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同构现象与收入变动的国际比较研究

来源 :日本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iang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产业同构系数、人均GDP、人均工资等指标,比较研究了20年来中国沪苏浙地区和日本东海地区产业分工与收入差距的现状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同构系数与收入差距变化间的关系并不确定。调节产业同构现象的措施对于缩小收入差距未必有确定的、显著的作用,解决收入差距应主要运用收入分配政策。
  关键词:制造业;同构系数;收入变动;中国长三角;日本东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F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4-0013-08
  一、前 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之一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如何克服产业结构趋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的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是寻求解决问题有效路径的重要前提。
  中国长三角地区与日本东海地区具有颇多相似性,沪苏浙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地之一,是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战略区,是构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试先行区之一。日本东海地区①是日本三大城市圈之一(另两个是东京大城市圈、大阪大城市圈),是日本制造业三大集群地之一。同时,中日上述两个地区都包括多个行政区域,并且都有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因此,通过比较上述地区产业分工和区域产业布局所经历的阶段、演进的内在原因、存在的突出问题等,不仅对于深化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于进一步促进沪苏浙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国内其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前人已有较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
  产业结构趋同通常指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的区域形成相似产业结构的现象,特指产业内部及内部各子行业结构的趋同现象,一般不指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趋同,也不指区域工农结构或农轻重结构趋同现象[1]。有人认为产业结构趋同主要表现为地区工业产品结构趋同、地区工业部门结构相似性增大、各地主导产业选择雷同、区域间缺乏分工协作等[2]。Nicole Palan对欧洲国家的产业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欧洲各国行业间也存在明显趋同现象[3]。
  1984年世界银行已注意到中国产业中存在同构现象,但90年代初以来,国内学者研究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有不少学者的研究显示中国存在产业同构现象,如:蒋清海证实中国1981年—1989年产业同构现象日益严重[4]。Alwyn对中国各省区的产业进行实证研究,认为1993年中国各省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 [5]。陈建军[6],范剑勇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存在明显的趋同现象,并指出该现象具有必然性[7]。梁琦认为产业分工与地理位置有关,空间距离较近的区域之间,产业同构性较强,环渤海互补性更大,长三角同构性更强[8]。类似的研究还有韩佳[9] 、张仁开等[10]。 刘富朝等认为,产业同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具有合意性。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非合意性愈显突出 [11]。
  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我国未出现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如陈耀 [12]、Naughton 。
  靖学青的研究显示,虽然2002年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同构系数达0.97,但从细分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衡量,产业同构系数会大幅降低[13]。蒋金荷研究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11个省( 市) 高技术产业的结构问题,结果显示,1995年—2002 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同构性不断弱化 [14]。
  也有学者认为产业同构现象是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产业同构与收入差距间存在严格的正相关关系。
