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中的“采百花”习俗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2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盛行一夫一妻制的大理州洱源县西山乡白族传统社会中,婚姻之外还存在着结交情人的“采百花”习俗。“采百花”习俗在当地白族传统社会中呈公开而普遍的存在状态,与其他绝大多数社会为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所规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相悖。本文作者对“采百花”习俗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深入分析研究了大理洱源西山白族传统社会中“采百花”习俗的历史文化背景、基本特征、群体认同、社会规范及其在当代社会中发生的变迁,为探求白族传统婚俗文化提供了一个民族志个案。
其他文献
2006年,在西北民族大学任教的我有幸被派往中央民族大学参加古藏文研究班的培训学习,同行的还有扎西才让和卓玛才让两位老师,主要授课业师是王尧先生和陈践老师。记得当时,陈践老师先给我们开始上古藏文文献研读课程。
本文意在分析宋明以降钦州西部溪峒社会的变迁与当地人群祖先记忆创制之间的关系。在宋代,今广西防城港市一带为广南西路钦州西部七峒之地,是一种以地方酋领为核心的社会。进入明代,里甲制度的推行以及宣德年间的弃交趾事件,使七峒中的四峒叛附安南。嘉靖间,知州林希元加强了对钦州西部的经营,他还参与当时的"议征安南",积极主战。于是,四峒一事成为林主张"讨"安南、"取"安南的重要理由。此时,四峒之民也急于归正复业。正是在这种情景下,"汉将后裔"的记忆得到创制。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并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目的、内容、方式、路径、需要处理的关系、原则,以及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等八个方面梳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内在逻辑及中国特色,以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民族理论体系提供学理支撑.
期刊
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和黑龙江、吉林两省的部分地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满族等民族中间存在着将萨满巫祖作为血缘群体祖先神的特殊的祖先崇拜状况。本文从巫祖的产生、巫祖的形象和组合方式、祖先神的性质、巫祖崇拜成为祖先信仰的社会基础等方面,分析了这种信仰的内涵、特点和社会功能。
汗屋仪式是美洲印第安人满足精神需求、治疗身心疾病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由于殖民统治与同化教育,印第安人所有的传统宗教仪式均被禁止。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土著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汗屋仪式逐渐在美洲流行开来。本文通过在加拿大的城市与农村参与汗屋仪式的亲身经历,结合相关的文献与访谈资料,描述与分析该仪式的内容及社会文化内涵,探索处于社会边缘的土著民族如何通过传统信仰仪式的实践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学院于2009年3月24—25日在北京联合主办了中美环境保护政策比较研讨会。
本文在阐述非传统安全概念与范式的基础上,揭示了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相关性,并通过分析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的多样性、异质性、跨境复杂性、多重交织性、代际转换性等特点,论述了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的“三股势力”、生态安全、资源开发、跨国民族、国内移民、代际认同冲突等重要非传统安全问题,提出了深化落实“新安全观”、“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观”的非传统安全应对能力建设理论范式、危机治理机制的构想与实施对策建议。
本文试图通过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明恩溥的《中国人的特质》为个案,对西方传教士笔下的晚清“中国人特质”进行后殖民式的阅读。在本文中,传教士对中国人的描述被视为一种民族志类型。本文对传教士民族志的后殖民批评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作为剥夺“他者”道德性的符号暴力、作为针对“他者”的自我集体表征的符号暴力和作为肢解文化现实的符号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