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xwbx45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卸任北京四中校长的时候,刘长铭留下一封“致全体教育者的公开信”,这封信包括致校长、致教师、致家长三部分,浓缩了他从教40余年的经验。
  在刘长铭的心中,家长一直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
  “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
  他的这些家教箴言至今流传甚广。但在现实中,很多家长的教育观让他“不敢苟同”。多年来,作为一名教师、校长,也是一位家长,他一直在倡导更好的家庭教育,也呼吁學校引导更好的家庭教育。

淡化教育的功利目的


  刘长铭至今记得多年前的一次家长会,散会后一位家长走到他面前,手里拿着一张奖状,问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刘长铭看了一下,这是他的孩子获得科技竞赛二等奖的获奖证书。
  能够获得这样的奖励,意味着这名学生在过去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从事科研实践的学习。除了学习大量国家课程知识外,还在自主学习、科研实践能力、表述科学结论及与同伴合作完成项目或任务等方面,都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这张证书记录了一个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为什么在家长的眼里却一钱不值?我们都明白这位家长说这话的意思,二等奖不能保送大学,还有什么用?”刘长铭说。
  他认为,这位家长对孩子获奖证书的态度,其实反映了当今在家长中普遍存在一种对教育的误区。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很多家长看重成绩,更看重学习所带来的功利性成果,只看到成绩看不到成长。
  在许多家长心中有一个简单的逻辑,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升学,孩子只要顺利升学,有了名牌大学的文凭,就能够获得优越的生活,能够享受人生的幸福。
  “事实上,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刘长铭强调,“不能说升学与生活幸福与否没有任何关系,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二者一定存在着必然性的联系。”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幸福的政策》(The Politics of Happiness)一书中引用了哈佛大学一项历经2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入学时被测定为快乐的学生,到40岁的时候,要比同时被测定为不快乐的学生收入高30%。
  这个结论给刘长铭很大启示:我们淡化名利,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焦虑,也可能孩子能成长得更好,更容易获得所谓的成功,即获得学历,获得很好的工作、收入,甚至有更深层意义的幸福。比考分和升学更重要的是,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0年前,北京四中成立了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校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出了第一批学生会员。
  刘长铭跟他们约定:第一,参加科技俱乐部的活动,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可能会对课内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可能影响考试和升学。这需要每个同学做出选择,如果担心影响成绩,担心考大学,现在就可以退出。如果决定参加,就必须坚持到底,不许因任何原因请假,以任何借口不参加活动。
  第二,参加俱乐部的活动会有机会接触和结识国内最顶尖的科学家,任何学生和家长不许托关系、走后门上大学。
  刘长铭记得,第一届会员是2001届的23名学生,那时他们正读高一。如今,他们中有些人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授。“当我们淡化功利目的,在一个更大的时域和场域中去理解教育、理解人生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建立一种更加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也更有利于我们的孩子成长。”

  “ 家庭教育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就是孩子获得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及终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刘长铭说。

家校共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刘长铭正在参与一所学校的创建,即位于大兴区的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在那里继续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从担任北京四中校长到现在,刘长铭坚守的理念一直没有变,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很多,到底什么是全面发展?
  刘长铭的理解是,学校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在4个方面的建构或协调发展,这就是生物性的构建、人格性的构建、社会性的构建、工具性的构建。
  在他看来,促进学生身体感官的适应性、应激反应、健康等是生物性的构建;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性格、气质、情感发展等是人格性的构建;促进学生提升人际关系能力、道德修养、规则意识、沟通交流、同情理解、合作包容等是社会性的构建;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是工具性的构建。
  他认为,这些构建要融入学校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要用这样的理论进行家校沟通,影响家长,说服家长,取得家长的认同。“家校共育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产生认同。”
  刘长铭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重视培养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认同度,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但他也指出,学校要有坚定的教育目标,进行价值观的引领,而不是迎合社会流行的价值观。正如他退休前在北京四中坚持的办学原则: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不唯众、不唯俗、不唯利。

学校引导家庭教育


  为孩子报补习班、培训班已经成了当前很多家长“家教”的主要方式,但在刘长铭看来,这些只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
  他坚信,学校是教育的专业机构,教师是教育的专业人士,学校有责任引领社会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在北京四中工作时,他这样要求学校教师。现在,他依然这样坚持。近日,在2019首都教育论坛上,他作了《学校要引导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的发言。
  他提出,学校要引导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工具、技能的训练。
  “家庭教育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就是孩子获得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终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刘长铭说。
  北京四中在学生中做过多次调查。其中一项调查的数据显示,8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道德品质受到家长影响,65%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文化修养来自家长的影响。
  刘长铭经常跟家长讨论一个问题,孩子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由同样的老师教课,学习同样的内容,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几乎完全相同,为什么10年、20年、30年后的发展可能完全不同?
  “孩子的发展,短期看智商,長久终身看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所造成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而且是非常深远的。”刘长铭说。
  他发现,学生身上的任何优点或缺点,都可以从家长身上找到痕迹。教育孩子,首先是家长学习做人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
  退休之后,刘长铭喜欢早起到几所学校门口看学生上学。他看到,有些家长骑着电动车带着孩子,一下就骑到便道上去了。“每天这样上学,你说孩子还有交通法规意识吗?”
  刘长铭强调,家长要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做好表率。比如,如果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家长就要有读书的习惯,家里要有文化氛围。

