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豳风.七月》中的几个历法问题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om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天文学的角度对《豳风·七月》中的几个历法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探讨,认为《七月》的难点在于不同历法的混合使用,也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的几种历法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关键词:《豳风·七月》 历法 气候 豳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豳风·七月》(以下简称《七月》)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研究西周早期关中豳地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的重要历史文献,然而,这首诗中的历法问题一直是读懂这首诗的障碍。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在这首诗中同时出现了三种历法所致。
  一
   因为重视农业生产的缘故,华夏民族很早以前就有观察天象的传统,至今在河南登封县还有周公观象台遗址。正如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中所言:“三代之人皆知天文。”事实上,古代观察天象的历史还得往前推至公元前7000年左右,现存的古籍《尚书·尧典》就记载了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观察天象的记录:“观象授时。”所谓的“观象”,就是观察天象,“授时”就是确定一年的天数以及置闰的原则,从而建立了华夏民族的历法体系。
   对于观察天象的历史,《尚书·尧典》里记录了“日永”“星火”“日中”“星鸟”四颗星。这四颗星对于季节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分别代表着“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四颗星又分别隶属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有七颗较亮的星组成星群,这就是二十八宿的由来,说明我们的先民很早就知道二十八宿。
   古人在观察天象的过程中,发现头顶上的二十八宿不停地在天穹中旋转,由北往西,再往南、往东,每当北方的斗牛二星垂直于北极星的时候,人们就发现,这一天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北方的斗牛星,每转一十五度左右,人们就感觉气候为之一变,等到斗牛星座又垂直对应于北极星的时候,气候刚好变了二十四次,这便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由来,它和一个太阳年的回归时间完全吻合,这就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天文学根据。
   二十八宿的运行轨迹带来季节的变化还离不开一个事物,那就是北斗七星。在盛夏的晴朗夜晚中,北方的天幕中清楚地排列着一个有长柄漏斗形的星状物,那就是北斗七星。顺着七星的斗柄顺延五倍,有一颗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垂直对应于北方斗牛星座,那一天就是“冬至”,然后北斗七星的斗柄逐渐东移,当它达到“寅”位时,正是“春分”时节,所谓“斗柄回寅,天下皆春”是也。
   我们的先人在长期的天文观象过程中认识到,要确立天文历法体系,必须认真观察二十八宿、北斗七星及太阳、月亮四个事物,尤其是太阳。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行轨迹,我们称之为黄道,共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仅以太阳为季节根据还不够,还必须考虑别的因素:首先是二十八宿的斗牛星座对应北极星以确定“冬至”,这一日对于天文学来说十分重要,知道了这一天等于知道了旧的一年已结束,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是新旧年交替的标志;其次是“斗柄”旋转到东方的位置即“寅”位,以确定“春分”季节,旋转到西方的“兑”位,那就是“秋分”,与“冬至”对应的相反季节就是“夏至”,四个季节一确定,一年实际的时间和方位就好计算了。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知道一个回归年的时间是三百六十五点二分之一天,月亮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是二十九点四分之一天,一年下来,月亮绕地球旋转的实际时间是三百五十天多一点,比一个回归年少十多天,三年累计就多出一个多月,时间一长就与太阳季节极不协调,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混乱,用孟子的话来说,“三、四月间则苗枯槁矣”。三、四月本是花红柳绿的季节,怎么会枯萎呢?原来是季节错乱没有置闰的缘故,三、四月就变成了八、九月。为了使月亮的运行时间与太阳基本一致,就必须置闰。古人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总结出每三年要多一个月,这叫“三年一小闰”,置闰后又觉得实际时差要多几天,于是就有五年两闰之说,两闰后又觉得实际时差要少几天,于是又有十九年七闰之说,这样才与太阳的运行规律保持一致。
