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人文图说之一三0——赖际熙

来源 :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kisa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际熙(1865—1937年),字焕文,号荔坨,广东增城市(现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光辉村湖塘埔人。传说其祖父道光癸卯年(1853年)葬于广州郊外龙洞一座小山坡时,曾有相士预言60年后此家当出贵人,并刻写入墓碑铭文。此后12年,赖际熙出生,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攻读于广东广雅书院。
其他文献
“劳资合行”是广州传统劳资关系的主要模式。然而,随着清末民初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五四时期社会新思潮的浸润与激荡,尤其是革命政权对工人的扶植.直接催化了广州正式政府时期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组设工会、同盟罢工、“跨行”互助遂为工人向资本家抗争的主要方式.而国共两党、无政府党等政治势力的介入,更是开启了近代中国劳资关系与党派政治结合的先例.“劳资合行”的传统劳资关系模式遂向劳资相争的复杂实态演进。从“劳资合行”与阶级斗争两种劳资关系主题动态演绎的事实中,亦可蠢测五四前后传统行会转型时劳资阶级意识分野的诸多关联,
面对宋代制度社会的挑战,宗派佛学的判教体系难以维持,天台圆教的自明性面临危机。为拯救圆教危机,宋代天台宗将限于佛教判教的“开权显实”原则施用于己身,自拘圆教形式为制度之法以参与到世俗社会中,通过对俗世的开显而实现圆教的“即权而实”。在此过程中,台宗内部产生了对行忏苦行之法与持戒治心之学的不同选择,由此引发了对圆教之义的争论。台宗的圆教之争反映了宋初佛教对存在合法性的诉求,也展示了宗义再生产与制度社会间的博弈关系。
期刊
经济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理论与研究方法最为成熟的学科,其科学的分析工具和严密的理论体系成为社会科学的典范。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向其他学科的扩展与渗透造成了“经济学帝国主义”。对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从政治学角度来看,在“经济学帝国主义”背景下.不少西方学者将经济学研究方法引入民主理论研究中,运用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博弈论方法、定量研究方法等,对当代世界民主化进程进行了富有洞见的分析、解释和理论预测,深化了民主理论研究.为民主理论研究注入了新活力。随着学科之间
最近几十年大部分针对单亲家庭的研究都是从否定的角度出发的,他们关注这些家庭出了什么问题,或同双亲家庭相比,去找出这些家庭是如何不符合标准。为此我们想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单亲家庭的更平衡的方面,即我们不应仅关注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同时也要对他们在家庭危机的困境之后去创造全新的健康家庭环境的能力予以足够的尊重。
中国和保加利亚都是经历过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并进行转型的社会,然而在各自的社会转型中,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又有什么差异和相同呢?各有什么特点和表征呢?为此我们想把双方的信息资料摆到了一起,我们很希望通过比较能反映出一个概貌,并能给两国研究者以启示,同时也希望能给两国学术交流做些有益的事。
从非形式逻辑进路看,说服型对话理论和批判性讨论理论可以分析庭审对话的特点和过程。尤其是审判方的论证评估。从对话逻辑进路看,说服型对话系统主要关注起诉方、应诉方和审判方的会话行为和承诺,但是忽略了对论证的评估。庭审对话的逻辑分析应当吸收这两种进路的优点.发展包含审判方的论证评估和会话行为的庭审对话理论。
古代中国被公认的模范家庭,有可能气象森严以至肃杀。关于父之于子,似乎缺乏明确的规范,士大夫的伦理实践,通常也在严、慈之间。古代中国的知识人,严于等差、伦序,却又不无变通,不乏欣赏融和之境的能力-是伦理的,又是审美的。所谓“一门师友”,家门之内“自相师友”,就有可能隐含了此种意境。这种家庭关系与严于父子、夫妇分际以至“肃若朝典”的那种。可能都不普遍。庸常的应当是虽不极端却仍然暗合了伦理规范、至少不远于规矩的那种情况。纵然有诸种现成且公认的规范,生活世界中的人子之于其父母,仍有伦理实践的个人性、丰富性。古代中
一、女性教育的困惑与呼唤母系氏族社会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在社会政治中倍受歧视、没有地位,但在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方面却有着不容诋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付予了女性远远多于男性的道德礼仪,虽是对女性的束缚,但又表现了男性在道德上对女性的依赖。中国女性确实成为道德的表率和主导,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传承者。以礼乐文明为特质的民族精神的确立有着历代女性先辈们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基本上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的主要责职在于“相夫教子”,历史上伟大人物的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作为母亲的女性素养直接
期刊
作者简介:何翀,原名汉冲,字其鸾,自号丹山居士,又号烟桥老人、七十二峰山(老)人.广东佛山南海镇涌堡烟桥乡人,清嘉庆十四年生,生活于1809—1884年间(一说1807—1883年,此处据家谱“光绪十年闰五月卒,年七十有六”),传世作品中有晚至1884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