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与“好”读书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bour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4月23日,第16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每年的这一天,更像是一个温馨的提醒:别忘了读书,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我们也要看到,高三学生课业压力大,此时思考的不应是“读书会不会影响高考”,而是“怎样让课业也变成学生们发自内心、发自兴趣的阅读”。
  
  在应试与丰富阅读之间求共赢
  主持人:国家教育部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高三学生时间很紧,怎样在高考应试与丰富学生的阅读、提升语文素养之间求得共赢呢?
  唐巨南:高考语文以哪种模式命题,其实考的都是两大方面,即“阅读”和“写作”。所谓“提升语文素养”,说简单点也就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在阅读方面,我认为高三学生容易做到的有两点:一是挤出时间阅读报刊上的美文,从中积累材料,激发写作情感。高三没有时间读大部头作品,但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两篇报刊的优秀短文,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这有助于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陶冶自己的情操。二是留意考试试题,从现代文阅读文章中积累材料。高三要做大量的考试题,而每套试题中必定有一篇现代文特别是精美散文的阅读,这样的文章篇幅较短,我们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应该重视揣摩它的语言和构思以及用得很好的事例。能有心做到这两点,我想应该可以在高考应试与丰富自己的阅读、提升语文素养方面求得共赢。
  程良焱: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到具体时空条件的制约,阅读也是如此。高中阶段,丰富阅读、提升语文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即使到了高三,也不能放弃。但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毕竟学习任务更重,学习时间更紧,高考应试已经成了悬在头上的一柄利剑,丝毫轻忽不得。因此,高三时期的阅读,最好是围绕高考应试进行,这不能简单化地斥之为“应试教育”,而应视之为特殊情况下实事求是的应对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赢”。比如,为了应对高考写作,同学们都会积累一些观点和材料,我们可不可以围绕某个名人、某部名著、某个重大事件(题材)去阅读一批作品,从中提取观点、概括实例,以达到作文备考的目的呢?2007届,我们班上有位同学高考语文成绩为139分,考前,她就围绕“鲁迅”读了几万字的文章,写出了几千字的专题材料,提炼出了大量的观点和例证。
  梁杰:我要说的是,把考试与丰富阅读、提升语文素质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考试就是评价,作为评价手段之一的高考,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选拔性,要求自然更高一些。考试考什么?自然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倡导阅读?其题中应有之义自然包括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两者并没有根本的冲突。至于怎么做?我想,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做法还应该从阅读做起。关于这一点,前面两位老师也提到了。此外,还要关注的问题就是读什么。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叶圣陶就倡导学生读出文本的形式,如今王先霈先生再次重提旧话,强调文学欣赏能力基本取决于对语言形式之美的把握。这些都是正面强调,而金圣叹则举出反例,强调读书千万不能“只记得若干事迹,就算读过一部书了”,要“理会文字”,懂得方法。
  有效利用教材提高文语文素养
  
  主持人:现在的教科书里都选录了许多名家名篇,是不是充分利用好了教材就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呢?
  唐巨南:充分利用教材的力量来提升语文素养,可以注意下面几点:一是既重视讲读课本学习,也重视《语文读本》的学习。大多数同学只知道学习老师讲的课本,而把配发的《语文读本》丢在一边。其实早读时应该把《语文读本》作为必读内容,因为读本是对讲本的补充和扩展。2010年湖南高考语文命题人就有意从《语文读本》中选现代文阅读材料。二是既重视必修课本学习,也重视选修课本学习。如现行人教版的选修课本,都是很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如《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等。三是重视根据不同的文体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对于叙述性作品,就应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积累语言;对于诗歌类抒情性作品,就应该注重品出诗味、把握形象,写赏析短文;对于说理性作品,就应该把握观点、理清论述的层次,以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
  程良焱:学生在学校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教材。纵观其全部语文学习,课堂阅读、教材阅读是“根”,其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只是干、枝、叶。因此,发掘教材的功能,利用教材的力量,是应该十分重视的大事情。一部好的语文教材,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我们应该在“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问题上做足文章。我认为至少有两项工作要做好。一是在常规教学中落实好“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展一些教材的研究性阅读,比如,可以把几册教材综合起来,提取某些专题,进行收集、整合、分析、概括,然后表达。这样的教材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效益是全方位的。
  梁杰:关于教材,叶圣陶有一个很精辟的论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不能忘。教材怎么用?我认为要看场合说话,高三与高一不同,高一可以全面利用教材,到了高三则没有这个可能了,因为没时间啦。此时,学生最需要也最为关键的往往是作文。我以为,高三教材的利用可以此为切入点。至于具体利用,可以主要看三方面,一是语言形式,二是生活认识,三是作文素材。骈文形式很特别,有“难学易工”之称,学生可以由此学习语言的整散结合,这是作文重要赚分点。教材不少选文犀利深刻,如《前方》《我心归去》等,很有启迪意义。
  正确把握“精读”与“泛读”
  主持人:有人说“精读一本胜过泛读十本”,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怎样在“渊”与“博”之间寻求平衡呢?
  唐巨南:精读一本甚或几本名著,显然是有好处的。因为每一本名著都会反映某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会表现出鲜活的人物群体形象,其中那些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人物精神风貌往往会带给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力,会与读者的精神血脉相通,甚至会改变其一生的为人处世方式。当今时代,外界给予人们的诱惑实在太多,手机、网络等新型媒体和快餐式的图书让人们眼花缭乱,真正能将阅读当作精神的按摩的人的确太少,因此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学会在物欲充斥的时代里给自己留出寂静的空间,让精读一本名著成为自己自觉的精神追求。当然,泛读也能有利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在精读的同时做到泛读,以求得“渊”与“博”的平衡。
  程良焱:对于中学生来说,精读和略读都很重要,但是要因“势”而异。比如,教材文章应该精读,《读本》和课外拓展性读物则要略读;有兴趣的作品可以精读,不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略读;特别关注的内容应该精读,一般书籍(内容)可以略读;学习和研究性阅读需要精读,消闲性阅读可以略读;时间充裕可以精读,时间紧张则只能浏览。古人论读书,讲求熟读、精思、博览,其实也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书、因目的而异的。
  梁杰:精读与泛读,这是叶圣陶、朱自清提出的概念。精读好说,泛读容易产生误解,要换一下,比如审美阅读。精读就是研究性阅读,到了高三阶段,这仍然应该是最主要的读书方式,而且还是收获最大的读书方式。不过限于时间,可能要读小书。这也可能是高三最立竿见影的阅读。如果泛读就指的是金圣叹所说的“记得情节”的阅读,那么不读也罢,但如果是指审美阅读,则即便到了高三,它也应该继续提倡。至少可以用以调节神经吧,这是鲁迅先生的休息方法。
  