   现在的问题是:仅仅置闰,使月亮与太阳运行的时间保持一致还不行,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确定哪一个月是“岁首”,即“正月”。只有确定了“正月”,才能以此类推下面的月份,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我们今天的“立春”总是在“过年”前后几天徘徊,主要是“置闰”的关系,一般以“立春”那一个月为“正月”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
   事实上,以“立春”那一个月作为“岁首”,从天文学角度说来并不十分合理,因为真正的“岁首”和“年尾”不是在“立春”前后,而是在“冬至”前后,因为北方斗牛星座垂直对应于北极星的那一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最冷的一天,从这一天起,北极斗柄东移,二十八宿也逐渐东移,季节变化十分分明,天气也逐渐变暖,过了三百六十五天之后重新回到这一天,在民间的节气中,这一天作为旧年的“岁尾”和新年的“年头”是很有天文学根据的。现在广西一些地方的民俗中,“冬至”这一天的节日气氛是非常浓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天就是“过年”。然而,把“冬至”作为“岁首”尽管有天文学根据,可不适合农业生产,因为“冬至”过后很长时间气候才逐渐回阳,也就是说,“过完年”必须在家呆近三个月时间才能下地干活,像《七月》一诗所说“四之日举趾”,要到四月才开展农业生产,四月正是夏历的二月,立春才开始哩,于是人们觉得这个历法不实用,时间往后挪两个节日:“小寒”和“大寒”。以二十四个节气的“大寒”作为“岁首”和“年尾”,虽然在时间上比以“冬至”作为“年头”推后,可仍不适合农业生产,因“大寒”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最冷的节气,过完“大寒”要十五天左右才有“立春”,而立了春并不等于马上可以下地,还必须往后推迟一个月左右,以“大寒”作为“岁首”亦不适合农业生产。因此,中国古代实行了许多历法,惟有“夏历”实行至今,原因是它的实用性。
   从夏代一直到现在,华夏民族在几千年中使用过四种历法:夏历、商历、周历以及秦历。夏历是以立春前后的“寅”月作为岁首,并以月亮的盈虚来置闰以调节一年季节气候的变化;商历是以夏历的十二月的“丑”月作为岁首,其根据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作为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周历是以夏历的十一月的“子”月作为岁首,其根据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秦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制订的历法,以夏历的十月作为岁首。在西汉中叶以前,这四种历法都实行过,因秦历不适合农业生产,所以只在秦朝实行了十几年就废止了,以后都没有实行过,而夏历、商历和周历在汉以前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相当长的时间,这些历法在《春秋》《左传》等先秦古籍中都出现过,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以史学家司马迁为首制订了《太初历》,重新规定以夏历作为国家的主要历法,一直实行到现在。
  二
   如从时间上看,夏历的正月比商历晚一个月,比周历晚两个月,如按这种时间线索去读《七月》一诗,有关诗中的历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七月流火”。这个“火”不是指火星,而是指二十八宿里的倒数第三颗星,也是较亮的一颗星,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当清明前后,它出现在南方的正中,距地面一丈左右的距离,三个月后,此星随着天轴旋转到了西南方的位置并逐渐下沉,即“流”至地平线之下,这个时期正好是夏历的六月左右。两个月以后,这颗星就完全消失在天幕之下,天气也开始转凉,应准备衣服御寒了。夏历的六月正是商历的七月,再过两个月就是夏历的八月即商历的九月,夏历的八月按今天的太阳历算正是十月上旬左右,这个季节在北方标志着秋冬季节来了。因此,诗上说“七月流火”之后就是“九月授衣”是完全符合当时天气情况的。
其他文献
摘要 西方人文主义回归揭示了发源于亚平宁半岛思想上的反对专制的运动,标志着西方思想的艺术学转向和文学转向。英国乔叟的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女修道士的故事》体现了乔叟的人文主义回归的思想,即在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性叙述中强调了灵知、欲望再现。  关键词:乔叟 《女修道士的故事》 灵知 欲望 人文回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乔叟作为英国人
期刊
