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情境的巧设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想象是创新的源泉。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实现课堂高效化,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巧设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对此话题,谈谈个人在数学教学中的做法。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自主探索;求知欲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人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板剪成的大小不同的梯形,提问:“哪一块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当节课的重点,设计一些符合教学实际。且具有一定探索空间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有方向、有条理、有理有据的氛围中进行探索,必定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并能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巩固新知。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比较三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第一组等底不等高。第二组等高不等底,第三组既不等底也不等高,对第三组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时,学生一下子茫然了,陷入了困境。短暂的思考后,一名学生提出:“如果知道它们的面积大小具体是多少就好了”。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我抓住这个问题。提问:“你能有办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吗?能大胆试一试吗?”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分组研究,共同探究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剪拼成长方形的方法……我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没有就此罢休,再一次把学生置于认识冲突之中,“你有办法知道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地的面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明白刚才的方法不行了,还必须想出“新招”,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想探索。人人参与探索,人人有探索成功的体验,人人也享受了成功探索的快乐。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
  
  三、巧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思维训练纳人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一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圆柱?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请你们分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2)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通过小组合作。有的用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卷成一个圆桶。粘贴成一个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有的用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的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斜着展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相当于圆柱的高。然后,问道:“通过制作圆柱,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马上就有学生说出:“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开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断提升。
其他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因而,教师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花费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致使课堂作业常常不能当堂完成;或者学生完成作业。教师也没有时间进行处理。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呢?下面本人就以“确定位置”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课堂作业设计与处理的几点认识。    一、课堂作业设计讲求“趣味性”    新课标明确规定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有意识地去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而动态生成的教学,才能展现灵动的课堂,实现精彩完美的教学,本人对数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一些情景和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生成
我叫她布朗太太。布朗,是她已故先生的姓。她是我租住的民宿的房东,一开始,我并不是特別喜欢这位老太太。她是一个性情阴晴不定、古怪的老人。  那天下午,我从湖边溜达回来经过她的小木屋时,老太太从门里探出头来叫住了我。紧接着,我闻到了一股诱人的甜香味,将我胃里的馋虫全部勾引了出来。只见木屋的窗台外搁着一块被切成三角形的苹果派,香味就是它散发出来的。可老太太为什么把苹果派搁在窗台外面呢?我心里嘀咕着,但还
【摘要】 学习是发现知识、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认识结构、运用直观和分析推理以及依靠内在动机的过程.透过“圆的周长”的教学设计,可以深化对基于发现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设计的理解:让学生亲自去发现是学习数学的最好途径,理解和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是教师运用发现学习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具有厚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是教师运用发现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必备要求.同时也要认识并正视发现学习理论应用
把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成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为此,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 下面,我就自身在数学教学中,以“问题——探究——实践——创新”这一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做法.  一、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主体性的重要标尺. 学生学习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内容是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有一节课是生活中垂直的研究与应用.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给我很多的启示,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用心地去面对每一个环节.   在那节数学开始,讲完基本概念之后,开始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带有时针和分针的手表或挂钟. 我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摆出一个垂直的时刻,学生很快地摆出整点的时刻:三点、九点. 然后,我又提出要求,让学生摆出三点
失明姑娘杨丹丹自从领养了导盲犬小布后,“无限膨胀”,竟开始了一段疯狂的海南环岛之旅。随着驯犬师蒋诺阳的“插足”,她的生活起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这段爱情,载满了光……失明“少女”,“整疯”驯犬小伙  2018年3月9日中午,26岁的蒋诺阳正在大连导盲犬基地值班,突然,门口传来一阵嚷嚷。“有人吗?快来个人!”蒋诺阳一路小跑冲过去,只见有个戴黑色太阳镜的姑娘被母亲搀扶着,气势汹汹。  一条拉布拉多导盲犬本
一、明确讲评课的目的    讲评课的目的就是纠正错误,分析得失,找出差距,提炼概括,所以教师应明确此目的,课前精心地设计每道试题的讲评思路,只有做到讲前心中有数,才能做到讲时有的放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题记】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这是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旅行是愉悦的,是充实的,是灵动的,是有感悟的,是美好的!贯之于我们的课堂教学,那就是不能单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
【摘要】新课程标准认为掌握好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素质的必要条件.数学课本本身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立足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立足于培养各种能力,多方面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系列过程中学会自己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并用它来解决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