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四要”

来源 :现代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要清静放心
  
  “天清地静可长久,神清心静可长寿”。“致虚极,守静笃”。“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老子》第十六章)。《庄子·刻意》中进一步阐明“清静”就是“平易恬淡”,“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庄子把养生分为养形与养神两个方面,而且要做到“形神不亏”,关键在于清静。成玄英认为,“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亡之原”,“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道德经疏》)。司马承祯认为,“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成昏”(《坐忘论》)。故他主张去动守静,并提出“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人虚无,心乃合道”。《坐忘论》的修炼方法认为,通过修心内养而达到心静无物,万虑皆遗的境界,自然而然就可以长生久视成仙了。
  古人所说的清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处环境的幽僻雅静,二是心理状态的宁静恬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无言。”这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对远离尘嚣,恬静安谧的生活环境及精神境界的描写。
  寻求宁静的环境,其实就是为避免心理遭受外界的种种刺激。今天,在喧闹的城市中,嘈杂的人声与车声,摩天大楼的阴影,以及犹如潮涌的信息,使人们的心理终日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失去了应有的宁静,致使心理积劳成疾。由此,足以证明古人清静养生之法是有道理的。
  当然,古人清静养生法的核心不单是指外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指内在的心理态势,内心虚静恬淡,这才是真正的清静。
  如何求得心理的泰然自若,虚静闲适呢?《淮南子·精神训》提出三个字“省嗜欲”。庄子指出,“少私寡欲”。三国时期文学家嵇康在《养生论》中这样写道:“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古人还说:“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私”为百病之根,万恶之源。私欲熏心,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以致神劳精亏,积怨成疾。“欲”不可绝,亦不可纵,纵欲必招祸染病。寡欲,自然安分图志,昂然自得。对功名利禄,荣誉地位之类淡然处之,不孜孜以求,不为之奔波劳碌,正所谓“先正其心,不乱求,不贪欲,则无心病矣”。
  “清静放心”,这对渴望长寿的人们是一条重要的秘诀,虽然我们今天不可能人人都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找到幽僻雅静的生活环境,但省嗜欲,淡功名,薄利禄,把“心”放下来,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宁静闲适,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二、 要开拓胸怀
  
  人生旅途,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坦途还是“暗礁”,若都能抱以乐观态度,则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不动摇。孔子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古诗云:“一儒一道一释流,三子各话万千秋,到底说了什么话?一字真言笑不休。”又云:“神仙伎俩无多子,只生欢乐不生愁。”这是保持情绪欢快,开拓宽广胸怀的基本条件。
  生活中必须要分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胸怀狭隘的人常为生活琐事而烦恼,不可自拔,这是贻害自己的愚蠢做法。古人说:“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恃;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从容镇定的心态和远大的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保持愉悦心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衰老最先发生在神经系统。知足者常乐和昂扬向上的心理,可以提高免疫系统,加强内分泌功能,增强抗感染和抗癌能力,延缓衰老。因此,做到达观,畅怀,就能有“海量”,有“云水襟怀,松柏气节”。古人云“厚德载物”也是这个道理。乐观对待一切事物,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是健康长寿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 要健身怡神
  
  经常运动是生理健康之本。经常运动锻炼可使体魄健壮,增强心肺功能的储备,促进新陈代谢,使免疫功能旺盛,精力充沛,情绪稳定,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有利于减少疾病,延缓衰老。但运动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健康状况等,选择适宜自己身体状况的锻炼形式。如散步、快走、慢跑、游泳、跳舞、健身操、球类等项目,量力而行,不可过度。可选择我国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武术或道家养生功。如,以静为主的静功及桩功;以柔为形的拳功(太极拳、剑),动静相兼的动功。它们都是强调自然,注重养气,阴阳合顺,天人合一,内外双修。在行拳用劲上,强调中正、安舒、慢柔、轻匀;在部位要领上规定顶悬、含胸、舒腹、活腰、圆裆、敛臀;在精神上则“内宜沉稳,神情内敛”。这独特的要求正是与大自然合拍同韵的表现。
  另外,如“鸣天鼓”、“浴面梳头”、“揉涌泉”、“按合谷”、“压足三里”、“摩肚脐”、“摄谷道”(肛门收缩)、“赤龙搅海”(咽津养生)、“气沉丹田”(腹式呼吸)等等,类似这样的功法有很多。这些古老的功法,看似简单,都讲究动静结合,内外兼修,是先辈们养生的结晶,只要坚持炼养,终究都会受益。
  
