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上救助通常由于遇险位置距离远、时间紧急等因素,导致救助力量无法快速到达现场开展救援。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模块化投送在海上救助中的应用特点,旨在为促进模块化投送在海上救助的应用,提高海上救助成功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上救助;翻扣船;模块化;直升机
0 前言
随着我国海上贸易和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海上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效率是海上人命救助的第一要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救助力量快速投送至遇险现场,直接影响救助效果。
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结合自身装备与救助实际情况,努力推进直升机模块化快速投送在海上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模块化投送在海上救助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救助过程
2020年07月25日,一艘散货船在汕头南澳东北90海里处台湾浅滩附近海域翻扣,船上9人失联。险情发生后,各级高度重视,海上救助力量快速响应,派遣精干力量组成联合应急抢险队,赶赴现场开展翻扣船失踪人员搜救工作。
现场指挥船抵达现场后,根据现场气象海况、漂流路径预测以及各方量情况,及时制定搜寻方案,统筹协调各方、各类型力量开展搜寻工作。针对现场水文气象特点、翻扣船结构状态等要素,结合自身人员和装备实际情况,指挥部研究制定了水下搜寻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了搜寻作业流程,开展了安全风险评估,制定了有效的应急措施,确保作业内容和环节科学高效、安全可靠,并根据水下探摸情况及时优化调整方案,自始而终地确保了本次搜救任务高效有序、安全稳妥。
潜水救助队按模块化投送程序,装载、固定人员与设备至直升机。直升机分别从珠海和厦门起飞,快速转运人员及装备飞往现场海域,把握黄金救援时间,争分夺秒抢夺生机。潜水队抵达难船上空后,队长要求机组先投送到难船,观察难船与现场海况,难船基本呈正翻扣状态,船艏大致向东,船艏高出水面,船艉大致能看到舵叶底部,现场海况良好,微风,轻浪。队长风险评估后判断,遇险船浮态稳定,无明显下沉迹象,为争取救助时机,决定将人员与设备直接投送到难船,直接使用难船为潜水搜救作业平台。直升机机组采用低空投送的方式,仅用15分钟,快速将9件救助设备与6名队员投送到难船,队员立即布置作业现场。
经过水面、水下连续搜救,潜水队员成功从翻扣船内营救幸存者1名,找到遇险者遗体4具。
2 总结亮点
(1)成功营救幸存者1名,创造生命奇迹。在潜水力量模块投送过程中,经现场充分评估,当机决断由救助直升机直接将潜水救助力量投送至遇险翻扣船上,为挽救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通过敲击发现幸存者大概位置后,第一时间将其救援出水,并转移至现场船舶进行初步救治与安置,最后通过直升机安全转运回陆地。一系列快速高效的救助行动,成功营救被困翻扣船内近17小时的遇险人员,创造了生命奇迹。
(2)展示了立体救助能力建设成果。此次救助,应用了潜水救助力量、救助船舶、救助直升机,是一次典型的水下、水面、空中“三位一体”的立体救助。救助任务中,潜水救助力量是翻扣船内部搜救的直接力量,救助船进行水面搜救,并为潜水搜救作业提供了平台支持与强力的后勤保障,救助直升机空中搜救,并长距离投送潜水救助力量抵达现场,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救助效率。水下、水面、空中三支救助隊伍,分工合作,配合紧密,效果优良。
(3)展示了模块化投送能力建设成果。为了提高救助队伍应对海上潜水救助任务的响应能力与救助效率,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开展了潜水救助力量模块化投送训练,将常用潜水救助装备整合成空中模块,应用标准化防护箱与投送袋装载,飞行队针对投送需要对机舱客舱定制了底板,经过多次
3 分析不足
(1)翻扣船救助情况复杂。遇险船长达129米,型宽23.8米,型深:8.58米,舱室多,是一艘大型的挖沙船,船上设备众多,船舶翻扣后,船舶情况非常复杂。船舶空间倒转,设备滚落,油料漂散,内部装修脱落,家具漂浮等多种因素,对潜水搜救造成影响。同时船舶驾驶室着陆海底,最大水深20米,是较大深度的潜水作业。
(2)潜水搜救水流急。事故现场位于台湾海峡,潜水作业现场风力、浪涌情况良好,但是水流很急,最大流速超过3节,几乎没有平流期,严重影响潜水搜救作业。应急抢险任务紧密,要求不间断作业,现场指挥根据现场流速情况,因地制宜,不断调整潜水员下水地点,安排潜水员在始终在潮水下流位置入水,经过沉船本身阻挡,流速会相应减小,潜水员适当增加潜水配重,增加稳定性。
(3)连续作战。从26日上午接到救助指令,到28日中午返航,救助队伍辗转上千公里,特别是在潜水搜救期间,不间断开展潜水搜救作业,连续奋战,虽然队员作风优良,迎战热情高涨,精神面貌良好,也采用了轮换作业的方式调整休息,但是高强度的连续作战,特别有个别队员30多小时没有休息,身体比较疲惫。
经过针对性的直升机模块化投送训练及装备改造,救助队伍已经具备一定的海上救助实战投送能力,并且在救助实例中收到良好效果。但是,在力量沟通协调、队伍默契配合、综合技能提升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建议有关力量加强相关训练,不断提升海上救助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阮国良.海上救助应急处置探讨[J].航海技术,2014,(6).
[2]陈 喆.海难救助之人命救助[J].商业文化,2011,(9).