  责任编辑 高守娟
  
其他文献
2005年《考试大纲》取消了“文学常识”考点前面的星号,文学常识由此被正式列入2005年考试范围,一部分省市高考卷也立即对此做出了回应。  下面结合今年高考出现过的试题进行分析点评,以期对考生们的来年备考有所裨益。  一、真题回顾  今年全国16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5套试卷对“文学常识”考点设题进行了考查,考查的模式有以下三种:  1.单独设题考查  单独设题考查的有重庆卷和浙江卷,前者的题型为选择
期刊
截至目前,我国自主命题的省份已经增加到十四个,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总体上说,各省试卷虽然在结构上有所差异,但是都依据着统一的考试大纲,这为我们思考一些共性问题提供了统一的基础。  结合高考语文的命题特点,2006年高考备考中,我们可以将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划分为五大能力板块:语言运用、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下面分板块对高三的语文复习的内容作一简要分析
期刊
一、考点特点  1.考查方式呈多元化,如同音异形、形似音异等的考查;   2.考查范围为常用字和次常用字 ;  3.多音字考查力度有加大的趋势;  4.考查对象多为使用频率高、错误率高的词语。    二、命题趋势  1.难度系数有所降低   如2005年全国卷II和各省、市的字音题,绝大多数的题干是“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均属于对中选错,考生只要在选项中找到有两个读音不同的一项就可以了,这与以往让
期刊
关山月  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赏析】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
期刊
2005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备受人们关注的高考作文题也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分析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准确体会和把握其内在规律,对于新一学年的科学备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全国及自主卷作文试题做一个全面的概括总结。  一、形式特点:呈现多元化倾向  1.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可谓三元并存  全国16套试卷当中,话题作文就占9套,由此可见话题作文仍是高考重点。如全国Ⅰ、Ⅱ、Ⅲ
期刊
【原文点击】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境赏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期刊
2005年高考虽已落幕,但有很多东西已开始引起各界专家们的思考和回味。尤其是有“试验田”美称的语言表达题。通过研究三套全国卷以及其他省市自主命题的语言表达试题,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其特色,即统筹兼顾,有机交融。试题平稳且难易适中,考生易于上手,没有偏、怪、难的试题出现。  那么探求其中的特点与规律,对于新一届高三考生今后的复习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  一、命题意
期刊
人要寻根,字也要寻根。 50年代,考古学者发掘出五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几十个刻划符号。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 70年代,考古学者又发掘出六千年前的临潼“姜寨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刻划符号102处之多。又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 汉字与岩画同出一源。有的字形与岩画相同。有的字形与岩画相似。岩画是汉字的父母。中国各地逐渐发现了不少岩画。岩画的历史大约有一万年。
期刊
一、词义辨析  1.分清词义的轻重。如:“轻视”和“蔑视”,前者仅表示看不起人,对事物不在乎,后者则还有一种鄙视的神色,所以前者轻,后者重。  2.比较词义的侧重点。表达的角度或意义方向有些差异,辨析它们就得抓住词义侧重点进行仔细分析。如:“逐步”和“逐渐”,前者强调步骤,有“一步步”的意思,未必是很慢;后者有“不明显”,“慢”的意思。  3.比较词义范围大小。如:“局面”和“场面”,前者指
期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间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为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山,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②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