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化疗在预防胰腺导管腺癌术后早期复发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z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辅助化疗在预防胰腺导管腺癌(PDAC)术后早期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收治的132例PDA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53例;年龄42~81岁,中位年龄6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术后早期6个月内有无复发,将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和非早期复发组。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术前化疗组、术后化疗组、术前+术后化疗组。早期复发相关因素及不同治疗模式对复发的影响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58
其他文献
ERCP是内镜治疗胆道疾病的标准方法,在正常或手术后解剖结构改变的患者中可能存在导丝难以插入胆道的情况,有文献显示即使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选择性胆管插管失败率也达5%~15%[1]。目前大多数研究根据胆道插管次数(通常为5~15次)或插管时间(>5~30 min)来定义困难胆道插管[2]。除了记录乳头插管时间和(或)次数外,还须考虑非有意胰管插管或胰管造影剂注射的次数,当这两种情况发生超过一次,就会增加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发生风险。
本文回顾性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高危患者临床资料,术中行胰管支架置入者分为观察组,共117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37例,年龄(57.36±10.42)岁;未置入者分为对照组,共72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56.88±10.19)岁。观察组患者术后12、24、48 h血淀粉酶分别为(324.77±174.53)U/L、(177.91±135
期刊
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后胰瘘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所有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胰瘘和未发生胰瘘患者性别、年龄、术中失血量、胰腺残端处理方法、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白蛋白等指标的差异,单因素分析确定其与胰瘘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3例患者,
患者女性,33岁,汉族,因右上腹疼痛2周就诊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肝功能指标轻度升高,肿瘤标志物正常,腹部CT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诊断:胆总管囊肿。患者拟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术中见胆囊管中段呈孤立性囊性扩张,近端胆囊管走行于胰头后方并以锐角汇入胆总管,遂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鉴于分离易损伤胆总管,决定中转开腹行胆囊管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胆囊管囊肿。术后1周,肝脏转氨酶恢复正常,
期刊
目的分析间接测热法、Harris-Benedict(H-B)公式法和拇指法计算急性胰腺炎(AP)患者每日总能量消耗(TDEE)的一致性,为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6月至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66例AP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31例,平均41.8岁。依据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n=20)和中重症AP组(n=46)。根据间接测热法、H-B公式法
目的分析快速手术病房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教学培训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由解放军总医院胆囊快速手术病房受训医师完成的4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87例,女性251例,年龄范围17~91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患者依据医师培训模式不同分为传统组(n=260)和规培组(n=178)。规培组医师接受阶梯式规范化培训,包括开放组轮转、模拟器训练和进阶式带教。传统组医师延
胆管囊肿的具体发病机制不详,有胚胎发育异常、胰-胆管异常合流以及遗传学机制等[1-4]。近期关于胆总管囊肿平滑肌分布规律研究,再次强调了管壁薄弱、管腔内压增高是胆管囊状扩张的关键因素[5]。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笔者认为胆管囊肿是一种癌前病变[6-8]。截至目前,外科治疗是胆管囊肿主要的治疗方式[9-11]。也唯有手术治疗能够实现治疗目标,即切除囊肿病灶,彻底缓解胆管囊肿导致的胆管炎、胆管结石等临床症状,预防胆管囊肿或胆囊等发生癌变[7,10]。Todani分型系统是目前临床指导胆管囊肿外科治疗应用最为广泛
目的探究叉头框蛋白A2(FOXA2)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和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53岁。检测人肝癌细胞系中FOXA2的表达,肝癌细胞系HepG2中表达最高用于后续实验。FOXA2过表达和阴性对照质粒转染HepG2细胞。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FOXA2的表达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又称高位胆管癌、近端胆管癌、Klatskin瘤,是指原发左、右二级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管黏膜上皮癌。HCC目前占胆管癌的50%,是目前最常见的胆管癌类型[1]。目前西方国家HCC的发病率为1/10万~2/10万,我国HCC的发病率大于6/10万且逐年增高[2]。接受化疗的不可切除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12个月,而接受R0切除者为30~46个月[3]。因此,手术仍是HCC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据统计,HCC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7
胆管良性狭窄(benign bile duct stenosis,BBS)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疾病,传统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需多次手术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ERCP问世以来,ERCP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诊断和治疗BBS的重要手段。BBS是指非肿瘤原因所致的胆管瘢痕性狭窄,可引起胆汁排泄受阻和胆管炎反复发作,长期的胆管梗阻及胆道感染将导致胆管结石和严重肝功能损害,甚至诱发肝胆管癌。BBS的病因种类复杂,如肝内外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外胆道损伤等,各类型炎症如慢性胰腺炎(ch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