  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当运输成本下降时,工业生产会向某个地区集聚,这会扩大地区间产业结构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15]。范剑勇认为中国地区差距扩大与产业集聚有密切关系,通过对1980年、2001年中国各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改革以来国内制造业的地区分布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制造业已经或正在转移进入东部沿海地区[7]。
  王珺等人认为,虽然地区产业分布结构变动并非导致地区间收入差异变动的唯一因素, 但在工业化发展阶段, 制造业部门的集聚与扩散对地区收入差异扩大与收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地区之间的人均GDP可以看作一种收入分布,地区的产业同构系数体现产业的空间分布,二者关系是生产分布的特征决定着收入分布。当控制了人均收入水平与再分配渠道等因素影响时,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差异变动就是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变动的结果。因此,研究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差异的变动应以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为切入点[16]。
  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偏重于探讨国家或地区间是否存在产业同构现象,或探讨产业同构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合意与否,而研究产业同构现象与地区间收入差异变动关系的成果尚不多见,这与很多研究主要依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缺乏对产业空间集聚内生机制的解释有关,因而难以构建产业同构现象与地区收入差异变动内在联系的理论逻辑框架并据此进行实证研究。
  在长三角和日本东海地区这样的制造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所在地,制造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特定的产业分布对其收入分布是否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文章着重对沪苏浙和日本东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趋异与地区间收入差距进行实证分析,希望得出有益的结论。
  文章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中国沪苏浙地区、日本东海地区及静冈县制造业的同构系数与地区人均GDP、人均工资差距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揭示长三角地区、日本东海地区制造业同构现状,变化趋势;上述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变化趋势;产业同构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探索区域产业分工的动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并给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测度产业结构趋同的方法很多,文章运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同构系数(Similar coefficient)[18],将其与区域人均GDP、城镇人均工资水平等指标结合,研究沪苏浙及日本东海地区产业同构度或区域分工与区域收入差距变化的趋势。
  文中1978年—2008年沪苏浙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2003年—2007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日本统计年鉴》1988年、1998年、2002年、2007年、2011年等。
  文章运用1999年—2007年沪苏浙2位数据计算、比较其规模以上制造业的产业同构系数。因受数据可得性限制,仅计算日本东海地区1988年、1998年、2008年制造业的同构系数。
  二、制造业分工的现状
  1.沪苏浙40个工业行业同构系数变化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同构系数(Similar coefficient)指标,可测度产业结构趋同或趋异变化情况。计算公式为:
  其中: Sij表示同构系数值;i、j分别表示两个相比较的地区;n表示产业数,且 k = 1, 2, 3;Xik表示在地区 i中,产业k在该地区所有产业中的比重;Xjk表示在地区 j中,产业k在该地区所有产业中的比重。
  根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1999年—2007年上海江苏浙江制造业40个行业同构系数如下,
  1988①年、1999年、2007年沪苏同构系数分别为:0.92、0.86、0.90;
  沪浙同构系数分别为:0.86、0.77、0.68;
  苏浙同构系数分别为:0.97、0.95、0.84。
  由此可见,80年代末长三角制造业同构度较高,20年来呈持续下降态势,专业化分工在强化。
  以下数据资料亦可从不同角度反映长三角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
  主要工业产品构成趋同。2006年3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沪苏浙有20余种工业产品产量各自超过10%的全国市场份额,其中沪苏间有3种产品趋同:初级形态的塑料、微型电子计算机、乙烯;苏浙间有9种产品趋同:化学纤维、家用洗衣机、金属切削机床、化学农药原药、机制纸及纸板、家用电冰箱、大中型拖拉机、移动通信手持机、布。沪浙乘用车产品的同构度为0.85,沪苏布产品的同构度达0.96,三省市间服装产品和鞋产品的同构度均高于0.93,三省市间黑色家电和白色家电产品同构度均高于0.70,苏浙摩托车产品同构度达0.99,沪苏钢产品同构度达0.98。
