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an1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已经逐步展现出来。本文通过对西藏民族文化的研究,指出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开发利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更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二者的互补互促效应,促进西藏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西藏 民族文化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西藏旅游事业发展的势头强劲,这不仅仅是由于西藏铁路开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西藏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西藏的传统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如佛教文化、敦煌文化、圣湖文化等,这些都是经过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因此,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西藏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同时这也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1.主要的开发种类。(1)古迹建筑遗址文化。此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宫殿、园林、寺庙、楼阁、古人类遗址等,在西藏主要表现为宗教旅 游资源。宫殿在藏语意为“颇章”,除著名的布达拉宫和雍布拉康宫外,西藏的宫殿还有青瓦达孜宫,萨迦寺的卓玛颇章、平措颇章和哲蚌寺的噶丹颇章等。寺庙是西藏古建筑的主体,据统计,目前西藏有大小寺院2700多座。受历史上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影响,只要是规模较大的寺庙,往往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甚至是财富的集中地。始建于公元10世纪前后的古格王朝遗址,也具有非常高的人文价值。(2)民族风情文化。西藏地区各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节日庆典、服饰装饰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不可替代的优势。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服饰各具特色成为当地民族风情的重要元素。藏民族的饮食文化、村寨文化、节日庆典和宗教仪式等为长期在都市生活中的现代游客提供了别致的休闲旅游体验。(3)民族工艺文化。藏区工艺特产主要有地毯、服装、首饰、玉器、藏刀、藏香、木碗、工艺唐卡等许多种类,做工独特,工艺精湛,令人爱不释手。西藏的民间艺术和工艺产品种类繁多,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集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于一体。
  2.开发现状。当前,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是:景点多,但地区之间分布不平衡;雷同且内容单调、创新性不强;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档次低、品位差、效益较低,总体呈现出粗放式的增长方式。
  3.主要问题。(1)不合理的开发,导致藏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质面临挑战。由于开发的不合理,使开发出来的旅游文化产品品位不高,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受到冲击。(2)受到短期开发行为的影响,民风民俗遭受庸俗化。藏民族淳朴的民风受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商品意识、拜金思想的影响,使当地民风民俗持续、健康的发展受到限制。(3)受到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当地居民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有所减弱。由于开发不合理,旅游业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这样就使民族地区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削弱,降低了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有些甚至丢弃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特征,从内部影响和阻断了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旅游地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游客在景观上乱涂、乱画、乱刻等行为,破坏了文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当地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如何实现西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
  1.理清文化旅游资源。要想实现对藏民族文化的保护,首先要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理清,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针对性的保护工作。在这一方面我国做得并不够好,我国是近年来才认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的,因此理清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至关重要。如以拉萨市为中心的文化旅游区,这一地区包括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及山南地区,所包含的自然景观丰富,国家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有很多,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此外我国对一些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藏族部落也应当归为重点文化保护地区。
  2.维持民族文化魅力。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旅游业的发展而忽略对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不能只是注重西藏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而忽略其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如何维持文化魅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关系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西藏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避免流失。而要维持民族文化的魅力,第一,要积极宣传西藏传统的民族文化,让游客对西藏民族文化的特色有所了解;第二,在民族文化精品的打造过程中要保持本源,避免这些民族精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第三,要积极提升藏民的素质,让其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忽略民族文化的传承,忽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培养民族文化自觉性。(1)鼓励当地藏民积极参与旅游活动,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让其知道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民族文化传承者要对自身严格要求,同时当地社区的旅游管理应当有民族文化传承者的直接参与,这样能避免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破坏。(3)重视对当地藏民的人文关怀,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好处,藏民才能对自身传承的民族文化有自豪感,才能主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民族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保护与开发在根本上是不冲突的,因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不断变化中的保护,而开发业也应是不断保护中的开发。民族文化应该是开放和兼容它文化的,“原生态”也不是停滞不前与世隔绝。在民族旅游中,游客、东道主和相关部门都应该在保护和开发的问题上做好自己的角色的定位,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也带来当地文化的兴盛。
其他文献
【摘 要】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社会的发展要求一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基础,还需具备强健的体魄,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健康教育重任,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全面提高人才的身体素质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抉择,高校体育教学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
【摘 要】《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所说:“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但目前人为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成为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可见,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教育 重要性  将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之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目前,有很多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致力于学案编写的研究。所谓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获取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工具和载体,把教学的重心由原来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具有“导学”的功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少数民族地区学汉语文,培养能用双语教学的教师是关键,汉语文作为二语言教学,应提高汉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双语教学。  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文素养,要激励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学生的學习用双语教学中能翻译本民族的语言来表达出汉语文的内容和它的作用,汉语文课程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朗读
让学生乐意去学习,并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而又感兴趣的事来做,这并不是喊在口头上的口号,而是现代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众多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变过去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今天的“学海无涯乐行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份快乐,关键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
【摘 要】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授予方法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智慧技能,而且应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习,也就是要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会学”呢?我认为必须给学生“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正确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达那乡中心小学  体现一堂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就要看这堂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尤其是数学这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的学科,老师更应灵活多变地以不同方式,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演绎中理解和掌握课题其中的内容和解题方式,逐步唤醒和过渡到抽象思维上来。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传设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开发新型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将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通过问题情境这个思维载体,让数学问题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或者是将数学问题迁移引伸到具体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促使引发学生的认知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