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都致力于如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而很少考虑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其实,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仅仅靠课堂上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探求。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做好引路人,将学生带入一个能让他们陶醉其中的学习园地,岂不是两全其美!既轻松了自己,有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渴望。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深知:学生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对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就取决于语文教师主导作用。下面,我就个人的工作体会谈一点拙见。
一、语文是基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源泉,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尤其是现实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著名语言学家兼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强调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吕叔湘、苏步青二位教授的看法应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二、变接受为享受
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都致力于如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而很少考虑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场景就难得一见--------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或认为是浪费时间。其实,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仅仅靠课堂上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探求。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做好引路人,将学生带入一个能让他们陶醉其中的学习园地,岂不是两全其美!既轻松了自己,有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渴望。事实上,现在的学生都好动,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是完全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的;而一旦挖掘出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探求知识。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妨就势“主导”,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尽情享受语文学习的情趣和成功的快乐。
三、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因此,思维训练应列为语文教学的重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备课中可多编拟一些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有针对性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有的课文或课文中的词句,学生阅读时一带而过,而这些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教师就可在这些地方故意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或思维处于压抑状态,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以调动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学生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提出疑问,我顺水推舟组织讨论:“是在月下起舞,还是在月宫起舞?”此课置疑、释疑与存疑的过程,使学生和教师的言语感受与思维砥砺都大有收获。
四、变知识教育为人文教育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教学过程中,我一直非常重视在知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先学会做人。”每节语文课,我都不是就知识而讲知识,总要做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如在文字教学中重视讲析艺术,不只是停留在字的音、形、义上,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渗入自己的情感,加深理解。比如对“回”字的理解: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越来越喜欢、欣赏——不,应该是钦佩“回”字的结构品质了。你看它的外表,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它的内里,有角有棱,正正方方。它从不以矫饰与虚假处世,而是以表里如一的襟怀示人。这种坦荡、磊落的精神实在令人称道。
五、现代教师的角色
在新一轮的教改面前,语文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为重点。
(1)教师要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心朋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动人,想方设法打动各种类型的学生,使他们得到思想上的熏陶感染。我还特别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有怀疑精神,发现问题,多与教师沟通。现在,每天的课余时间,都有不少学生围着我,与我交流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已把我当成了他们的朋友,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即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发挥主体作用的天地,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3)教师还应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能工巧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锻炼学生。例如,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如何解决文言词句的翻译呢?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译互听,并用笔勾画出颖难之处,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讨论时,一生提出问题后,其他同学帮助释疑。学生互问互答之间,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全文的翻译很快就解决了,而且同学们还得到锻炼,能力得以提高。
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多种方式,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手抄报,开展配乐诗朗诵比赛、辨认会、课本剧表演比赛,参加作文大赛等。每一项活动,教师都要参与其中,作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世界,最终达成相应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深知:学生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对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就取决于语文教师主导作用。下面,我就个人的工作体会谈一点拙见。
一、语文是基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源泉,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尤其是现实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著名语言学家兼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强调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吕叔湘、苏步青二位教授的看法应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二、变接受为享受
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都致力于如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而很少考虑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场景就难得一见--------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或认为是浪费时间。其实,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仅仅靠课堂上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探求。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做好引路人,将学生带入一个能让他们陶醉其中的学习园地,岂不是两全其美!既轻松了自己,有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渴望。事实上,现在的学生都好动,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是完全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的;而一旦挖掘出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探求知识。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妨就势“主导”,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尽情享受语文学习的情趣和成功的快乐。
三、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因此,思维训练应列为语文教学的重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备课中可多编拟一些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有针对性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有的课文或课文中的词句,学生阅读时一带而过,而这些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教师就可在这些地方故意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或思维处于压抑状态,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以调动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学生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提出疑问,我顺水推舟组织讨论:“是在月下起舞,还是在月宫起舞?”此课置疑、释疑与存疑的过程,使学生和教师的言语感受与思维砥砺都大有收获。
四、变知识教育为人文教育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教学过程中,我一直非常重视在知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先学会做人。”每节语文课,我都不是就知识而讲知识,总要做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如在文字教学中重视讲析艺术,不只是停留在字的音、形、义上,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渗入自己的情感,加深理解。比如对“回”字的理解: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越来越喜欢、欣赏——不,应该是钦佩“回”字的结构品质了。你看它的外表,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它的内里,有角有棱,正正方方。它从不以矫饰与虚假处世,而是以表里如一的襟怀示人。这种坦荡、磊落的精神实在令人称道。
五、现代教师的角色
在新一轮的教改面前,语文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为重点。
(1)教师要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心朋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动人,想方设法打动各种类型的学生,使他们得到思想上的熏陶感染。我还特别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有怀疑精神,发现问题,多与教师沟通。现在,每天的课余时间,都有不少学生围着我,与我交流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已把我当成了他们的朋友,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即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发挥主体作用的天地,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3)教师还应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能工巧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锻炼学生。例如,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如何解决文言词句的翻译呢?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译互听,并用笔勾画出颖难之处,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讨论时,一生提出问题后,其他同学帮助释疑。学生互问互答之间,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全文的翻译很快就解决了,而且同学们还得到锻炼,能力得以提高。
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多种方式,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手抄报,开展配乐诗朗诵比赛、辨认会、课本剧表演比赛,参加作文大赛等。每一项活动,教师都要参与其中,作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世界,最终达成相应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