摘要 英美文学中描绘爱情和婚姻的小说众多,为世人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丰富多彩的爱情和婚姻观。这些不同的爱情婚姻观既是作品主人公性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深刻剖析。论文以描写几对不同人物之间波澜不惊的爱情故事闻名于世的经典爱情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来分析作品中倡导的独特的西方爱情婚姻观。  关键词:英美文学 《傲慢与偏见》 简·奥
期刊
摘要 在杜拉斯有关东方的作品中,对东方地理风貌中水的描写是含义丰富的。水在这里不仅是一种自然环境,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它折射出了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作者的东方视角。  关键词:玛格丽特·杜拉斯 东方 水 《情人》 《副领事》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玛格丽特·杜拉斯有关东方的作品中,她对东方地理特征的描绘是不应被忽视的。福柯认为,“
期刊
摘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荆棘鸟》都是关注女性爱情悲剧的作品。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悲剧命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成长方面,两者又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前者陷于爱情的绝望中难以自拔,后者则在痛苦中努力抗争,展现出超越命运的精神美。  关键词:陌生女人 荆棘鸟 爱情悲剧 女性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荆棘鸟是一种神
期刊
摘要 《三国演义》是备受国人喜爱的古典名著,而这部小说在亚洲很多国家也极具影响力,尤其在邻国日本,不但有众多版本的译本,还有很多再创作的作品,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出现了很多个性十足的改写本;“大”、“破”、“反”、“超”、“异”、“叛”、“新释”等冲击力极强的字眼加在《三国演义》的题目前,通过对人物、情节等的大胆改变,完成了新版《三国演义》的再创作。通过改变可以发现,异域文
期刊
摘要 《白痴》是日本堕落派作家坂口安吾的代表作,小说采用男性叙事视角,文本中既充满对女性的同情与悲悯,又不时流露出对女性主体性的贬损;既希望将女性从悲惨境遇中拯救出来,又希望她们继续充当男性的附属品。研究该小说中男性叙事者(隐含作家)在对待女性问题上表现出的种种矛盾,对了解战后日本男性作家对待女性主义的态度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男性视角 男权 女性主义 女性主体性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在中国和德国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着关于言说某些禁忌而会遭到惩罚的故事模式,虽然引起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受难者往往是女性。本文以浅析这类故事模式的背景入手,浅析此类中德民间传说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女性话语权丧失的原因及异同点,以期探求此类民间传说的原型意义。  关键词:《格林童话》 《搜神记》 女性 禁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别林斯基曾说:“《奥涅金》可以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高级的人民作品”。当年奥涅金错失达吉雅娜纯朴真挚的爱情,后来终于重逢时,面对奥涅金的苦苦追求,达吉亚娜却冷静地拒绝了。这拒绝背后正如普希金所说,倾注了他“真正的理解”和心灵的期望,同时也深深烙刻着诗人生活的印记。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把达吉雅娜比作“俄国妇女的圣像”,因为她传递出俄罗斯的灵魂和民族精神的真挚期待。  关键词:叶
期刊
摘要 保罗和周萍在各自扑朔迷离的两性关系背后都显现了变态和“多余人”的性格特征,正是这样的性格导致了他们的悲剧人生,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但人们却往往会忽视了一点:先是环境影响性格。从家庭、社会视角横向比较保罗和周萍各自所处的出生背景、社会生活环境和宗教人文环境,将有助于揭示环境在造成他们性格变异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保罗 周萍 性格 环境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要 本文对贝娄的《寻找格林先生》和潘军的《寻找子谦先生》的存在主题做比较分析,认为二者都在“寻找”的迷失中走向了深刻的意义救赎。但二者实现方式略有不同:《寻找格林先生》是通过弥赛亚式的救赎实现的,而《寻找子谦先生》则是通过失败者甚至寻找者对自我迷失的自救与醒悟实现的。不同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文化语境决定了作品的不同意义指向,但都对现代人的审美文化生存具有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寻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