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浅识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so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裳
  著名散文家、记者、文史专家、收藏家。1919年出生,山东益都人。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3年开始征调到昆明、印度等地担任美军译员,抗战胜利后任《文汇报》驻重庆和南京特派记者。五十年代后主要在《文汇报》担任记者、编辑、研究员。著有《锦帆集》《旧戏新谈》《榆下说书》《金陵五记》《黄裳自述》《来燕榭书札》等。2012年9月5日在上海瑞金医院离世,享年93岁。
  黄裳生于1919年,这是开不得玩笑的时代,意识和过日子的方式全世界都在认真的估价,“生和死,这真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这样说;“剥削和被剥削”,十月革命这样说。黄裳比中国共产党年长两岁,他是奉陪着中国共产党一直活到今天的。
  黄裳是山东益都人,一般的讲我对山东人印象都比较好,大概自小起始于《水浒传》吧!认识黄裳倒并非因为他是山东人。第一次怎么见面的已经记不起了,时间在1946年底1947年初,《文汇报》编辑部里还是别的什么所在,若是在编辑部,那是至今还历历在目的。八张或十张写字台,黄裳的桌子在进门的左手边,有陈钦源、叶冈的座位,他们是在一排。杨重野、杨卓之诸位好像在另一个房间。
  我到那里只是去取稿费,来往较多的当然是黄裳和钦源两位老兄了。钦源是广东人,我们多有一些话说,他还邀请我上他父母家吃过饭,他父亲是做雪茄烟生意的,在一条热闹但很窄小的街的二楼,楼上有讲究的货架,放满一盒盒的雪茄。跟朋友开玩笑吹牛皮,我常常讲见到许多前辈和朋友的父母,比如说钦源兄的父母,黄裳兄的母亲,苗子兄的母亲和郁风老大姐的妈。再远点见过沈从文表叔的爹妈(我叫姑公姑婆),见到过林庚先生的父亲林宰平老先生。近处讲,见过汪曾祺的父亲,金丝边眼睛笑眯眯的中年人。说这些干什么呢?介绍那个时代我的人际氛围也。
  那时我在上海闵行县立中学教书,汪曾祺在上海城里头致远中学教书,每到星期六我便搭公共汽车进城到致远中学找曾祺,再一起到中兴轮船公司找黄裳。看样子他是个高级职员,很有点派头,一见柜台外站着的我们两人,关了抽屉,招呼也不用打地昂然而出,和我们就走了。曾祺几次背后和我讲,上海滩要混到这份功力,绝不是你我三年两年练得出来。我看也是。
  星期六整个下午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星期天的一整天,那一年多时间,黄裳的日子就是这样让我们两个糟蹋掉了。还有那活生生的钱!我跟曾祺哪里有钱?吃饭,喝咖啡,看电影,坐出租车、电车、公共汽车,我们两个从来没有争着付钱的念头。不是不想,不是视若无睹,只是一种包含着多谢的务实态度而已。几十年回忆起来如老酒一般,那段日子真是越陈越香。
  黄裳那时候的经济收入:文汇编副刊、中兴轮船高级干部、写文章、给一个考大学的青年补习数学、翻译威尔斯的《莫洛博士岛》(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是不是那时候?不清楚了)、出几本散文集,还有什么收入?然而,伺候年老的妈妈,住房及水电杂费,收集古籍图书,好的纸、笔、墨、砚和印泥……还有类乎我和曾祺的经常的食客们……他都负担得那么从容和潇洒。
