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反侧 彻底醒来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i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人格堪称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仕宦出身,陶渊明本能在仕途政治上有所建树,但他却或仕或隐,乃至隐退不仕,这既有社会现实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一、出仕前——“少无适俗韵”与“猛志逸四海”
  年少时的陶渊明志向远大,少年时期便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陶渊明天性闲静,对诗书、自然情有独钟,“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子俨等疏》),这俨然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书生形象,他向往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腐朽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峰,门阀士族垄断了仕途。其次,在政治极端腐败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争权夺利斗争此起彼伏。在《荣木》中陶渊明写到:“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以车、马比喻功名,假如取得功名,那么,虽然理想很遥远,也要努力实现。
  再者,魏晋以后中国社会进入门阀社会,东晋是门阀政治的鼎盛期,门阀士族享有显赫声望,他们成为支配社会生活的主角,一般庶族知识分子和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阶层根本无法实现“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志向,“士族从不与寒族往来,寒族人即使位登大权,身为贵戚近臣,也得不到士族的礼遇”陶渊明作为寒族之一,难以融入由门阀士族左右的仕途,但由于生活所迫,“亲老家贫”, 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踏上了仕途。他在《饮酒》里写到:“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可见,这并不是他自觉自愿的出仕。
  二、入仕后——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入仕后的陶渊明,身在官场,心在田园,他看到了官场的险恶,在《归园田居》中,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把自己的出仕看成是“误入尘网”,他本是“羁鸟”“池鱼”,在官场这张网的世界里,不可能会有自由,这次出仕也是因为“亲老家贫”,不适合在官场的他在一年后“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宋书·隐逸传》,回到了自己的田园中。
  回归田园的陶渊明并没有马上与世隔绝,在家闲居了近六年之久后,在他三十五岁时,又到桓玄手下任幕僚,本以为可以施展抱负的陶渊明后来发现,桓玄是一个粗暴贪婪的野心家,这次出仕又一次事与愿违,他进一步看穿了官场的黑暗腐败,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归林》写到:“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抒发了他厌倦行役,眷恋故园的心绪,他认识到,在桓玄手下办事,不但不能实现抱负,反而要奔走东西,这本就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自荆请假还家”,在途中,他写到:“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拾此去,遥遥至南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道出了对家中园林的怀念和对官场生活的不适应,接着便辞职隐居,直到后来又做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官仅八十馀日,“逢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宋书·隐逸传》,他说这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而且“深愧平生之志”《归去来兮辞》,与他闲适优雅的心灵追求不相符合,终不再出仕。
  在官场,他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始终不能平静下来。个人认为,在其出仕期间的几次归隐,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现实和政治的残忍和残酷,在其几次出仕后发现,每次的理想都破灭,不慕荣利,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的他毅然选择了归隐田园,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找到一种归宿感。
  三、隐退后——“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出仕十三年的陶渊明对政事和官场都有切身的体验,现在终于远离了官场世俗,就如羁鸟归林,池鱼入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和自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终于回到了久违的“自然”,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归隐后的他生活并不是很好,在他四十四岁的时候,住宅遇火,“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而且,日子也很贫困,陶渊明为什么宁愿忍饥受冻而坚持隐退不仕呢?
  从陶渊明十三年仕宦生活来看,其所做的官只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这根本不能实现他“猛志逸四海”的雄心壮志,由于官场的不得志,他转而走向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受儒家“独善其身’思想的影响和对古代隐士的仰慕,他决定效仿他们,于是隐而不仕。在《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里他借春秋时著名隐士长沮、桀溺说明了自己与他们在思想上的相似性:“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此外,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构思了一个安逸、和谐、没有压迫与剥削、与外世隔绝的人间世界,这是陶渊明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其次,隐退后的陶渊明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却甘于贫苦,毫无怨言,这和儒家“君子固穷”、“君子忧道不忧贫”的思想有关,他特别推崇黔娄、袁安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这些更坚定了他安贫乐道和隐逸不仕的信念。
  隐退后的陶渊明对官场政治不屑一提,隐居的立场坚定,对农夫好心劝他出仕,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这时的他,把心思完全放在了田园,即使是“耕植不足与自给”《归去来兮辞》,也心甘情愿与自然为友,不与官场虎狼为伴。
  综上所述,陶渊明多次仕、隐,在仕隐的枯床上辗转反侧,最终彻底醒来。多次的仕、隐,可以看出他的矛盾心理,但从其在出仕过程中的诗文,我们又可以知道,他始终没有忘记恬静的自然,自然才是他的本真。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不仅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更是教育之本。张志公先生曾说:“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的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见,阅读之重要,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现在教师和学生都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且有意识地改变这种现象,但这种少慢差费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因此,阅读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呢
期刊
叶圣陶先生在其著作《略谈学习国文》中,曾经强调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得到一种习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都应该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然而,自从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它在语文课程中曾与“语文能力”一起被视为教学的两大目标。但新的语文课标的出台,
期刊
语文教学是创造性很强的劳动。为此,课标教材编写者针对过去课程管理统得过死,教材编写缺少弹性,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多样化需要的现实,在教材编写时给广大教师留有一个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较之过去,也有所改变,提供的相关资料较多,结论由师生自己去把握。过去我们不少教师对教材和教参依赖惯了,面对新课程的这一变化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首先就应该对此身体力
期刊
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里笔者试就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一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何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以
期刊
自从边塞烽烟迭起,成为民族独立和国家疆域的象征,戍边守塞、建功边关便成为一代代有志男儿的铁血追求。马背封侯,勒铭燕然,在造就英雄辈出的同时,也为诗坛留下了一篇篇振奋感人的佳作。那么我们如何鉴赏这些异彩纷呈、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寻意象,明诗意   边塞诗多写边地生活与场景,含蕴着战争、思乡等内涵,意象多为大漠、狼烟、宝剑、战马、铠甲、风雪、黄云等。把握诗
期刊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手法。要善于抓“题眼”“诗眼”。“题眼”就是一首诗的题旨。“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   我们切不可轻易放过一首诗后面命题人所给的补注,这些注解或为了方便疏通文句,或为了表明写作的背景,总之,这些注解对诗词的
期刊
古人云:“學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才会有新发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要想让课堂提问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努力增强提问的实效性。   一、注意提问的密度   近几年,课堂形式由传统教学的“满
期刊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然而对学生来说却往往很难理解,许多学生采取强行记忆的方式,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一旦换了新的文章,换了新的句子,学生就无法判断出它的句子类型了。   高中学生要掌握的文言宾语前置的现象主要有四种类型,相对其他特殊句式来说,宾语前置的类型偏多,判断起来难度也偏大,所以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一些更简单,更有效的方式来记忆理解宾语前置句。比如将宾语前置与我们从小就接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初中作文普遍存在着语言平淡,内容空洞,结构混乱,提作文头痛,文气不贯,不知如何下笔等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么,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几年来,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注重研究,从点滴入手,不断摸索,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语言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期刊
环境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會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1.交待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发生的背景多指社会环境。如《变色龙》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