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要注意价值取向,在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共生共鸣之时,将他们受到洗礼的灵魂律动、得到建构的人格涵养付诸笔端,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学生的积淀就会更丰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品析中积累丰富的语言
  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正如古人云:“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摘抄仅仅是巩固阅读成果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在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 把范文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的语句化为己有。
  如《海上日出》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先指导学生从太阳的动态变化入手,想象朗读,品味描述太阳上升的词语:“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体会想象太阳吃力上升的样子,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可以相应地补充一些,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如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等。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写读后感等。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切实保证了课外阅读的效率。
  指导学生进行摘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如果我们能做到勤摘抄巧运用,那么我们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学生就会有较为开阔的视野,有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有较为流畅的表达能力。
  二.结合语境渗透,提高素养
  创设语文情境,运用多媒体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用富有感染性的乐曲,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或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 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如叶圣陶的《荷花》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出满池荷花优美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假想自己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微风吹拂着,暖暖的阳光照耀着,与小鱼儿嬉戏着……学生们被这美妙的意境深深陶醉了。他们用比平时更美妙动听的声音读着,再现了荷花的种种风姿,充分领略了作者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结合文本练笔,积淀智慧
  “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结合语境练笔,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本这个例子具体感受,品味体会,更准确地运用语言,并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素养的转化,从语文知识走向言语智慧。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有些课文都配有生动鲜明的图片,直观形象,也是进行练笔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如《桂林山水》《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精美图片让人放飞思绪,为练笔提供了难得的宝地。文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适时地利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内涵,彰显独特魅力。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运用联想与想象对情节进行续写,使学生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潜能,提升语文素养。如《七颗钻石》结尾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在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写此时大地上会有怎样的变化。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写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佳作来。这样的想象练笔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放飞了纯真的童心,抒写出他们精彩无限的内心世界,学生兴致盎然,创意无限。
  学生在理解中学习知识,在情境中体会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巩固知识。语文知识教学,离不开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理解,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建构。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才能真正落实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任务目标,语文知识才能在课堂焕发生命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范海荣,教师,现居山东潍坊。
其他文献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语文学科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起到一举两得的成效。  一.用格言警句激励鼓舞学生  格言警句、名言诗句等琅琅上口,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学习、做人、处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我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格言警句,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如珍惜时间的“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
所谓“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1999年以前的材料作文提出的概念。而1999年以前的高考作文,自然地就被称为“旧材料作文”。“旧材料作文要求全面把握材料,有最佳立意之说;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限定文体。其中限定文体符合原材料主旨是材料作文的重要标志。   “新材料作文”又叫“后话题作文”“命意作文”,是介于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之间的一种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引用的材料叙事相对完整,
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过分注重分数,强调“以本为本”,割断了语文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促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成为开放的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的个性品质。  一.开放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言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
先哲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主张教学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2.10)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知其心”,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长善救失”,各得其所,各展所长,从而获得极大的教学效益。我们站在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上,要跳出“因材施教”原则的本源意义的范畴,从教材内容,人格培养和社会环境角度,在一个全新层面上剖析“材”的积极因素,完善我
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探究学习中,怎样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关键在于选择好的阅读探究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掌握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以便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进行选择。指导学生阅读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浏览阅读法。就是通过浏览课外读物,了解要写的什么事、什么人。这种方法适合初读课外读物时采用。比如读《水浒》就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与众
一.语文有效课堂的实践关注与意义追寻  在2012年10月16日至19日,我有幸到上海教科院进行提升培训。在这四天的培训中,一个理念反复跳进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的探索从没有停止过。以前,我们总认为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1、教师完成了三维目标。2、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3、课堂环节清晰,解决难点,突破重点,有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背诵的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差异,语文背诵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往往导致一部分优等生不需太多努力,便已能背诵得很好,另一部分学生则恰恰相反。我们在指导语文背诵时,既不能让前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又不能让后一部分学生“够不着”。语文的分层教学,就要求语文背诵教学实施分层评价。做到语文教学指导要分层次,因材施教,背
在课改东风的吹拂下,课堂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了“创新”,不少教师出奇作怪,动辄播放视频,讲个故事,开个展览会,办个文学沙龙……乍一看,新鲜,热闹,甚至“震撼”,然而热闹过后,学生几无所获。那种一味为了“氛围”而过于花哨的小伎俩是要不得的。笔者仅以季羡林先生《成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文活动,真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让学生在动
随着新教育不断深入,我们在课堂上听到不合适的掌声越来越多,尤其是公开课上。有些老师仅仅把掌声看作是烘托热闹气氛的工具。这种表演性的做法,破坏了课堂目标的达成和探究意义的实现,背离了教育工作的精神指向。公开课,似乎没有掌声就不是好课了,上课的老师也深谙此道,总是变着法让课堂“掌声响起来”,有的还要“让眼泪飞一会儿”。人有“七情六欲”,在“掌声”的渲染下,很容易被迷惑。  迷惑一:这是送给学生的掌声吗
文言文经历了几千年历史长河的考验,积淀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于漪老师就曾形象的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可见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瑰宝,再加上经过专家的层层筛选,选进教材的更是精华中的精华,瑰宝中的瑰宝。然而,纵观现在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学生普遍不爱上文言文,文言文也没展现预期的魅力,教学效率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钱梦龙先生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