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bara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想谈点看法。
  一、在审题立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立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种形式,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立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法,即让学生从角度的多方面进行思考,从而选取最佳立意。因此,在此谈谈在有关议论文的审题立意中应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例子谈谈具体做法。
  【文题1】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谢求飞返,终身不敢言归。
  在引导学生根据这则材料进行审题立意时,我们首先应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便可以确立①学习忌自满。②有错就改值得提倡,③"终不言归"不利于进步等几种观点。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这则材料中,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三种不同的观点。在指导写作某些议论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然后再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写作的角度进行写作,从而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指导学生逆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基本方法。逆向思维是学生创新思维中比较特殊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方式是采用常人相反的思维形式进行思维。学生在作文中有时也运用到这种思维形式。例如有的同学在《知识就是力量吗?》等作文中,都有人提出了与通常观点相反的论点。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有关作文训练中也应对学生进行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就结合有关材料,谈谈对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文题 2】仔细分析下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里之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者见之,挈妻子而走。(《庄子》)
  对于这则材料的立意,一般人都有认为:"东施机械模仿不足取",她的机械模仿是比原来更丑了,但她的愿望是好的,大胆模仿,不怕嘲笑的精神在我们从事一些活动时是值得提倡的。如果我们从东施大胆模仿,大胆实施的精神这一角度来分析,就会推陈出新,得出新的结论。
  二、引导学生在选材中创新。
  在作文时引导学生在选材中进行创新,也是应该要求学生做到的。在94年的高考作文时,就有学生选材比较新颖,在的同学定作的第一次修钟表。第一次学电脑,第一次当小老师等。但也有的学生选材缺乏新意,有的同学写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服等内容,就显得比较枯燥。为了让学生在作文时有内容可写,可以让学生坚持写练笔日记注意搜集写作材料,这样学生在写作时,选材的余地就会越来越大。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材料,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这种积累分两种,一是积累书面材料,让学生把写作时可能用到的材料随时记录下来,一是购买内有议论文论据材料的书籍。再一种就是识记一部分典型材料,这样就可以在考试时准确地运用材料。学生只有手头的材料多了,写作时才会有选择的余地。学龄前生有了比较多的材料之后,要想创造性地选择材料,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学生能够从角度地深入挖掘材料的内蕴意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挖掘也一些材料的新意。
  三、感受生活,实践作文
  所谓实践作文,就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学习等实践,写自己有亲身体验、有深刻感受的事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但是,不同学生对同一实践内容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某一活动有的学生感到有说不完的感想,而有的学生却感到无话可写。这是因为他们的观察、思考的能力存在差异。所以这时教师必须发挥点拨、指导的作用,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快乐,并采用适当地评价方式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以促使其不断进步。这样,我们就会经常在作文中发现学生灵动的思想,天马行空的想像,丰富有趣的语言。学生的作文也就会不断地改头换面,不断地产生创新的火花。
  四、展开联想,写作创新
  联想是多角度创新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自古以来联想让许多善于思考的人成为那个时代的精英。发明家布伦特因看到蜘蛛吊丝做网,巧妙地构思出了现在的吊桥;牛顿在苹果树下惊异于一个苹果落地,从而发现了着名的万有引力。由此可见由一事物到另一事情的联想效应是何等重要。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联想效应使学生的作文更富有新意呢?通过实践得出以下几种方式:
  1.假设中创新。
  学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根据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思维空间,推测课文中没有写出的事物,想像可能发生的事情,并大胆写出自己的设想。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会通过联想,写出颇有新意的佳作。
  2.变形中思考。
  变形思考是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的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某一形象加以润色,使之成为贴近学生生活或者符合文章情境的新形象。方法主要有:扩大或缩小,增加或减少等。如对文章进行改写、扩写的练习,变换文章人称,结尾续编或习作扩充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写出更富新意的文章来。
  3.音乐中引思。
  一曲优美动听的乐曲,是一首流动的诗歌,也是一幅美好的图画。通过听音乐让学生写下听到的世界,会使他们在联想中完成情感上的飞跃、创造上的升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要:物理学来自于自然现象,规律源自于生活实践,每一个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是前人用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推理得出的。其中汇集了古人的智慧和力量,饱含着人们发现过程中的艰辛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人们在探索规律认识规律的过程中留下的实践经验,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也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大兴趣。让学生知道物理家探索物理规律的艰难,明确只有对物理学有执着的追求,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期刊
期刊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数学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
期刊
很多高中生因为数学学科成绩不好而选择学习文科,这样导致他们到了文科班以后畏惧数学,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数学,这种现象屡见不鲜,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建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呢?我教了三年的文科班数学,通过对他们课上的观察与课后的沟通,我做了以下的总结,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 ,注重分散得分,抓住每一个得分的机会。文科生大部分基础不好,尤其很害怕数学中的解答题,故在考试的时候很多学生解答题一点都不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在“说”方面达到:1)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2)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3)能在口头表达中适当地自我修正;4)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5)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6)能用英语表演短剧;7)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然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虽然已经脱离了
期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动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此我们提倡“导学案”来教学,但目前的学案导学有流于形式、脱离学生实际(如完全照搬外来的导学案)的现状,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根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广大一线教师在践行新课程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当我们走进课改后的高中物理课堂,对高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理性分析,会发现一些偏离课改初衷,甚至违背教学基本规律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低效运行,并且有些被教师习以为常,从而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障碍。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二是应试教育的误导。为了进
期刊
语感教学是通过优秀言语作品作为中介,这些优秀作品渗透着作者的主体生命、人格精神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展现着丰富的想象、动人的节奏、变换的意象。它无不激发学生的爱好、兴趣、需要的动机和情趣,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成长发展和创造的愉快。  语感教学融进了学生的知、情、意、理,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更有利于为“立人”服务。语感教学倡导开放的教学,它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因为领悟作品离不开生活经验和情
期刊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德育教育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强调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