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概念: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生死观教育等等,名称多样,概念表述不一,但所有的概念其理念都涵盖了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创造提升生命的价值。笔者将借用生死观教育概念来探讨这一问题。
  
  生死观教育的提出
  
  生死观教育的兴起是现代人反思生存的必然产物,其始于欧美地区20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得以普及。而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关于生死观教育的概念,有学者把它界定为:所谓生死观教育,即是通过生与死的连接,建立起生与死之间的内在张力,揭示死亡的本质与意义,建立生命与死亡的神圣性与生命的尊严,引导受教育者由死观生、向死而生、提高生命与死亡的品质,从而推动完美人格的形成。生死观教育的目标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解除死亡的神秘性。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去透析死亡,真正了解死亡的本质与意义,了解与死亡相关的哲学、文学、历史、文化科学知识,坦然面对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其二,赋予生命神圣性。通过揭示生与死的必然联系,使人懂得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并真正意识到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并有尊严地死去。其三,培养学生关心人类命运的生命情怀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追求生命价值并不断创造生命的意义,其终极关怀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地看待人生中的诸多问题,从而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至能主动地追求生命价值并不断创造生命的意义。从生死的关系以及我国生死文化来看,要真正实现其终极关怀,目前应更多地在关注死亡的话题上对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
  
  从追问死亡中领悟生命
  
  生与死代表着生命过程的两极。生的意义首先就是努力地活着,而努力活着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是在不断地追求生命的存在价值、创造生存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就在于人对其生命意义的精神性追求。生命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人生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中,才会显得充实、美丽。
  有生必有死,这本是任何生命现象存在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现象也不例外。老子在论生死时说“出生入死”,即是说,生命现象从一开始就是生死相伴的,在出世而生的时候就向着入地而死的方向发展。海德格尔也认为死在基本本体论意义上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对于死之于生的意义,周国平曾说:“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欢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魅力。总之,没有死,就没有了生的意义。”海德格尔也主张人必须在活着的时候“先行到死”,只有预先领会到死,在有生之年对生活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认真的领会与选择,才能从各种可能性中解放出来,不错失良机,不吃后悔药,不使危险的因素威胁到自己存在的可能性。死亡就像一面镜子,从死亡的镜中看到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历程和生命的美好。因此,死亡具有深刻的生命意义。死亡使人的生存时间成为最稀缺的东西,使生命具有了最宝贵的价值。以死观生,人更能充分地领悟和把握人生的价值,更加珍惜生命的价值,促使自己在有限的一生中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让自己创造的价值滋润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段时间。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只有死亡概念才可以把此在之存在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生存论上带到明处。”雅斯贝尔斯也指出: “哲学信仰把死亡当作一种一直渗透到当前现在里来的努力”,这种信仰要求我紧紧地把握“当前现在”,促使“我按照超越存在的尺度永不停歇地从事实践,从而使当前现在对我来说更为鲜明”。 一个人认真思考过死亡,就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界限,也只有在真正开始思考死亡的时候,他才能体验到生命及其意义。
  