[3]程明远.中外海上救助的比较与借鉴[J].世界海运,2011,(12).
关键词:海上救助;翻扣船;模块化;直升机
0 前言
随着我国海上贸易和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海上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效率是海上人命救助的第一要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救助力量快速投送至遇险现场,直接影响救助效果。
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结合自身装备与救助实际情况,努力推进直升机模块化快速投送在海上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模块化投送在海上救助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救助过程
2020年07月25日,一艘散货船在汕头南澳东北90海里处台湾浅滩附近海域翻扣,船上9人失联。险情发生后,各级高度重视,海上救助力量快速响应,派遣精干力量组成联合应急抢险队,赶赴现场开展翻扣船失踪人员搜救工作。
现场指挥船抵达现场后,根据现场气象海况、漂流路径预测以及各方量情况,及时制定搜寻方案,统筹协调各方、各类型力量开展搜寻工作。针对现场水文气象特点、翻扣船结构状态等要素,结合自身人员和装备实际情况,指挥部研究制定了水下搜寻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了搜寻作业流程,开展了安全风险评估,制定了有效的应急措施,确保作业内容和环节科学高效、安全可靠,并根据水下探摸情况及时优化调整方案,自始而终地确保了本次搜救任务高效有序、安全稳妥。
潜水救助队按模块化投送程序,装载、固定人员与设备至直升机。直升机分别从珠海和厦门起飞,快速转运人员及装备飞往现场海域,把握黄金救援时间,争分夺秒抢夺生机。潜水队抵达难船上空后,队长要求机组先投送到难船,观察难船与现场海况,难船基本呈正翻扣状态,船艏大致向东,船艏高出水面,船艉大致能看到舵叶底部,现场海况良好,微风,轻浪。队长风险评估后判断,遇险船浮态稳定,无明显下沉迹象,为争取救助时机,决定将人员与设备直接投送到难船,直接使用难船为潜水搜救作业平台。直升机机组采用低空投送的方式,仅用15分钟,快速将9件救助设备与6名队员投送到难船,队员立即布置作业现场。
经过水面、水下连续搜救,潜水队员成功从翻扣船内营救幸存者1名,找到遇险者遗体4具。
2 总结亮点
(1)成功营救幸存者1名,创造生命奇迹。在潜水力量模块投送过程中,经现场充分评估,当机决断由救助直升机直接将潜水救助力量投送至遇险翻扣船上,为挽救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通过敲击发现幸存者大概位置后,第一时间将其救援出水,并转移至现场船舶进行初步救治与安置,最后通过直升机安全转运回陆地。一系列快速高效的救助行动,成功营救被困翻扣船内近17小时的遇险人员,创造了生命奇迹。
(2)展示了立体救助能力建设成果。此次救助,应用了潜水救助力量、救助船舶、救助直升机,是一次典型的水下、水面、空中“三位一体”的立体救助。救助任务中,潜水救助力量是翻扣船内部搜救的直接力量,救助船进行水面搜救,并为潜水搜救作业提供了平台支持与强力的后勤保障,救助直升机空中搜救,并长距离投送潜水救助力量抵达现场,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救助效率。水下、水面、空中三支救助隊伍,分工合作,配合紧密,效果优良。
(3)展示了模块化投送能力建设成果。为了提高救助队伍应对海上潜水救助任务的响应能力与救助效率,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开展了潜水救助力量模块化投送训练,将常用潜水救助装备整合成空中模块,应用标准化防护箱与投送袋装载,飞行队针对投送需要对机舱客舱定制了底板,经过多次
3 分析不足
(1)翻扣船救助情况复杂。遇险船长达129米,型宽23.8米,型深:8.58米,舱室多,是一艘大型的挖沙船,船上设备众多,船舶翻扣后,船舶情况非常复杂。船舶空间倒转,设备滚落,油料漂散,内部装修脱落,家具漂浮等多种因素,对潜水搜救造成影响。同时船舶驾驶室着陆海底,最大水深20米,是较大深度的潜水作业。
(2)潜水搜救水流急。事故现场位于台湾海峡,潜水作业现场风力、浪涌情况良好,但是水流很急,最大流速超过3节,几乎没有平流期,严重影响潜水搜救作业。应急抢险任务紧密,要求不间断作业,现场指挥根据现场流速情况,因地制宜,不断调整潜水员下水地点,安排潜水员在始终在潮水下流位置入水,经过沉船本身阻挡,流速会相应减小,潜水员适当增加潜水配重,增加稳定性。
(3)连续作战。从26日上午接到救助指令,到28日中午返航,救助队伍辗转上千公里,特别是在潜水搜救期间,不间断开展潜水搜救作业,连续奋战,虽然队员作风优良,迎战热情高涨,精神面貌良好,也采用了轮换作业的方式调整休息,但是高强度的连续作战,特别有个别队员30多小时没有休息,身体比较疲惫。
经过针对性的直升机模块化投送训练及装备改造,救助队伍已经具备一定的海上救助实战投送能力,并且在救助实例中收到良好效果。但是,在力量沟通协调、队伍默契配合、综合技能提升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建议有关力量加强相关训练,不断提升海上救助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阮国良.海上救助应急处置探讨[J].航海技术,2014,(6).
[2]陈 喆.海难救助之人命救助[J].商业文化,2011,(9).
[3]程明远.中外海上救助的比较与借鉴[J].世界海运,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