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雅”与“俗”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c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一些文学爱好者聊天,发现有些人常常感慨于古代文化的雅致,以为文人聚在一起,把酒论诗、歌舞助兴,不啻为人间快事;之乎者也的,也非我辈俚俗不文的大白话所能比。他们有的现代文都还没作通却附庸风雅,毫无真情实感的一味拟古而自鸣得意,表现出一种很不好的倾向。
   文化有雅俗,这是不争的事实。雅的未必就好,俗的谁说就一定不好呢?古代五经之一的《诗经》,现在是古奥难懂了,真是雅得很。可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就是十五国风,在当时却是很通俗的民歌。那里面的一些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是何等的大胆泼辣,和现在的那些西部民歌相比也毫不逊色。孔子说它是乐而不淫,还说:诗无邪!可见它是“俗”的有品位。它的语言通俗、思想健康、内容真实、情感深挚。总之,是来自于人民大众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因而也是血肉丰满,活力喷张的。
   过去一些为诗经作注的雅人们,总是嫌这一类作品太直露太俚俗,因而千方百计的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它重新解释,比如把纯粹描写爱情的作品《关雎》,硬解释成所谓的“美后妃之德也”。这样一改,雅是雅了,却僵化了。虽然一些人云亦云,不动脑筋的书呆子们,也能被他们蒙骗,但人民是不买账的。
   还有四书之一的《论语》,现在很难懂,其实就是在当时也是很典雅的,但很多篇章其实就是孔子“师、弟子”间毫无拘束的谈心的纪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思想、性情,其文辞毫无忸怩作态、无病呻吟的毛病。
   相反,历史上一切歌功颂德、粉饰升平、趋时应景、孤芳自赏,或者境界不高,虚弱病态之作,往往都文雅到了极致、庸俗到了极点!虽然它们一时受到文人们的争相吹捧,但其声弱力孱,生命力不强也是肯定的。
   这里我就得出了我的观点:形式上雅也罢、俗也罢,都无不可。这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是:雅要雅得有生命力、俗要俗得有品位。如果“雅”成了僵化,“俗”成了低俗,那就不行了!
   文字的生命力是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决定的。我们无需过分强调形式的东西。现在满嘴“之乎者也”的文学青年、言必征宋唐的学者教授,自可以用他们熟悉的一套形式表情达意,但也不妨听听来自民间的声音,好好向民间学习。让自己的学问更能有补于世,而不是少数人彼此炫示的工具;让自己的文字更鲜活,而不是苍白无力的假古董;让自己的态度更平易,而不是拒人以千里之外的一脸冰霜。
   我认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余秋雨有开创之功在前,易中天、于丹当仁不让于后,王立群、曾仕强等人也在不断地跟进。他们身后都簇拥着大批的粉丝,在当今蔚为大观,这说明老百姓并不是不关注学问,只不过,过去在文化和老百姓之间横亘着一道壁垒,而现在,我们在它上面开出了一面窗。这有赖于电视媒体的巨大作用,也有赖于于丹他们新颖生动的讲解形式,他们成功地把一些文化经典通俗化了。试想如果一味地高雅,引经据典、故作高深,可能也有自己的见解,可只怕听众会把它当成吹眠曲。
   现在学术追星的狂热,特别是通俗文化的一面热,只能说明我们的文化其实还是很不繁荣的。这是个很不正常的现象!未来的工作该怎么做?我想既然已经打开了一面窗,就不妨再向大众敞开一扇门,通过它们使更多的人,从不喜欢中国文化到喜欢上中国文化,从喜欢通俗文化到喜欢上高雅文化。如果有一天不仅易中天、于丹的书买的火,一般的精深严谨的学术著作也卖的不错。不仅通俗文化有市场,高雅文化也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能受人眷顾,那么中国的文化就有了希望。
   到那时,真是文人幸甚、文化幸甚、民族幸甚、天下幸甚。我想,到那时,我们再像《镜花缘》里君子国的酒保一样,“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的终日高雅,也就未尝不可了。我们盼望着这一天!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在其著作《略谈学习国文》中,曾经强调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得到一种习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都应该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然而,自从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它在语文课程中曾与“语文能力”一起被视为教学的两大目标。但新的语文课标的出台,
期刊
语文教学是创造性很强的劳动。为此,课标教材编写者针对过去课程管理统得过死,教材编写缺少弹性,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多样化需要的现实,在教材编写时给广大教师留有一个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较之过去,也有所改变,提供的相关资料较多,结论由师生自己去把握。过去我们不少教师对教材和教参依赖惯了,面对新课程的这一变化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首先就应该对此身体力
期刊
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里笔者试就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一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何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以
期刊
自从边塞烽烟迭起,成为民族独立和国家疆域的象征,戍边守塞、建功边关便成为一代代有志男儿的铁血追求。马背封侯,勒铭燕然,在造就英雄辈出的同时,也为诗坛留下了一篇篇振奋感人的佳作。那么我们如何鉴赏这些异彩纷呈、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寻意象,明诗意   边塞诗多写边地生活与场景,含蕴着战争、思乡等内涵,意象多为大漠、狼烟、宝剑、战马、铠甲、风雪、黄云等。把握诗
期刊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手法。要善于抓“题眼”“诗眼”。“题眼”就是一首诗的题旨。“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   我们切不可轻易放过一首诗后面命题人所给的补注,这些注解或为了方便疏通文句,或为了表明写作的背景,总之,这些注解对诗词的
期刊
古人云:“學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才会有新发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要想让课堂提问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努力增强提问的实效性。   一、注意提问的密度   近几年,课堂形式由传统教学的“满
期刊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然而对学生来说却往往很难理解,许多学生采取强行记忆的方式,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一旦换了新的文章,换了新的句子,学生就无法判断出它的句子类型了。   高中学生要掌握的文言宾语前置的现象主要有四种类型,相对其他特殊句式来说,宾语前置的类型偏多,判断起来难度也偏大,所以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一些更简单,更有效的方式来记忆理解宾语前置句。比如将宾语前置与我们从小就接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初中作文普遍存在着语言平淡,内容空洞,结构混乱,提作文头痛,文气不贯,不知如何下笔等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么,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几年来,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注重研究,从点滴入手,不断摸索,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语言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期刊
环境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會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1.交待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发生的背景多指社会环境。如《变色龙》的
期刊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人格堪称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仕宦出身,陶渊明本能在仕途政治上有所建树,但他却或仕或隐,乃至隐退不仕,这既有社会现实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一、出仕前——“少无适俗韵”与“猛志逸四海”  年少时的陶渊明志向远大,少年时期便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陶渊明天性闲静,对诗书、自然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