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是吸收的利器,手到是心到的法门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at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者外化并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效果更好。因为“经过了一番组织安排,经过了自己的去取叙述,这时候这些知识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1]。解释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又是所有能力的最高表现”[2]。纸笔测试要求学生写下对史事的理解和解释,很强调成文能力。“表达”的成果则是衡量学习效果的依据。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讲多写,细化评价找准改进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一、例题与评价工具简析
  例题改编自2018年四川德阳二模文综第41题。题目选取不同时期白蛇传的故事梗概,展现了该题材的流变。原题设问为“解读材料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笔者将“解读材料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调整为“解读上述材料,围绕白蛇传故事体现出的历史信息”。答题方向收窄,主题更突出。学生可以侧重于“内容”,就故事讲了什么、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了故事创作者的何种意图作答,也可从“形式”出发,就故事的呈现形式、折射出怎样的时代背景作答。
  要评价学生表现,就需要一把“尺子”。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评价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的基础框架,学界围绕这点多有探索。笔者以课标为基础,采用黄牧航、张庆海关于核心素养分类分層的框架结构与水平描述,制成评价表(见下表)。[3]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为深刻认识事物,我们常把它细分,从局部着手,理清各个部分在全局中的位置与彼此间的联系,再综合形成整体的认识。教师也要明确,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个整体,不宜割裂单论。为衡量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水平,我们有必要先具体分析,再全面综合整体把握。
  二、从Y的答案看个体纵向发展
  为保留“原汁原味”,本文未改变学生答案的结构、用词与标点。Y的作答如下:
  《白蛇传》故事演变反映出思想文化的变革。
  宋代,《白蛇传》故事主要描写了奚宣赞因垂涎美色而与蛇精白娘娘结亲,险些被害,后白蛇被道教真人镇压在石塔下,奚宣赞得以被救。这从中反映了宋代“程朱理学”对人们深刻影响,“存天理,灭人欲”,奚宣赞因美貌而被吸引,这显然是不符合道德的行为规范的,但在他明白白娘娘对他的真实企图时,他灭掉自己心中的欲望,不再过分贪恋美色,而保住了性命,此时“理”对人们行为的禁锢是十分深刻的。
  清代,故事又有了转变,许宣依旧动摇着自己的心,但白娘子因其子的孝行感动天地,而被释放。这从中反映了孝道在当时尤为重要,孝德也成为评判人的品格之一的标准。
  民国时期,许仙终于因爱坚定地和白娘子守护爱情,这从中也少不了辛亥革命、五四,乃至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们批判旧道德中所谓的“门当户对”,抨击封建残余文化,崇尚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新中国以后,白蛇传中的人物充满两面性,这从中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
  综上所述,思想文化的演变影响着故事内容的发展。
  我们能用评价表定位Y的表现,形成直观的、类似能力矩阵图的评价结果。
  唯物史观方面,Y能意识到时代对社会意识的影响,说明Y能“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新的史料、观点,解决新问题”,达到了水平3。
  时空观念方面,Y能结合阶段特征把握并比较不同时代白蛇传故事的特点,说明能“对比不同时空中相关历史事物的特点或联系”。同时,Y还指出“故事反映时代思想变化”,有在发展规律层面阐释问题、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分析历史事物发展的规律的意识。据此可认为Y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基本达到水平5。
  史料实证方面,Y能“依据三则以上的史料(正面或反面)来论证一个观点”,达到了“史料”的水平3,可惜对故事作者的主观动机把握不够,在“分析史料的性质(如来源、真伪等)”方面尚有欠缺,没能表现出符合水平4(辩证)的特质。“实证”部分,Y能“根据史料信息推断出相应的结论”,达到了水平2。
  历史解释方面,Y可以从故事联想到“程朱理学”、“新文化运动”等,指出白蛇传故事与时代思想文化的关系,说明Y能“找出与该历史事物相关的其他历史事物,并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分析改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虽然表述不够准确,但基本达到了水平5。
  家国情怀方面,本题主要涉及“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在Y的表述中反映出其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因此可以认为Y“能够准确运用用以判断是非的历史依据和原则,分析新情境下历史事物所体现的生命观”,达到了水平3。