  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之可能切入点
  
  当代大学生中因缺乏对生活压力与挫折的承受能力乃至以自杀、吸毒、暴力等问题屡见不鲜,面对“人生是什么”“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等问题,大学生感到困扰重重,普遍缺乏对生命的科学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在人生追求层面上,更多的人由于缺乏对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层理解,片面追求感官快乐,缺乏一种对生命内涵的深度追求。
  我们的教育虽然从小学至大学一直强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长期以来却没有把学生引入到生命领域的探寻和思索中去。种种迹象表明,如果不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教育的引导,便极难达到培养一代新人的目的。基于此,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切入,谈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生死观教育。
  1.引导大学生对死亡的深层理解
  中国历来有“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观传统,而随着人类理性觉醒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正视“人固有一死”的客观事实。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地见证、旁观或经历过生与死,但大学生对于这样一些问题仍然感到困扰,诸如:“什么是死? 死意味着什么? 生命为什么有死?人应该怎样对待死亡?面对死亡是恐惧、疑虑,还是积极乐观面对?”他们对死亡已不再陌生,缺乏的是对死亡意义的深层理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或在大学生中谈论死亡而不是回避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德格尔认为,只有认真面对死,把死当作自己本己存在的可能性,才能把握自己本真存在的方式,以自己本真存在的可能性展开和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高校生死观教育要以死亡为切入点,扎根于生命。就我国教育的现状,在进行生死观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应正面地、理性地进行死亡的教育;二是确立正确的生死观,教育学生拥有生死智慧,而不是一味地倡导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由此而产生对死亡的“蔑视”;三是面对社会媒体所揭示的各种死亡现象,尤其是影视片中凶杀暴力等残害生命的现象应作出积极的反应;四是对学生中发生的自杀、杀人、死亡等事件,尤其是在学生中存在的自杀想法,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应有的引导。
  另外,对生与死的深层理解应该涵盖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应培养大学生的苦难、死亡意识。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体会生命的艰辛;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对人和事理解、宽容,提高他们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压力和打击的耐挫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与社会融合。
  2.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探寻心理深层的精神世界
  生命价值(value of life)是指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完整的人的生命价值。判断生命价值的依据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生命本身的质量,即内在价值;二是某一生命对他人、社会的意义,即生命的外在价值。增强学生的生命力和对生命质量追求的意识。
  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活着是有意义的。在生命意义的问题上,海德格尔认为应当追问存在本身的意义,“人就是一种领会着存在的在者”。我国著名学者周国平认为人生意义有两个内涵:一是幸福,如果一个人活得很幸福,可以说他活得是比较有意义的。另一个内涵是德性,即道德和信仰,这是人生的神圣意义。人对意义的追求是个无限的过程,一个意义终结另一个意义又会出现,人生命的历程就是意义追求的历程。崇高、美善的意义可以使生命活得更丰富、更有内涵、更精彩。因此,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认识和追求真、善、美的意义,使他们在意义体验、追求中肯定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去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意义的融合。
  3.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生命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自杀、杀他等行为其实就是缺乏一种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责任感。在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的培养上,高校应让学生首先自我肯定,忠实于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并真诚地立足于自己的生命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责任心。只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才可能对其他人、其他事情负责,才会珍惜生命。应让学生知道生命是有尊严的,要善待自己的生命,并且由此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另一方面,高校还应教育学生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拥有自己生命的权利,尊重他人的生命权才能保证自己生命权利的完整性。
  4.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信仰
  信仰,是人们对其所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对象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作为一种终极价值目标,信仰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终依托。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说过:“人用以与死相对抗的东西就是他对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的信念。”一些学者曾郑重指出,最可怕的是大学生没有信仰,因为“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而当代大学生在那些代表着社会地位、等级、身份等问题的认识上,权威和优越意识的心理积淀浓厚,缺乏一种超越这些世俗桎梏的生命信仰,或者由于缺乏正确积极的人生信仰,故而失去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生活因此暗淡无光,甚至漠视生命、践踏生命。因此,高校应呼唤大学生生命信仰的重建。这种信仰来自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神圣至上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敏感。
  
  结语
  
  以上通过对生与死,尤其是对死的分析探讨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通过生死观教育,让学生了解生与死的关系和各自的意义,旨在使大学生拥有整合生命、生活与人生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去思考与反省自己的生命与死亡,进而能肯定与建立自己人生的目标与价值。高校通过生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让学生从生命的诞生、成长、死亡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从生到死的“不可逆转”,从而更加爱护与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的生存与发展,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能泰然处之,学会欣赏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状况下的生命之美。这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
其他文献
常规能源不足和电力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作为未来最重要的清洁替代能源之一,对于缓解能源匮乏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风力发电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大,提高运行效率、最大程度地利用风能已经成为风力发电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与控制为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本文首先对双馈异步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
目的分析2例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特点。方法总结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对临床血培养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检测。采用RT-PCR及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下呼吸道分泌物,明确2例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结果2例患者起病急,进展迅速,肺部病变严重,积极治疗仍在短期内死亡,其中1例血培养、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taphylococc
研制核电子仪器时,直接使用放射源获取核脉冲信号会产生放射性危害,损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模拟核信号的信号发生器。  论文总结了核信号的统计特性和形状
一rn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履行社会职责所需的社会劳动时间较过去大大缩小,闲暇时间越来越多.
通过对"两山一湖"区域生态系统的分析,认识到影响该区域生态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毁林垦种、外来物种入侵、森林火灾等;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
改革现行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标志着我国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确定,教师教育已经向综合化、一体化、专业化的转型。地方高师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高等教育呈
门诊作为医院医疗服务的“窗口”和最前沿,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巨大的就诊压力。由于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供需不平衡以及患者倾向于大医院的传统就诊习惯等因素,导致人们的就医难问题
当今对道德教育的反思著述很多,但大多流于一种道德技术学或道德心理学上的思考,而缺乏一种道德哲学上的审视。道德本身的意义也被庸俗化了,在日常讨论中,它几乎完全等同于性行为方面的事情或政治上的腐败,“可见人们往往把‘道德’这个名词用于人类行为方面某些特定的论题或范围,而这种意义上的限制正是我们思想贫乏的反映。”[1]P2殊不知,“道德问题需要这样一种思考,即试图在一个人的具体决定同一个人的价值、原则之
为了实现逆向工程中对于中小型复杂几何形体大视场、高精度、低成本的完整测量,本文以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理论为基础,采用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为主要手段,提出了一种由CCD摄像
在欧美,性别教育是从中小学到大学课程设置中人文社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性别观,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性别教育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直到1987年女性学课程首次跨入高等院校课堂。截至2002年,中国大陆已有4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女性学课程和女性问题专题讲座。笔者根据本学期开设的女性学选修课授课情况,对大学生的性别教育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为初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