  前些日子我到上海,问容仪:“你听过爸爸开怀大笑过吗?”一个儒雅文静的书生的朗笑。容仪说:“是吗?他有过大笑吗?”有的,一种山东响马似的大笑。在我回忆中,黄裳的朗声大笑,是我友谊的珍藏。很可能,两位女儿哇哇坠地之后,那年月,黄裳没有空了。从历史角度看,哭的时间往往比笑的时间充裕。
  说一件有关笑的往事。又是那个可爱的星期六或星期天,好像吃过哪家馆子,他两个人喝得微醺的程度,我走在离他们20步远光景,观览着左右毫不相干的热闹,清醒地说,我们应该是从另一些马路拐到这条著名的马路上来的,叫做四马路,四马路有这个和那个,是我自小听老人摆龙门阵知道的。我不喝酒,却是让两位的酒气加上闷热的酒楼熏得满脸通红。说时迟那时快,斜刺里闪出两条婆姨,一个挟我一边手臂,口里嚷着:“先生帮帮忙好伐?先生帮帮忙好伐?”往弄堂里拖。挣扎了好一会,两位女士才松了手,这时我听到黄裳那放开喉咙的笑声。两位仁兄慢慢走近,我似乎是觉得他们有些过于轻浮,丝毫没有营救的打算,继续谈他们永远谈之不休的晚明故事。眼看朋友遭难而置若玩笑,我设想如果黄裳或曾祺有我遭遇,不见得有我之从容。那次的笑声似乎是震惊了马路周围的人,引开众人对我狼狈形象的关注,若如此,这又是一种深刻意义的救援了。
  黄裳很善于跟老一辈的人往来,既婉约而又合乎法度,令人欣赏。同学中也有许多有趣的、功力深厚的学人,如周汝昌辈。在他的好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一门忠烈的黄宗江为大哥的黄氏家族,他们的交谊简直可写一部美丽的戏。
  黄裳到底有多少本事?记得五十多年前他开过美军吉普车,我已经羡慕得呼为尊神了,没想到他还是坦克教练!……至于他的做文,唐弢先生是说得再准确没有了:“……常举史事,不离现实,笔锋带着情感,虽然落墨不多,而鞭策奇重,看文章也等于看戏,等于看世态,看人情,看我们眼前所处的世界,有心人当此,百感交集,我觉得作者实在是一个文体家……推陈可以出新,使援引的故事孕育了新的意义,这是有着痛苦的经验的。但在文字上,我们却以此为生活的光辉。”
  黄裳兄的书我几乎都读过,从上世纪的1947年到今天六十多年了。心胸是一件事,博识是一件事,多情又是另一件事;文章出自一个几十年自凌辱、迫害的深渊从容步出的、原本有快乐坦荡天性的山东人笔下,自然会形成一个文化精彩排场。
  和黄裳做朋友不易,几十年来他却容忍我的撒泼、纠缠,他也有一套和我做朋友的学问。大庭广众酒筵面前他几乎是个打坐的老僧;在家里我们都曾有过难以忘怀的谈话。他是个弄文的,我是个舞画的,“隔行如隔山”是句狗屁话!隔行的人才真正有要紧的、有益的话说。他明确地、斩钉截铁地、决绝地讨厌过某某人,那是很勇敢的,即使在戴右派帽子的年月,有人听过他求饶的话吗?苦难年月,罪人常采用屈辱方式强化自己。培根说过:“那些喜欢出口伤人者,恐怕常常过低估计被害人的记性。”(培根说的仅仅是“出口伤人”,还不够害命的程度)既然迫害文化人是种文化现象,文化人怎么会不记得?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怎么办?读书!个个文化人发狠读书,让迫害者去孤独!凋零!