  那么,能否根据只言片语,就断言学生达到了某一水平?换了其它问题是否也有同样表现?笔者认为,思维活动浓缩在文字中。写了什么,没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表述,都值得深思。Y联系“故事内容”与“思想文化”,例证不同时期社会思想文化在故事里的表现。论述时,Y能解释材料中的历史叙述,也会使用学科专业术语,展现了一定的学科思维、素养与能力。遗憾的是,Y没意识到讲述者的主观动机,少了故事内容和阶段特征之间那道桥梁,比如“白蛇传中的人物充满两面性,这从中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若能点破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新中国成立与国人广泛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之间的关联,论证会更有力。这能大致描绘Y在该问题上的思维能力水平,界定“最近发展区”。教师下一步要创设多种情境,看Y是否有迁移能力,还要定向发力拓展Y的能力范围,比如引导其认识史料是客观事实和主观叙述的综合体。这是分类分层评价的一种用途,即在纵向上评估学生思维质量并指导教师今后的工作。
  三、从学生H、Y的答案看横向对比
  该方法还能横向对比不同学生如何解决同一问题。我们先看H的答案,再找H和Y的差别:
  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应的媒介影响了人们的传统思想。
  宋代,经济空前繁荣,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在街市出现了说书、评书等故而有了话本这种传播媒介,使市民了解了神话故事。   明代,出现短篇小说,传播文化方式有了新形式但没有撼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思想,白蛇还是被法海收压了。
  清代,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达到了一个顶峰的阶段,随之发展成为戏曲,这种媒介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受更强力度的影响,故而白娘子最终因其子的孝行而被释放。
  民国,即而又出现了京剧的传播媒介,在此时期,传统思想被推翻在《白蛇传》得到体现,最终白蛇与众仙击败了塔神,推到了雷峰塔,此处雷峰塔可视为纲常伦理类的封建思想。
  新中国,随着新媒介——电视的出现,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在家家户户播放,百姓们的思想日趋丰富,体现在白娘子即有守护爱情的痴情,也有任性。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传播媒介也在时时刻刻变化,故而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唯物史观方面,H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解读题目提供的新情境,但对“媒介”和“思想”的关系理解不到位,表达逻辑不顺畅。我们认为H基本能达到水平3,但还需更深刻地认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方面,H注意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白蛇传故事的变化,能够“对比不同时空中相关历史事物的特点或联系”,达到了水平4。同时,H试图提炼媒介与思想发展的规律,但受理论素养限制并未成功,离水平5还有一点差距。
  史料实证方面,H能运用史料复证,但在“实证”部分,逻辑混乱,一些推论很难成立,比如“清代,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达到了一个顶峰的阶段,随之发展成为戏曲,这种媒介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受更强力度的影响,故而白娘子最终因其子的孝行而被释放。”这表明H在提取史料信息得出合理结论方面还要加强。
  历史解释方面,H能意识到不同时期白蛇传故事之间的关联,但如上所述,H在上升到规律层面时有失误,只能算是达到了水平4,不符合水平5的要求。
  家国情怀方面,H可以“准确运用用以判断是非的历史依据和原则,分析新情境下历史事物所体现的生命观”,达到了水平3。
  对比两张评价表,Y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之实证、历史解释这几个方面表现更好。比如,Y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应用更加准确,在分析新情境、寻找历史规律、发现问题时的视野更宽广。Y对历史事物间的联系掌握得更好,从史料中推断的结论更准确,逻辑也更严谨。教师可以对两名同学分层教学,对Y要多引导其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宏观规律,必要时介绍一些史学研究中的经典论述,助其拓宽思维深度和广度;对H则要加深其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并梳理史事间的关联,还需辅以若干逻辑思维训练,才能补齐短板,更进一步。
  四、结语
  分层分类评价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比较有效。我们关注思维品质,前提是承认研究者能透过某些外显因素观察思维活动,并分项测量比对,找出差异。写作难在将头脑中的思维网通过句法转变为口中或笔下的词语串。概念是人的思想的基本工具,一句话无非是概念组成的述语,而推理就是从这一句话引导到那一句话。我们强调“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就是要鼓励学生多说、多写、多反思、多总结,还要开发配套的评价工具,分项分层寻找增长点,精准发力,真正发揮出评价导向教学的功能。
  【注释】
  [1]胡适:《读书》,见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第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4页。
  [2]徐奉先、刘芃:《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年第4期,第5页。
  [3] 黄牧航、张庆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类分层测评标准例析》,《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年第8期,第4—11页。
其他文献