家庭生活、学校教育整体设计


  辅导作业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负。“辅导孩子作业导致血压升高”“妈妈辅导孩子作业手拍骨折”“爸爸自绑双手辅导孩子作业”等新闻不断出现。
  有老师抱怨家长不管孩子的作业,也有家长埋怨学校作业负担太重。
  作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之一,作业受到越来越多非议。刘长铭建议,把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科学、综合、系统的设计。
  在作业方面,他在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进行了一些尝试。
  比如,对于小学一年级,学校要求老师不给学生留作业,但给家长留一个任务,要求家长认真完成。
  这个任务就是孩子在学校读完绘本故事,回家给家长讲故事,家长必须认真听,不能以任何借口不听。如果发现孩子讲错了,不许纠错,让孩子讲下去。
  为什么不许纠错?刘长铭解释:“如果你有本事,婉转地启发孩子,让孩子意识到错误,那就那么做。当你没这个本事的时候就不许纠错,让孩子讲,你以为孩子会永远错下去吗?不会的。你今天说孩子讲错了,明天说孩子讲错了,再过几天,孩子就不敢说了。”
  刘长铭希望把作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让每一项设计都有助于增进家庭的亲情,同时让孩子的技能得到巩固。
其他文献
2020年湖南省高考文科第4名——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的消息在网络上激起了热议。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认为考古专业没有前途。钟芳蓉说自己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她在一封信中写道:“樊先生选择了敦煌,选择了坚守,成为了‘敦煌的女儿’,也找到了心灵的安顿,我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去选择北大考古,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1] 反思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放眼学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先后考察美术学院、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展示、西体育馆、并同师生代表座谈。  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透露出4点教育风向标:一是重视美育,二是聚焦创新,三是关注体育,四是立德树人,涉及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诸多热点问题。再提美育重要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总书记考察的第一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美育工作、美术教育发展的高度关切。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
当下浙江历史高考卷存在以教材为本的命题研究亟需跟进,对于浙江卷存在过于苛刻的批评。无论基于释疑还是实际复习教学和备考的需要,研究浙江历史选考卷深具意义。2020年1月浙江历史高考选考卷第28题有着可供研究之处,今作如下简要分析,以探究未来历史命题的科学性。  一、关于该题的命题分析  先将2020年1月浙江历史高考选考卷第28题原题呈现如下: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
历史教师对教科书持有的阅读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圣经式”阅读教科书严重限制教师视野,甚至有可能将错误历史知识传递给学生;“自由散漫式”阅读教科书难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样影响师生的发展。教师既不能过分依赖教科书,也不能将其置之不理,应有的态度为批判阅读。教师只有在批判性思维指导下,不断拓展、完善教科书,并且灵活地、创造性地阅读和使用教科书,才有可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
公务接待大吃大喝,已经成了主客共同“负担”。据媒体近日报道,公务接待浪费情况仍较为突出,在江苏,一些公务接待仅每个客人的客位菜就多达七八道;在河南某县,公务接待先上凉菜、再上热菜,最后上主食,几十道菜形形色色。餐桌上放着节约标语,实际上却形同虚设。  一直以来,公款大吃大喝现象都饱受民众诟病,也严重败坏了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近年来,在各项政策措施的约束之下,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有一些地方执行乏力,治
整体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1]可见,“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整体性教学设计”是课标的应有之意。  学科大概念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所在,是有价值的知识,是最能转化为素养的知识。[2]笔者认为“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整体性教学设计路径”包括五个环节。即:提炼大概念、确定
【热点导读】  一、热点聚焦  1.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了“十二五”(2011年—2015年)规划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2. 2010
法制史的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有较大的篇幅。在人民版教材中,法制史主要分布在与中外政治制度相关的专题。在此基础上,新的部编版教材在法律与教化、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专题中又增加了法制史的内容。篇幅的扩充表明法制史愈加受到重视。但另一方面,法制史具有跨度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学实践难度较大,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情感体悟。那么,如何使法制史的教学更为生动?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通史思维和思辨能力?选用
一个药箱,一副拐杖,一辆电动三轮车,在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东瓜地村,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行医40年,出诊随叫随到,而且一直坚持只收药费、不收诊费。石志利北京市房山区东瓜地村村医  他叫石志利,年近六旬,年幼时因小儿麻痹落下残疾。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东瓜地村老老少少的情况他都了然于心。  5月17日晚9点,石志利从村口的值守点回到家,“疫情防控,我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没顾上吃晚饭,他便和记者聊了起
长期以来,对话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话教学的发展已经到达瓶颈期。库特哈德曾指出,“传统的对话教学方式已经陈旧不堪,急需改变其内容和形式。”[1]对话教学在国内的实践,尤其是与历史学科的结合,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史料观亟需转变。受到教师专业水平和视野的局限,对话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