  主要工业行业构成趋同。据统计:1988年—2005年,沪苏浙工业制造业行业产值位居前10名的行业中,上海与江苏有8个行业相同,而且位次极其相似。在36种工业行业中产值位居前10名的行业中,1997年沪苏浙三省市间有5个行业相同(电子、电气、化工、普通机械、纺织),苏浙之间有7个行业相同,苏沪和浙沪之间各有6个行业相同。至2006年末,沪苏浙之间有6个行业完全相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苏沪之间有7个行业完全相同(加上纺织业),苏浙之间有8个行业完全相同(加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
  产业调整方向趋同。长三角16个城市中,有11个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有8个选择石化,12个选择通信产业。
  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产业结构趋同。常州、无锡、苏州、南京4个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产业几乎都是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
  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现象的形成具有多种原因。相似的资源禀赋,包括地理区位、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会形成相似的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似历史基础,如过去的传统支柱产业都是“机、纺、化、冶、食”,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资源结构,会导致相似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后产业在该地区大规模集聚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相似;重要的深层原因是:财政分权致使地方政府间采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造成地区分割,制约产品、要素在区域间的广泛交易与流动,致使产业同构现象形成、加剧。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既具有合意性的一面,也有非合意性的一面。产业结构趋同促进了产业的水平分工,并且同构性高的产业多为区域内集聚程度高、占全国市场份额大的优势产业或有潜力产业,在一定时期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但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导致地区、城市间无法展开跨地区的产业分工合作,阻碍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转移;助长地方保护主义,抑制要素流动,引发争夺资源、市场的恶性竞争。
  2.日本东海地区及静冈县制造业23个行业同构系数变化
  1988年、1998年制造业分为17个行业、2008年制造业分为23个行业(下文同),根据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出1988年、1998年、2008年日本东海地区、静岡县制造业的同构系数如下:
  岐阜与爱知同构系数分别为:0.69、0.65、0.74;岐阜与三重同构系数分别为:0.80、0.85、0.75;爱知与三重同构系数分别为:0.88、0.88、0.78;静冈与岐阜同构系数分别为:0.80、0.84、0.83;静冈与爱知同构系数分别为:0.85、0.86、0.90;静冈与三重同构系数分别为:0.95、0.97、0.79。
  数据显示,20年间,日本东海地区制造业趋同现象已消失,该地区内的制造业已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产业分布较为均衡。这可能得益于多年来政府推动的“产、官、学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道路,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但东海地区与其他地区仍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如静冈与岐阜、静冈与爱知、静冈与三重。
  三、产业同构系数与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变化
  1. 沪苏浙产业同构系数与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变化
  80年代以来,沪苏浙人均生产总值均增长较快,浙江增长最快,江苏次之。最初江苏高于浙江,后被浙江超越,并拉大差距,近期差距缩小,但浙江仍领先。二者与上海差距缩小。计算结果如下:
  1988年上海人均生产总值是江苏的2.69倍,是浙江的2.74倍;
  1999年上海人均生产总值是江苏的2.53倍,是浙江的2.22倍;
  2007年上海人均生产总值是江苏的1.96倍,是浙江的1.77倍;
  1988年浙江人均生产总值是江苏的98%;
  1999年浙江人均生产总值是江苏的114%;
  2007年浙江人均生产总值是江苏的110%;
  研究显示,同构系数与人均生产总值差距大体呈同向变化,即同构系数越高,人均生产总值差距越大;同构系数降低,人均生产总值差距缩小。但不同省市间略有差异:
  沪苏间无论同构系数升降,其人均生产总值差距均在下降。沪苏同构系数从0.92降至0.86,又升至0.9,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从2.69倍降至2.53、1.96。
  沪浙间同构系数与人均生产总值差距呈同向变化,同构系数一直下降,从0.86、0.77降至0.68,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也一直下降,从2.74、2.22降至1.77。
  浙苏间同构系数与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亦呈同向变化,同构系数从0.97、0.95降至0.84,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从0.98、1.14降至1.10。
