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情权,才有安全感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8ls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喝一杯三聚氰胺毒牛奶,吃两个硫磺熏毒馒头,中午买条避孕药鱼,再买点牛肉膏牛肉炖点膨大西红柿,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饭后抽根高汞烟,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
  这是网友编的段子,在网上流传甚广。这样的段子,虽然只是现实中的“倒霉版”,带有文艺的夸张,但无可否认,我们的衣食住行,似乎都罩上了一层不安全的色彩,而且大多数人无处可逃。
  还有地铁追尾、桥梁坍塌、飞机事故、环境污染……这类风险,像食品有毒、物价上涨、生活压力增大一样,已然弥漫在中国人的生活空间。不安全感和焦虑成为精神的常态。
  折磨着我们的不安全感来自哪里?又该如何应对?本刊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教授。
  
  不安全感摧毁一个人的生活
  《南风窗》:您如何理解现代社会的不安全感?
  周孝正:人们的不安全感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现代高风险”这个概念,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来的。现代高风险,从大的来讲,是全球的、国家的,比如恐怖袭击和核泄漏;从中的来讲,是经济的,比如通货膨胀;从小的来讲,就是生活准则,比如你找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可她是整形整出来的。
  《南风窗》:不安全感的蔓延,会导致什么后果?
  周孝正:现在有各种各样应对的招数,比如有人买东西只买进口的,有人在郊区买块地自己种菜,也有人建立消费者联盟,这些办法各有利弊,也能解决个人的小问题。但总体来说,大家没有安全感,也没有信仰,最后就只信金钱了。
  《南风窗》:富人移民潮也是近年热议的话题,富人的不安全感来自哪里?
  周孝正:富人虽然有钱,但也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首先,一些富人的钱来得不干净,害怕被追究责任,其次,近年民间的“仇富”,使得富人更没有安全感。
  《南风窗》:富人还可以移民,相比之下,穷人的选择更少。穷人的安全还有什么可以保障?
  周孝正:看是什么层次的安全感,对于较为底层的老百姓来说,当然买不起昂贵的进口产品,没法移民海外,但是他们还可以回老家。中国的春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一年多么辛苦,受了多大的委屈,都要赶回家,与家人一起吃一顿年夜饭。回家,与亲人团聚,是维系亲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安全感。在这个层面上,富人的安全感要少很多,富人还要担心自己被身边的人算计。我特别反对现在城市流行的在饭店吃年夜饭,这样一来,必定要有人给你服务,这些给你服务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底层人们,这些人就没法回家过年了。要知道,回家过年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当然,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多挣钱才有安全感。
  
   政府应是风险控制的主体
  《南风窗》:您前面说,风险不可消灭,只能规避或者经营。那么,在一个国家,规避和经营风险的主体应该是谁?个人起的作用大不大?
  周孝正:政府掌握了大量稀缺资源,应该起主导作用。而作为个人,首先要了解高风险社会,知道存在哪些风险,才能进行规避和分散风险,比如买保险,甚至经营保险公司等。
  《南风窗》:在中国社会,规避风险有时会以一种荒诞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过去数次发生的抢盐、抢醋等事件。
  周孝正:这说明大众很不成熟,对于风险的应对能力很差,而政府也没有风险预案,说到底,还是政府工作不到位,该干的事情不干。
  