  我特别喜欢黄裳兄的三篇文章,一是解放前的《饯梅兰芳》,一是解放后的《陈圆圆》和《不是抬杠》。《饯梅兰芳》一文的历史背景和几十年后重翻波澜的情况就不赘述了,想想看,当年的黄裳兄才不过二十几岁的人,有那么深刻的胆识、那么宏阔的气势,敢面对大权威作好意委婉的规劝,文章是那么漂亮,排解得那么清晰,遗憾归遗憾,谅解归谅解,事情却是铁板定钉,大家看完,大大舒了一口气。
  黄裳兄这一生为书遭遇过烦愁也享受过泡在书里的快乐。人常常称呼这个是读书人,那个是读书人,要晓得,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可真不易。作家有如乐器中的钢琴,在文化上他有更全面的表现和功能,近百年来的文化阵营,带头的都是文人。
  一个作家归根结底是要出东西,出结实、有品位的东西,文章横空出世,不从流俗,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闲事管得舒坦,是非晴明,倒是顾不上辈分和资格了。
  和黄裳兄多年未见,这些年见了两次。我怕他行动不便专门买了烧卤到府上便餐,他执意迈下三楼邀我到一家馆子去享受一顿盛筵;我再到上海,兴高采烈存心请他全家到我住的著名饭店餐厅吃一顿晚饭,那顿饭的水平吃得我们面无人色,使我惭愧至今。
其他文献
为了完成中国电影出版社给张伐写小传的任务,我与张伐进行了长达七天的交谈。  在与他交谈之前,我去图书馆收集了一些资料,又采访了非常了解他的于伶、柏李、韩非等人,对他的情况有了比较立体的印象,因而在交谈时,可以产生由此及彼的联系,对于我写他的小传有很大的帮助。  与张伐的交谈是在1980年的9月,前后共用了七个半天的时间,在我的笔记本上留下了六十六页,共约三万八千多字的记录。  今天,当我重新打开这
两年前,本刊就做过一篇关于戏剧编剧生存状态的专题报道,采访中有专家大声疾呼,戏剧编剧成了濒危行业,要像老虎熊猫一样抢救。那么,两年过后,上海戏剧原创力的生态如何呢?近日,上海市剧协理论研究室牵头立项,通过课题调研的形式,对两年多来上海戏剧创作队伍的基本面貌、综合素质以及创作成果进行研究分析,本刊记者也介入参与了大量采访、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上海戏剧剧目创作依然处于尴尬的境地,上海戏剧创作队伍存在着
2012年4月15日,87岁的曹鹏再次执棒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成功演绎了长达2小时的“俄罗斯经典”专场音乐会,听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献给130余年上海交响音乐史上年事最高的指挥家——曹鹏。  在中国指挥界,曹鹏先生创下了多个第一:  1960年,他首次在前苏联举办“中国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并由全苏广播电台向全世界直播。首次将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等中国作品介绍到海外。  1963年,在我国音乐舞台
对于一类含有一个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非线性连续控制系统的数字仿真,基于广义增广矩阵法的原理,通过分段建立等效线性化模型,给出了一种新的仿真方法。该方法精度较高且计算量较小
为了完成这次的访问,我前前后后到李蔷华老师家里叨扰了三次。头一回因为路不熟,最后还是劳烦李老师在电话里亲自给我指了方向。电梯刚到24层,就看见走廊那头李老师家的铁门已然虚虚地开了一道,“这边儿、这边儿!”她微笑着站在门口冲我招手。  李蔷华老师如今居住的这套位于徐家汇路上的公寓,是儿子关栋天1999年为她购置的,朝南的客厅十分敞亮,透过薄布细花窗帘间的缝隙,从窗口向外眺望,是现代上海繁华并繁忙的城
会议
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解放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民族文化元素与中华文化发展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此论坛的缘起为世纪出版集团的大型项目《中华民族文化
刘一闻  1949年12月出生于上海,山东日照人。书法篆刻得苏白、方去疾、方介堪、谢稚柳诸前辈教诲。20世纪八十年代崭露头角,并逐渐树立起清逸典雅的个人风格,为艺坛所瞩目。2005年9月在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建立刘一闻艺术馆。历任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等多项大展的评审委员。出版有《刘一闻印稿》《刘一闻楹联书法》《一闻艺话》《
该文在研究以前发展的多组载荷作用下结构上限分析数学规划式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上限分析中若干中若干中间量的重新定义,根据极限下限定理,利用上限分析迭代过程中产生的满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