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类型结构分析及优化建议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s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将高职院校教师类型划分为校内专任、校内兼课、校外兼职、校外兼课四类,这一分类提升了对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认识的深度。基于这一分类视角,通过对X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分析,发现该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在这一分类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兼职教师质量和数量未达到要求,不利于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校外兼课教师教学量占比相对偏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校内兼课教师人数占据较大比例,不利于学生培养质量提高。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应着力于企业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内专任教师队伍能力提升,促进校内兼课教师队伍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类型结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8-0068-04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来自企业的高技术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构建起与职业院校之间双向流动的动态机制。《方案》对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类型结构中兼职教师队伍的优化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2019年2月颁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职业教育要满足为社会服务的总体性要求,要着力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这从目标层面对高职院校教师类型结构优化指明了方向。
  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类型结构现状数据分析
  对于教师类型结构的分析,当前较多采用的是學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常规分析维度,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具体组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将高职教师划分为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四种类型 ,这一分析维度展现了高职院校教师构成的另一本质特点,对于深入认识并优化高职院校的师资构成具有重要价值。
  (一)X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总体情况
  数据显示,2018年X省共有高职院校22所,其中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各11所,公办院校教师总人数为4361人,学生5.49万人;民办院校教师总人数3686人,学生5.5481万人,该省的民办院校学生数与办学规模已占据高职教育半壁江山。
  表1数据显示:2012-2018年,X省高职院校教师数量总体呈不断递增趋势,与2012年对比,2018年该省高职院校教师总数增长24.3%,其中2016-2017年教师数量增幅最大。从公办和民办维度来看,公办高职院校2018年的教师队伍总量与2012年相比增加1162人,增幅达36.3%;同一时期,民办高职院校力教师队伍总数增加412人,增幅为12.6%;二者对比发现,公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总量与增幅明显高于民办高职院校,公办高职院校的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基于状态数据四类教师结构的现状分析
  1.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结构分析
  表2数据显示:2012-2018年,X省高职院校校内教师数逐年增加。从数量变化来看,与2016年相比,2017年校内教师人数增加630人,是校内教师数增加最多的一年;从增幅来看,对比2012年,2018年校内教师增幅为35.9%。从两类教师的结构来看,2018年校内教师总数是校外教师总数的1.9倍,校内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发展。2012-2018年,校外教师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占教师总数比重不断降低,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2012-2018年民办院校校外教师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17年出现逆向极端增加值;二是相比2016年,2017年公办院校校外教师增幅达到28.3%,在两个极端值的叠加影响下,X省校外教师数量波动情况较为明显。
  2.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内兼课教师结构分析
  表3数据显示:2012-2018年,X省高职院校校内专任教师数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校内专任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核心地位决定;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近年的规模持续保持较高水平,高职院校持续较高的生师比,以及国家和地方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愈益关注直接推动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规模的增大。2012-2018年,X省高职院校校内兼课教师数总体趋于上升,但在教师队伍总数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受其他类型教师数量变化的影响,校内兼课教师占教师总数之比不断降低。
  从公办与民办角度来看:校内专任、校内兼课教师在数量与增幅情况上存在明显差异。在X省公办和民办两类院校学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背景下,公办院校校内专任教师近年的增长数明显高于民办院校;但从增幅变化来看,相较2012年,2018年民办校内专任教师增加669人,增幅为41.8%,高于公办院校校内专任教师增幅。就校内兼课教师而言:2012-2018年,公办与民办校内兼课教师增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从数量角度上看,公办校内兼课教师总量是民办院校校内兼课教师总量的1.7倍,二者在总量上的差异明显。
  3.校外兼课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结构分析
  表4数据显示:2012-2018年,X省高职院校校外兼课教师数呈下降趋势,校外兼课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逐年降低。同一时期,该省高职院校校外兼职教师数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从兼职教师的数量和占比来看,校外兼职教师已成为仅次于校内专任教师的中坚力量。校外兼职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实践经验和学历也提出明确要求,企业兼职教师质量提升备受关注。
  从公办与民办角度来看:对比2012年,2018年公办院校兼职教师增幅达37.3%,校外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断上升,占公办院校校外教师队伍总数的比例达到65.0%。对于民办院校而言,其校外兼课教师数呈现下降趋势,校外兼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012年的29.1%下降到2018年的16.1%。以2013年为起点,X省校外兼职教师占比开始逐年高于校外兼课教师。“跨界”是职业教育运行的本质,“高职教育教学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目标,不断提升拥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以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内在发展的需求。   二、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四个结论:第一,从总体上看,X省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数量与占比得到明显提升;基于校内、校外的分析维度,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增长尤为明显。第二,从兼课和兼职的维度来看,兼课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第三,从校外和校内的维度来看,企业兼职教师数量不断上升,成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主导力量。第四,公办与民办院校教师数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兼职教师质量和数量未达到要求,不利于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