  四、 要有生活的信念
  
  第一,建立生命的信念。人体生命科学早以论证人体机能可以持续120年。你打算要活多少年,必须积极地争取。相反,时常有未老先衰的感觉,过得不满足,整天抑郁不安,总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快死了,也许死亡真来的早些。这不是唯心论,而是精神作用。很多例子足以证明,常常忧虑、恐惧地预感到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结果死亡过早地来临。自杀,就是一种最好的证明。所以,必须克服各种对自己生命消极的想法,要有老而不衰之感,要老有所为,越活越年轻,更不能得过且过,要有意识地安排自己生命的计划,过充实的生活。不要每天如度末日那样活着,要把每天的生活看作新的开端。
  第二,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古人云:“大修养人私欲净尽,心境空明,更无阴气足以覆盖,常在定中,智心湛然,永断睡相,此圣境也。”我们在追求这种精神上的健康和享受生活的同时,要把个人名利看得轻一些,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一些,多为周围的人做实事,为大家做好事,多为社会做贡献。如此,必然心地坦荡,精神高尚,也必定会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身体上的健康。
  〖编辑:修远〗
其他文献
如今,当满足了肚腹之欲的人们开始把关注心灵视为时尚生活方式的时候,“活在当下”变得重要起来。“当下”就是“现在”、“及时行乐”、“超前消费”等,新新人类的行为准则好象就是“活在当下”的精妙诠释。这样的理解“当下”,似乎只有“时间”这一个纬度。  坦白地说,对于时间,长久以来,我也这样理解,在时间的长轴上标上“过去”、“现在”、“未来”,负载着我直到生命到达时间轴上的终点。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则故事
1.临床资料rn我院自1986年~1996年10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31例.男6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3岁.新鲜股骨颈骨折20例,陈旧性骨折11例.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手术时
对消化不良、吃水果不舒服、喝凉水容易拉肚子等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吃熟水果时胃肠更容易接受,能轻松得到其中的钾和果胶等成分。一些牙齿不好,咬不动生水果的老年人,吃熟水果
读初中时,美术老师请来一位退休老画家,在课堂上为我们现场作画。  老画家的腿有点残疾,当他走上讲台做好准备作画时,由于右腿站立不稳,一个趔趄,只见他手中的笔抖落出一滴墨汁,正好溅落在画纸上。美术老师赶忙上前扶住老画家,问是否要把这张弄脏了的画纸换掉。老画家摆摆手说:“不必。”由于那点溅落的墨汁正好位于画纸中央,看出老画家对它颇费思量,手中的狼毫在砚盘里蘸了一下又一下……突然,老画家迅速提笔、运笔,
那是6年前,我刚过花甲之年。3月是春天,草绿了,花开了,大地又一次从冰冻中苏醒了,世间万物都焕发着勃勃生机。这时,我却因左侧骨盆肿瘤住进了医院。当医生确诊我患上癌症的那一刻,我的大脑一下子变成了一片空空的旷野,没有了思维……癌症!我与死亡之间划上了等号。有了一种与死亡如此接近的感觉。  我有妻子,有一儿一女,还有父母双亲,他们都爱我,我也深深地爱着他们。父母离休后等待他们的儿子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
应用样本数据具有不变性特征的特点,提出基于虚拟向量变换和局部相关性特征的简易SVM(支持向量机)方法,并以USPS手写体数字识别为例子,与切距核、虚拟SVM、人工识别等方法进
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
生活中常见有些刚刚进入50岁的人就开始变得手臂无力、腿脚不利索了,肩痛、腰痛、背痛、膝痛……都相继袭来,甚至跌倒造成骨折,使人痛苦不堪。那么,怎样减轻由于缺乏骨骼锻炼
【教材简析】  《秋天》(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是王宜振老师的作品,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语言优美生动。诗歌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全诗有七小节,可以分为三个
教师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境中给出的资源,选择恰当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Teachers 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