整体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1]可见,“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整体性教学设计”是课标的应有之意。  学科大概念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所在,是有价值的知识,是最能转化为素养的知识。[2]笔者认为“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整体性教学设计路径”包括五个环节。即:提炼大概念、确定
【热点导读】  一、热点聚焦  1.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了“十二五”(2011年—2015年)规划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2. 2010
法制史的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有较大的篇幅。在人民版教材中,法制史主要分布在与中外政治制度相关的专题。在此基础上,新的部编版教材在法律与教化、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专题中又增加了法制史的内容。篇幅的扩充表明法制史愈加受到重视。但另一方面,法制史具有跨度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学实践难度较大,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情感体悟。那么,如何使法制史的教学更为生动?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通史思维和思辨能力?选用
一个药箱,一副拐杖,一辆电动三轮车,在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东瓜地村,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行医40年,出诊随叫随到,而且一直坚持只收药费、不收诊费。石志利北京市房山区东瓜地村村医  他叫石志利,年近六旬,年幼时因小儿麻痹落下残疾。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东瓜地村老老少少的情况他都了然于心。  5月17日晚9点,石志利从村口的值守点回到家,“疫情防控,我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没顾上吃晚饭,他便和记者聊了起
长期以来,对话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话教学的发展已经到达瓶颈期。库特哈德曾指出,“传统的对话教学方式已经陈旧不堪,急需改变其内容和形式。”[1]对话教学在国内的实践,尤其是与历史学科的结合,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史料观亟需转变。受到教师专业水平和视野的局限,对话教学中的
两年前卸任北京四中校长的时候,刘长铭留下一封“致全体教育者的公开信”,这封信包括致校长、致教师、致家长三部分,浓缩了他从教40余年的经验。  在刘长铭的心中,家长一直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  “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  他的这些家教箴言至今流传甚广。但在现实中,很多家长的
黄河滩区,是指黄河堤坝与黄河水之间的滩涂部分,是黄河河道的组成部分,既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也是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  在山东省,黄河滩区范围内居住着60余万人。长期以来,黄河滩区受汛期洪水威胁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山东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块硬骨头。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黄河滩区陆续实施就地就近筑村台迁建、外迁安置、防洪撤
截至2月3日12时,山东省滨州市新增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11例。  疫情发生以来,滨州市第一时间建立疫情防控应急指挥机制,启动联防联控工作。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京东“ABCDE”技术全面对接滨州,政企合作共同抵御疫情。  多年来,通过发挥自身在技术、供应链、物流等方面的优势,京东形成了由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Cloud(云计算)、Devices(IoT)和Exploratio
笔者查阅资料时,偶然读到曹立群老师的《谁消耗了这么多棉纱?》一文(《历史教学》2016年上半月刊第1期),其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表现是手工棉纺织业日渐衰落,并开始了纺与织分离、耕与织的分离进程。”对于这一说法,笔者心存狐疑,拟结合现行教材及学界观点,从学术史的角度作一辨析,不当之处,敬请诸位同仁斧正。  一、教科书的叙述和学术界的观点  中国自然经济何时开始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是针对第一个问题的再提问。课堂教学中追问权不仅属于老师,也属于学生。长期以来,我们很多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高效,对课堂秩序要求过高,学生被要求在课堂上严守规矩,即便对知识点有所疑问也时常不允许在课堂提问,更不允许在课堂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这往往使得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实现,久而久之,他们对课堂的兴趣也减弱,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有的老师有时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