  校外兼职教师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务院印发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国办发[2019]24号)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实行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制度,可按规定自主招聘企业技能人才任教,该文件同时要求,兼职教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在分析X省22所高职院校校外兼职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占比时发现,只有3所院校的校外兼职教师占比达到相关政策规定;半数以上的公办院校校外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而民办高职院校中达到这一比例的院校数仅为1/3。此外,“企业兼职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强, 但教育教学能力不足”问题较为突出[2],很多学生反映,对于部分来自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选取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中的职称字段进行分析,X省高职院校企业兼职教师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共270人,占比仅为13.1%。数据分析和调研访谈均表明,高职院校企业兼职教师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亟待提升。
  2.校外兼课教师教学量占比相对偏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校外兼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有机构成。“多数兼职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3],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高职院校内在发展需要来看,校外兼职教师承担较多的实践课程,更加契合高职院校对于各类教师功能的定位。在对X省高职院校四类教师的平均教学工作量进行统计分析中发现,2018年高职院校校外兼课教师总教学量为219306.4学时,平均教学工作量为176.7学时;校外兼职教师总教学量为279895.7学时,平均教学工作量为177.8学时;而在2018年,X省校外兼课教师共1241人,校外兼职教师共1574人,对上述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高职院校教学中来自其他高校的校外兼课教师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非我们理解的是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承担相应功能,后者功能的弱化,必将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3.校内兼课教师人数占据较大比例,不利于学生培养质量提高
  校内兼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补充性资源,与其他三类教师相比,兼课教师占比应当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目前,针对专任教师已形成相对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其岗位职责有相应明确规定;高职院校校内兼课教师一般由行政管理人员担任,行政管理人员有其自身的岗位职责要求,二者间必将产生矛盾,校内兼课教师人数占比越大,越不利于打造一支专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数据分析来看:第一,公办、民办高职院校校内兼课教师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兼课教师非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会影响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第二,公办与民办院校兼课教师在拥有初级以上职称比例上与其他三类教师类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表明校内兼课教师的整体质量仍处于亟待提升阶段。第三,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主要以适应市场需要为根本导向,校内兼课教师队伍的扩大、承担教学量增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兼职教师资源的利用,无法充分应用企业的优质资源,进而会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类型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注重企业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数量和质量是高职院校教师类型结构优化的关键。首先,要建立起针对企业兼职教师的专门培训制度。培训制度的建立为兼职教师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开发分类衔接的培训内容。对于刚刚入职的兼职教师,应着重加强对其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的培训,弥补他们教育理论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富有资历的兼职教师,要结合他们自身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开展实践技术运用的专题培训,将其实践经验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有机结合。最后,完善培训考核评价体系。一是明确可量化的培训考核指标,探索构建以培训出勤、培训表现、培训结业考试共同组成的考核体系,为评定考核提供依据;二是建立荣誉制度,对于综合评价特别优秀的兼职教师,将职称评定、福利待遇与荣誉制度挂钩,激发兼职教师参与相关培训的内生动力。
  (二)加强校内专任教师队伍能力提升
  校内专任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类型结构中的主体,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校内专任教师占比不断上升的前提下,提升其能力是专任教师队伍结构类型调整优化的主要内容。第一,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学习机会。“教师学习是高职教师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4],通过开展行业领域专家座谈会、教师专题研讨交流等形式,将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和行业前沿知识融入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促进教师知识体系及时更新,适应行业发展新的要求。第二,通過校企合作推动教师双向交流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借助各自优势共同组建校企人才培训中心,构建专兼教师互助合作机制,将专任教师深厚的理论知识与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技能相结合;立足校企培训中心平台,实现专兼教师的优势互补,进而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三,加强对校内专任教师的培训。针对专任教师培训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不足,要优化培训内容,构建针对性强、层次分明的培训内容体系,实现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操作等的紧密结合,为处于不同阶段专任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条件。
  (三)促进校内兼课教师队伍规范化   校內兼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类型中的辅助部分,要规范并发挥好其应有的功能作用。根据当前现状,规范校内兼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校内兼课教师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建立校内兼课教师管理制度。编写校内兼课教师手册,对校内兼课教师的任教程序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校内兼课教师的工作时数,避免双重岗位造成工作冲突,对兼课教师的课酬标准、实际发放等做出详尽规定,保障兼课教师正当权益。其次,完善校内兼课教师认定程序和具体聘用流程。建立校内兼课教师任教的资格选拔办法,为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行政人员提供任教通道;重视对其开展培训,明确教学的相关要求,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实施奖惩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针对校内兼课教师岗位的工作奖惩制度,将其任教的学生评价、教学绩效等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并实现考核结果与其专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高职院校建立一支规范运行、质量可靠的校内兼课教师队伍。
  参 考 文 献
  [1]贺星岳,曹大辉,程有娥,等.“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及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9):96-101.
