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启发式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iori1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发式教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由此及彼,由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质上,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逐步接近答案,以致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一.深入浅出,从问题中启发
  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运用启发式并将其有效用于课堂中。如在我讲到苏教版初一下册《伤仲永》这篇课文。文中讲的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通过对文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主旨以及课文中心想反映的问题,即什么是天才,让同学们说说各自心里的天才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成为天才,仲永为什么最终是“泯然众人矣”的命运。这几个小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课堂提问,而是具有启发性的。比如说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天才,这个问题不仅能反映学生们各自心中的观点,也能由此了解学生的价值观,拓展学生对情商的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天才,这个问题能让学生们联系自身实际,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获得启发,思考影响成为天才的因素,如何把握那些必要因素,为己利用,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第三个问题: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回归课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展示思考,思索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悲剧造成的因素,我可以从侧面多个角度提示学生,使学生养成全面思考的好习惯。使学生认识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使学生自己说出伤仲永悲剧结局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先天的天赋若不后天学习,依然会“泯然众人矣”。说明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人是十分重要的。
  二.了解基础,从案例启发
  启发式教学法的实用性是十分强的,如教学《奇妙的克隆》这篇课文时,在导课时可采用案例启发方式,“克隆”一词对于初中生,他们既明白又糊涂,即知道克隆的意思但是很难知道克隆到底是什么,有的同学甚至认为长得一样的就能说是克隆,由此,我便让班上的一对双胞胎站在班级前面,我问学生们“同学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算是克隆吗?”下面的同学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便借这个例子向学生们说明,“克隆有两个关键条件,一是来自同一祖先,二是无性繁殖,这样说来,这两位同学还算是克隆了吗?”底下的学生们都摇头说不是。由此我便借这个例子说清克隆的基本条件。当我深入讲解这篇课文时,讲到了克隆羊多利,我讲解了从多利羊的诞生,人们对于克隆技术运用产生的伦理困惑,我便借多利这个例子,让学生们自己说出来科学是把双刃剑,通过案例启发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克隆技术。
  三.研讨教材,从讨论中启发
  在讨论中启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更是广泛。如《我的信念》这篇课文讲的是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这本可以改变居里夫人窘迫的生活状态,可是居里夫人却连专利都没申请,纯粹为了科学而追求真理,不贪恋物质的追求。这篇课文赞扬了居里夫人科学研究的热情精神、坚韧不拔的研究态度以及淡泊名利的执着探索。当我讲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想让学生们对信念这个词有更深的了解,所以为了更好地启发他们,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自己的信念,这个简单的回答让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把信念简单地当做理想,有的同学的“信念”又十分调皮,说“吃饭就是他的信念”,有的同学又马上反驳说自己的“信念”,面对五花八门的回答,我便说“同学们的想法都是很好的,但是这和信念还是不同的,现在大家就打开今天的课文,默读课文,感受一下居里夫人伟大的信念。”在这篇课文讲解结束后,我又一次让同学们依次回答他们的信念。这次回答就“规范”许多了,并不是因为学生们的信念多伟大,而是他们明白了什么才能称做信念,什么才是信念。我让学生们在课前讨论信念,目的就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说的信念是有异于概念上的信念,这样的讨论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自己想法的偏颇,也能加深对课文中所说的“信念”的理解。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仅让学生获得书本知识,这也对学生的能力有很高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法更加适用于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能力的全面提升。
  严慧,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其他文献
先哲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主张教学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2.10)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知其心”,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长善救失”,各得其所,各展所长,从而获得极大的教学效益。我们站在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上,要跳出“因材施教”原则的本源意义的范畴,从教材内容,人格培养和社会环境角度,在一个全新层面上剖析“材”的积极因素,完善我
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探究学习中,怎样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关键在于选择好的阅读探究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掌握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以便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进行选择。指导学生阅读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浏览阅读法。就是通过浏览课外读物,了解要写的什么事、什么人。这种方法适合初读课外读物时采用。比如读《水浒》就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与众
一.语文有效课堂的实践关注与意义追寻  在2012年10月16日至19日,我有幸到上海教科院进行提升培训。在这四天的培训中,一个理念反复跳进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的探索从没有停止过。以前,我们总认为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1、教师完成了三维目标。2、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3、课堂环节清晰,解决难点,突破重点,有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背诵的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差异,语文背诵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往往导致一部分优等生不需太多努力,便已能背诵得很好,另一部分学生则恰恰相反。我们在指导语文背诵时,既不能让前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又不能让后一部分学生“够不着”。语文的分层教学,就要求语文背诵教学实施分层评价。做到语文教学指导要分层次,因材施教,背
在课改东风的吹拂下,课堂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了“创新”,不少教师出奇作怪,动辄播放视频,讲个故事,开个展览会,办个文学沙龙……乍一看,新鲜,热闹,甚至“震撼”,然而热闹过后,学生几无所获。那种一味为了“氛围”而过于花哨的小伎俩是要不得的。笔者仅以季羡林先生《成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文活动,真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让学生在动
随着新教育不断深入,我们在课堂上听到不合适的掌声越来越多,尤其是公开课上。有些老师仅仅把掌声看作是烘托热闹气氛的工具。这种表演性的做法,破坏了课堂目标的达成和探究意义的实现,背离了教育工作的精神指向。公开课,似乎没有掌声就不是好课了,上课的老师也深谙此道,总是变着法让课堂“掌声响起来”,有的还要“让眼泪飞一会儿”。人有“七情六欲”,在“掌声”的渲染下,很容易被迷惑。  迷惑一:这是送给学生的掌声吗
文言文经历了几千年历史长河的考验,积淀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于漪老师就曾形象的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可见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瑰宝,再加上经过专家的层层筛选,选进教材的更是精华中的精华,瑰宝中的瑰宝。然而,纵观现在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学生普遍不爱上文言文,文言文也没展现预期的魅力,教学效率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钱梦龙先生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
阅读教学要注意价值取向,在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共生共鸣之时,将他们受到洗礼的灵魂律动、得到建构的人格涵养付诸笔端,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学生的积淀就会更丰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品析中积累丰富的语言  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正如古人云:“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摘抄仅仅是巩固阅读成果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
一.依托“导学案”,实现学生主体,是“高效语文课堂”的支撑点  众所周知:要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必须充分依托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使学生便于思考和学习,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导学案就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便于自主学习某一篇课文,而精心搭建的平台。笔者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个“分八步走”的“语文导学案”框架:  (一)课题  (二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标准。笔者试就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