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之倒装句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不过,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注】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是”“之”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它一般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例: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2.“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3.“中心词+而+定语+者”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4.“中心词+之+定语”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也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
  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司马光《赤壁之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例: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同步训练】
  1.下列句式中,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渺渺兮予怀 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下列句式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項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3.下列句式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何为其然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 D.沛公安在
  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金城千里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其他文献
春花经历了绽放与枯萎,才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经历了安逸和痛苦,才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经历了美丽和挣扎,才有了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人生也一样,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阴影,才能拥有你想要的未来!  不要认为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都是由光明组成的,这条路上一定还有阴影的追随!  著名音乐家莫扎特说过“谁和我一样努力,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在成名之前也曾消沉过,创作的压力让他沉抑,他
期刊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
期刊
纵使老人敲诈事件不绝于耳,也总有人会伸出双手;尽管依旧有骗子以乞讨为职业榨取人们的善心,也总会有轻轻放入碗中的清脆声响。无论哪一刻,世界上总有小小的善意,通过各种方式默默地传递着。善善与共,小善而大同。  给予危难之中的人以善意,可以带给他们生的希望。  “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看似寻常的“一碗面”,却能温暖你我的心。高亚慧,虽身患癌症,却毅然拒绝别人的捐款。她选择用自己的手艺来养活自己,选择用自己
期刊
【技法梳理】  书信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实用文体,也是高考写作的一种创新形式。书信体作文的表达相当自由。在历年的高考中,运用这一形式写出新意,获得高分的作文不在少数。如,2008年一位考生的《给父亲的情书》,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致庞涓先生的一封信》,2016年《写给妈妈的一封信》等。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也有直接要求运用书信体形式的作文,如2008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要求考生运用书信体作文,20
期刊
有路无路何须解,且将此身从容行。  ——题记  鸿蒙初辟时,世间无是非、无规矩、无分别,自然,也无路。  路的最初形态或许是痕迹。禽飞、兽走、鱼弋、叶落、花归、水漾,皆有痕迹。而人将这些痕迹扩大,成径,成道,成路,辟出路上通衢,水岸津口。  伟大而富于创造的人,原是从不惮以双足开出本没有的道路——如今怕甚路僻、路错、路尽?何不能拿出先人的勇气来,大步地走呵!无路,本该是路的开端。  休虑路僻无人行
期刊
【素材四】  由于时间或空间等原因,部分逝者亲属不能到场祭扫,“代客扫墓”也就应运而生。就在前不久的清明节,位于南京近郊的雨花台功德园推出了微信“直播代扫”活动,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诚如推出该项服务的公墓方所言——“时代在变”,考虑到当下的社会现实,部分“欲祭祀却不可得”的逝者亲属请人“代扫”,也是追终慎远、寄托哀思的一种新形式。但是,“代客扫墓”真的可以成为新时代清明祭扫的“新宠”吗?其
期刊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  1.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分类:  广义上:消息、通讯、特写、访谈、电视新闻等。  狭义上:专指消息。  3.文体特征:  (1)标题的艺术性。新闻标题要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这一特征提示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标题,从而迅速确立重点)  (2)内容的真实性。新闻的来源是客观事实,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期刊
《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讽刺小说的第一部作品,鲁迅先生对它的评价很高,认为它的问世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杰出的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的成功也与这一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最真实地描绘了一代儒林的真相,在冷静、如实地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不是剑拔弩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即如鲁
期刊
每段旅程总会有终点,每个生命终将走到尽头。愿我们会珍惜、存敬畏。  在我二十一岁的那年冬天,父亲离开了我们。  我记得那个年轻的医生,看到心电图变成直线后,还是做了十来分钟的心肺复苏。他脸上冒出晶亮的汗珠,让我觉得,他和我一样,希望能有奇迹。  然而生命终有它的规律,重病也好、意外也罢,只能说生是偶然,离开是必然。  初中时学朱自清的《背影》,不以为意,但在父亲去世后,回忆会裹挟着太多的遗憾在深夜
期刊
【技法指导】  扩展语句就是将一句话的内容充实丰富起来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这类题型考查时,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且其信息量不足,简洁、凝练,或单纯、简略。扩展后的语句应含有较大的信息量,表意丰富,有血有肉;同时句式整齐,符合要求。  扩展语句具体的解题策略与方法有如下五点:  一、仔细研究原句,把握扩展基点。扩展基点即句中说得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  二、明确答题要求,把握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