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性学习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tu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探究的课堂。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应当体现人类对物质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让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创设情境是提升学生探究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否得以长期保持、探究过程能否顺利完成都离不开教师精心地创设情境。因此,我在不同的课堂上,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情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持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好奇心来源于知识上的冲突。学生遇到问题,看到的现象与原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相冲突,于是就产生想弄个明白的念头,即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探究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的状态,去激发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迫切需要提出问题的心理。如在探究《磁铁的两极》这一课时,我特意把两块同极的磁铁碰在一起,学生看到两块磁铁会倏的弹开,这使学生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磁铁相碰会吸引在一起的认知相冲突,学生就会产生要好好研究磁铁性质的欲望。
  2. 创设实验情境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向学生呈现感知材料,创设新颖、奇特、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触景生疑,在情境气氛中产生好奇感、求知欲。如在教学《了解空气》时,我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把干的纸团塞进烧杯底,然后把塞有干纸团的烧杯竖直放进装满水的玻璃槽里,再竖直拿起,这时我让学生猜猜纸团会不会有变化?几乎全班学生都是说纸团会变湿,然后我就把那一团纸团让学生摸,他们的表情都显得很惊讶,纷纷急着向我提出要知道的问题。通过这一途径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科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选定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
  如教学《沉与浮》一课时,我先把预先准备好的材料——胡萝卜、铁钉、数学书大的泡沫、木块、一元钱硬币等材料全倒进水槽里,让学生认真观察。这时,课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我笑而不言,而是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提出一两个问题。这时,学生都非常积极,有的问“胡萝卜比铁钉重,为什么铁钉沉而胡萝卜浮?有的又问木块也有重量,为什么它不沉了?……这时候,我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所以对于没有价值或无法探究的问题不必急于否定,而应该把他们的问题一一板书,再提醒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可以探究,哪些问题不值得探究,不能探究。孩子们就会感觉到老师对他的问题的尊重,由此产生一种满足感,为以后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方向。
  三、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应针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助手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为学生的探究出谋划策,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行的建议、方法及注意的事项等等。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使学生自主愉快地进行探究活动。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在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学生设计了多种方法来发出声音,有的想法让皮筋发出声音,有的想法让小鼓发出声音,还有的想法让空小瓶发出声音等等。在物体发声的同时,注意有什么共同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在小组、班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得出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3月11日,第三届“正面养育”研讨会在巴黎举行,主题为“惩罚的替代方式”。会议呼吁父母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学习不通过体罚或恐吓就能够让孩子听从的技巧。正面养育(Positive Parenting),即将家庭关系建立在理性和尊重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沉着冷静的态度。  参会人员安东尼分享了自己对做事磨蹭的儿子所做的努力。在早上出门的时候,安东尼会非常小心
教育学生难免不了要批评学生,批评教育学生是要讲究技巧的。只有熟谙批评学生的艺术技巧,教育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一、批评学生要把握好分寸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过犹不及。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批评应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做到适可而止。教师不能使学生过分地羞愧和无地自容。记得有一次,我班有两位学生自己用签字笔在手臂上纹身,已经深入皮肤,难以褪掉,被我发现了,我马上叫他们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让他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将儿童生活视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将课程学习本身视为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这要求我们在品德课教学中,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激活儿童生活这一资源,引领儿童不断拓展生活世界,感悟生活价值,过有道德的生活。  一、搭建桥梁,引领儿童拓展生活世界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品德课教学必须根植儿童的现实生活,努力搭建桥梁,让儿童怀着对生活的
最近几年,各种跟学生德育相关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中小学学生德育管理问题日趋严重。而传统的德育管理要么抓大局,一竿子打一船人,要么针对学生教导过量,导致学生反感。同时,就算本学期班主任对其教导有方,行之有效,但学生在校升级时或者升到中学时要换班主任,新班主任对新班级学生又要重新认识和了解,而原班主任对原来班的学生情况只是通过口述与部分书面记录传达,这些记录得不到有效利用与长期保存,新班主任也无法查阅
批评,是对学生不恰当的思想行为给以否定的评价,以唤起他们的警觉,去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是使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以求不断进步的锐利武器,是为达到教育目标必须采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批评学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一、尊重人格,以爱育人  尊重他人人格,既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门交往的艺术。一个学生即使犯了错误,受到批评,他的自尊心也不会消失,而这,往往会成为他接受批评的障碍。批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