栏目不仅充分拓展了华语媒体的话语空间,而且它的很多工作都是抢救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口述历史》栏目和很多在当下中国做着类似工作的人们功德无量。 When we asked our neighboring countries to learn from history, this section is working hard to resist the collective amnesia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leads some historical witnesses to the screen and faces the public’s dusty story of years of pressure on China Human memory of modern history adds a wealth of detail. This section not only fully expands the discourse space of the Chinese media, but many of its tasks are salvageable. In this sense, the “oral history” section and many people doing similar work in China now are immeasurable.
其他文献
期刊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般扮演的是正面角色,比如说,父母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认真做人,处处都是孩子的榜样。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听话,通常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叮嘱孩子这个要遵守,那个要牢记。  在我们家里也是如此。大部分时间,我和爱人都在孩子面前不苟言笑,即使开一些玩笑,也会尽可能回避孩子。每天女儿放学回家,爱人都会安排她先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让她自由地玩耍一会。吃过晚餐,我们一家出去散步,回到家里,爱人
期刊
在“互联网+”时代,国内O2O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可谓大起大落:由前几年的异军突起、疯狂烧钱,到去年底、今年初的媒体质疑、产业巨头纷纷倒下。O2O产业有没有未来?如果有,未来如
成人与孩子间的原始分工,沉淀成基因密码,一代一代,烙进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  当我们还是原始人的时候,男人在外奔跑狩猎,女人在洞里照顾老小,孩子被保护,被传授经验。对于孩子来说,探索意味着危险,唯有听话、保命才是族群正道。成人与孩子间的原始分工,沉淀成基因密码,一代一代,烙进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即便是文明相对发达的现代,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和不理解一直都在,有时甚至简单粗暴对待孩子。我们曾经都是孩子,
期刊
隐形爸爸何其多  眼下,“钟点爸爸”作为新词语亮相“百度词条”。据说,“钟点爸爸”提供的是“租爸”  服务,租来的“钟点爸爸”主要负责接送孩子,陪孩子聊天、游戏和锻炼。这个新词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教缺失的尴尬现实。  在整理学生信息时我发现,孩子们在“常用联系电话”一栏,一水儿地标注着妈妈的号码,  潜台词就是“有事找我妈吧”。  许多男人,尚未拟好明确的家庭责任清单,就被生活的脚步裹挟着,近乎
期刊
基因遗传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一半来自生物基因决定的遗传,另一半来自环境影响。父母的基因遗传对孩子的人生影响占到 50%。近年来,关于生物基因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发现,不仅人的思想行为,连人的个性也都与基因遗传有关。  由此看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我们都理解错了。基因遗传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说到“起跑线”,父母深刻影响孩子的奥妙,其实还
期刊
父母收起泛滥的爱,看似冷酷,实则为一種大智慧。  把爱隐藏在心灵深处  世界上没有一种亲密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需要经营的技巧与全局的观念。  龙应台在《目送》一文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也许其他的亲密关系都会相伴到老,
期刊
(一)  我接这个班时是三年级。那时,轩是个快乐的孩子。个子小小的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  拽着我的袖子,笑弯了眼睛问一串的“为什么啊”,直到我佯怒,才咯咯笑着跑开。可是到了下学期,听不到轩的笑闹了,他变得异常安静。  他也不再缠着我,课间也不和同学追逐打闹了。最常见的是,他眼神茫然地坐在课堂上,小小的身躯不安地扭动着。作业本上也是歪歪扭扭的字迹,一路向下斜成弧形。  我看着心不在焉的他,用手揉着他
期刊
我在澳洲生活多年,是一个 6 岁孩子的妈妈,对比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教育现状,颇有感触。在澳大利亚,学校每年都会围绕校园欺凌开展主题活动,今年的主题是:欺凌——采取行动,不要冷漠旁观!  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有“反校园欺凌的教育计划”。我的儿子小辰从 3 岁上幼儿园起,学校就教导他们各种自我保护的技能。小辰上了小学,学校展开了一系列的“自我保护,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教育。这些教育
期刊
让孩子感受到,他不是不行,只是暂时没准备好;让他了解到,你对他是有期待的,但他仍然是主角,仍然有说“不”的权利。  尊重他,等待他  去年暑假,我报了一个亲子旅游团,带儿子去台湾游玩。  路上,导游提出每个家庭都准备一个节目,第二天在长途大巴上表演,展示家庭风采。孩子们纷纷响应,只有儿子闷闷不乐。他一点儿也不想表演,可又怕导游不答应,也担心别的家长有看法。  儿子今年 13 岁,性格内向敏感。上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