  [2]劳晓芸,马骏,周齐,等.职业院校特聘兼职教师聘任:困境与出路——基于上海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7(20):5-9.
  [3]王诺斯,彭绪梅,徐晗.高校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4):53-65,80,112.
  [4]吴金航,朱德全.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高职教师学习: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19):59-64.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of Teachers an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alysis on Data of Personnel Training Statu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X Province
  Xu Yufei, Luo Yaocheng
  Abstract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研究进展和知识基础两方面对SSCI收录的4种职业教育研究刊物中1033篇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国际职业教育的研究热点包括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学习理论、职业发展、职业教育公平等四大主题;国际职业教育的研究前沿主要涉及拓展学习、情境学习、成人学习、生涯发展理论、工作场所学习、学习过程、统计方法等研究问题;由8篇早期奠基性文献和14篇关键节点文献构成了国际职业教育的
第一季度  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95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数据显示,本季度市场供求状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一、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  与去年同期和上季度相比,市场需求人数均有所增长,求职人数同比略有减少、环比有所增长。  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74.8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466.9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
摘 要 建设名师工作室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纳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优秀教师成长机制、创造优秀教师成长环境的有效途径。长春市名师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围绕培养优秀教师、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社会咨询与技术服务、开展社会培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和做法,但也存在各工作室建设成果不均衡、中职学校名师工作室成果质量不高
1  我的小名叫麻狗。我已经五十七岁了,大名顶多被人叫过五十回。我的大名一般在关键的时候才用,就像我当年的新衣裳,要相亲的时候才穿。  这一次,我的大名上了报纸,还上了什么网,真是出了大名了。  我不能一上来就拣好事说,就说相亲,就说上报纸上网。我还是先说说我的身世。  我生在乡下,从小就没了爹妈。我爹在“大跃进”时得水肿病死了,这个你可能知道,“大办食堂”饿死的。不上一年,我妈又在堰塘里淹死了。
摘 要 柳州在广西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中,进行了积极的路径探索: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着陆点,促进体系示范;以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国家试点城市建设为着手点,促进制度示范;以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为着眼点,促进协同示范;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为着色点,促进文化示范;以职业教育扶贫富民能力提升为着力点,促进扶贫示范;以职业教育柳州模式构建为着亮点,促进模式示范。  关键词
入选理由 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大关键领域——课程、教学与教师综合起来研究,在其相互作用的视野中寻求对这三大领域的系统理解,切中问题,明辨思路。  主要观点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对职业能力本质的理解是构建这一理论框架的重要视角之一。如果我们对职业教育持现实主义的能力观,那么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就必须在课程组织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层面进行根本性改革,在课程组
摘 要 以《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7年论文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可视化方法绘制职业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对国内2017年职业教育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2017年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中国制造”“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工匠精神”“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中高职衔接”。2017年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主题
摘 要 餐饮、旅游和会展业的融合发展态势,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产业发展,长沙商贸旅游职院组建了“餐旅会”专业群,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优质课程资源、推行1 X证书制度、建立产教协同创新联盟、开发与引进国外优质职教资源、建设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建立共享型智慧实训基地等途径开展专业群建设,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扎实、职业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
摘 要 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高职院校教师岗位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需将国家方针政策及教育部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要求落到实处,且要符合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品牌与内涵建设的需要,既要有引导功能,又能产生有效激励。成都G职业学院以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PCI岗位胜任特征模型为基础,通过能力标准确定、选取分析效标样本以确立模型、模型检验和修正等步骤,科学构建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胜任
摘 要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文件,涉及创业环境、信贷力度、资金支持、创业培训等,正是得益于这些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规模不断扩大、环境不断改善、领域不断融合、带动效应不断凸显。但是,就目前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而言,也存在宣传不到位、靶向性弱、地区之间不平衡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重视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加强政策的宣传和政策制定的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