  唯知情权能消除不安全感
  《南风窗》:不安全感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会这样?
  周孝正:中国面对的高风险大多数不是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国是从传统集权社会走向现代集权社会,问题在于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食品不安全、建筑不安全和司法不公,等等。
  《南风窗》:如何辨别哪些是因社会发展和技术不成熟而导致的问题,哪些是官僚化管理带来的问题?
  周孝正:大多数风险来自人为,很少是纯天灾。那么,规避风险也更多是事在人为。
  天塌了和豆腐渣工程都会导致人的死亡,哪个是天灾,哪个是人祸,很容易分辨。要以技术手段来规避现代化的风险,也不是很困难的事。
  比如,针对醉酒驾车,可以研发出酒精度数超标,汽车就不能启动或报警的新软件。不过,一旦有防止醉酒驾车的软件,不久可能又会有针对这个软件的新软件。
  依赖纯技术主义无法解决心灵问题,关键在于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政府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在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公共交通工具安全上,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有关部门不公布,不让老百姓知道,老百姓还有什么安全感?积极、稳妥地公开,是让老百姓感觉安全的第一步。
其他文献
全球最早对“时髦”(Fad)现象作研究的乃是美国前代学者鲍加德斯(Emory Bogardus)。他在1915至1924年间,每年找113人问他们当年最时髦的5件事。他的10年研究,方法上并不严格,但结论却极精彩:  (一)绝大多数“时髦”事务都是朝生暮死,能撑过3年已经极稀少,那个时代只有“男子腕表”取代了“链表”而留存下来。  (二)因此,人们所谓的“新鲜事”,其实是很可疑的。它初起时很能吸引
8月末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美国共和党正式向远道而来的全国党代表们介绍今年11月大选的“罗姆尼-瑞安”组合。被视为4年或8年后竞选总统热门的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蒂作主旨演讲,两个南方州的女州长,以及罗姆尼的前竞争对手桑托勒姆等也作了发言。但外界最关心的是,“老面孔”罗姆尼半月前宣布的副手人选保罗·瑞安(Paul Ryan),究竟能否担当大任。  年轻、保守、低知名度,是瑞安给人的第一印象。罗姆尼自己当
虽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是外交关系变幻万千的一个总判断,但当利益和友谊被绑定时,就产生了所谓的“老朋友”式的政治情感。“老朋友外交”,起始于国家和人民的名义,最终固化为某个人物与某种意识形态。当固化的人物与定式的意识形态在其本国受到挑战时,对方国往往面临着选择“老朋友”还是其人民的两难。  美国因有政党轮替的传统,对待“老朋友”的态度非常灵活。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米德
朱训,1982年任地矿部副部长,1985年至1994年任地矿部部长。在其任内,他倡导了对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保障程度的论证,这项论证推动“节约资源”成为了一项基本国策。只是,朱训称,20多年前论证的结论放在今天看还是保守了,中国矿产资源形势的严峻程度远超当年所作的预测。近日,朱训在复旦大学出席“夏征农教育思想理论研讨会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第六次教育研讨会”期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斩首奥萨马·本·拉丹,令“基地”组织受重创了吗?这一历史截面式谜团,并没有在其遗体被从“卡尔·文森”号航母甲板上抛入北阿拉伯海那一刻得到彻底开解。假如我们只把“基地”看作一个免费给世界各地“圣战者”提供培训和洗脑的机构,那么,运行这么一个庞大且费钱的组织,的确需要本·拉丹这样的“金主”、“恐怖大亨”兼“精神领袖”,以及塔利班政权这样的“保护伞”,当这两者都不复存在,光有一群“圣战者”自然不能掀起大
离光复节还有5天的8月10日,韩国总统李明博登上韩日锱铢必较的独岛(日本称“竹岛”),成为韩国史上首位登上独岛的总统。一个多月前和两年前,俄罗斯“二当家”梅德韦杰夫也两度登上过同样与日本存在主权争议的北方四岛。李明博的登岛虽不免“山寨”梅氏之嫌,但“悍然”之余,更显意义非常。8月19日,韩国在独岛立“主权碑”。这些甚至引得中国公众既佩且羡,民间舆论一片叫好声。  除了登上独岛,李明博还在8月14日
记得教科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这真是一个相当犀利的事实判断。无论法律应不应该只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很多时候,它看上去就是如此。  制度呢?那是权力运作的程序,不用说,更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了。而我想说,不仅法律、制度,看起来要中性得多的政策,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所要发挥的功能是差不多的。  当然,按照通常的说法,只有在存在压迫剥削的资本主义国家,才有“阶级”、“统治
7月,跟全国多地连迎高温天气同样令人难受的是,多起街头惨案连番发生:北京一男子摔死两岁女婴;河南一农民杀5人,伤3人;黑龙江一敬老院院民纵火烧死10名老人,自身也葬命火海,等等。  这些惨案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凶手在与被害人一番争执后,情绪迅速由“生气”到“憎恨”,由“憎恨”到“仇恨”,接着进入杀戮状态。是他们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吗?显然不是:北京摔死女婴的凶手,只是因停车问题与女婴的母亲争吵;黑龙江
人们普遍都有一种思考习惯,那就是当时代改变,某一种价值出现,人们就会设定出一个大概念,希望用这个大概念来谈所有的问题,像“自由”、“民主”、“平等”、“人道”、“幸福”、“文明”等就是这种大概念。在方法论上,我们称这种大概念的思考是“方法论的全体主义”。  用大概念来谈问题并不是不好,只是我们要警惕到,大概念经常是模糊的,它很难有准确的定义及执行方法,因此用大概念谈问题就很容易沦为意识形态,问题越
社会体制改革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南风窗》: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阶段从2004年算起的话,到今年已经7年,接近您所预计的这一改革阶段总时间的一半。您如何评价这7年的改革成果?  周瑞金:在开展社会体制改革时,党和政府起初提出“科学发展观”,随后又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两个思路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到了十七大,党则明确提出,要搞好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由此可以说,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