  2. 日本东海地区产业同构系数与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变化
  在20年中,日本东海地区和静冈人均GDP呈上升趋势,静冈增长最快,爱知其次,三重再次,岐阜增长最慢。总体看,日本东海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较为平稳且缓慢,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左右。1988年、1998年、2008年日本东海地区人均GDP(单位:百万日元)统计如下①:
  静冈县:2.529、3.241、4.330,年均增长2.72%;
  岐阜县:2.339、2.906、3.459,年均增长1.98%;
  爱知县:2.787、3.571、4.560,年均增长2.49%;
  三重县:2.418、2.973、3.906,年均增长2.43%。
  1988年—2008年间,爱知县人均GDP始终在东海地区领先,三重一直位居第二,岐阜一直排列末位。
  1988年东海地区人均GDP差距均在1.2倍以内,最大差距为爱知与岐阜间,相差1.19倍,而静冈与东海地区差距均在1.1倍以内。
  2008年东海地区人均GDP差距均在1.3倍以内,最大差距仍为爱知与岐阜间,相差1.31倍。爱知与三重间的差距几乎未变,从相差1.15倍略增至1.16倍。三重与岐阜间的差距略有上升,从1.03升至1.12倍。
  爱知与静冈间的差距有所下降,从1.10降至1.05倍。静冈与三重间的差距略为扩大,从1.04升至1.10。静冈与岐阜的差距从1.08升至1.25倍。
  由上可见,20年以来,日本东海地区人均GDP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但均在1.3倍以内。静冈与该地区的人均GDP差距,除与爱知差距缩小,与三重、岐阜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但均在1.25倍以内,表明国民收入分配较为公平,上述现象值得区域及产业理论研究高度重视。
  东海地区及静冈同构系数与人均GDP差距变化情况如下:
  有些地区同构系数与人均生产总值差距呈同向变化,即同构系数越高,人均生产总值差距越大;同构系数降低,人均生产总值差距缩小。如爱知与三重,静冈与三重,这与中国长三角的总体情况相似。有些地区二者呈反向变化,如岐阜与三重,静冈与爱知,这与中国浙苏间的情况相似。个别地区二者关系并不显著,如岐阜与爱知,静冈与岐阜,无论同构系数上升与下降,人均GDP差距均在明显上升。见表1-2。
  表1 东海地区同构系数、人均GDP差距
  制造业/年 岐阜与爱知同构系数 人均GDP爱知/岐阜 岐阜与三重同构系数 人均GDP三重/岐阜 爱知与三重同构系数 人均GDP爱知/三重
  1988 0.687 1.192 0.795 1.034 0.880 1.153
  1998 0.648 1.229 0.852 1.023 0.883 1.201
  2008 0.739 1.318 0.750 1.129 0.777 1.167
  表2 静冈与东海地区同构系数、人均GDP差距
  制造业/年 静冈与岐阜同构系数 人均GDP静冈/岐阜 静冈与爱知同构系数 人均GDP爱知/静冈 静冈与三重同构系数 人均GDP静冈/三重
  1988 0.799 1.081 0.847 1.102 0.948 1.046
  1998 0.840 1.115 0.864 1.102 0.969 1.090
  2008 0.832 1.252 0.904 1.053 0.794 1.108
  东海地区及静冈同构系数与人均GDP差距之间的变化方向并不确定,这与中国长三角的总体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在长三角二者大致呈同向变化。
  四、同构系数与地区人均工资变化
  1.沪苏浙比较
  20年间,沪苏制造业同构系数与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差距呈如下关系:
  沪苏同构系数呈“U”型线,沪苏人均工资差距呈倒“U”型线,呈反向变化关系;浙苏同构系数持续下降,浙苏人均工资差距呈倒“U”型线;沪浙同构系数持续下降,沪浙人均工资差距呈倒“U”型线。浙苏、沪浙同构系数与人均工资差距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见表3。   表3 沪苏浙同构系数、人均产值差距、人均工资差距表
  年份 沪苏同构系数 人均生产总值(沪/苏) 人均工资 (沪/苏) 沪浙同构系数 人均生产总值(沪/浙) 人均工资 (沪/浙) 浙苏同构系数 人均生产总值(浙/苏) 人均工资 (浙/苏)
  1988 0.92 2.69 1.27 0.86 2.74 1.24 0.97 0.98 1.03
  1999 0.86 2.53 1.54 0.77 2.22 1.33 0.95 1.14 1.16
  2007 0.9 1.96 1.27 0.68 1.77 1.12 0.84 1.1 1.13
  2.日本东海地区及静冈同构系数与人均工资变化
  20年来,日本东海地区及静冈县制造业平均工资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两个阶段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
  1988年—1998年,工资年均增长率排序分别为:三重、岐阜、静冈、爱知。
  1998年—2008年,工资年均增长几乎停滞不前,静冈甚至下降,三重仍居第一,爱知第二,岐阜第三。20年来,岐阜一直达不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见表4①。
  表41988年、1998年、2008年日本东海地区及静冈县制造业人均工资百万日元
  1988年 1998年 年均增长/% 2008年 年均增长/%
  全国 3.459 4.557 2.795 4.461 -0.211
  岐阜 2.961 4.077 3.248 4.089 0.030
  静岡 3.517 4.722 2.989 4.682 -0.084
  爱知 3.899 5.109 2.740 5.292 0.352
  三重 3.308 4.651 3.466 4.963 0.652
  研究表明,日本东海地区制造业人均工资差距与人均GDP差距存在以下变化:
  三重与岐阜间,人均工资差距大于人均GDP差距,二者同向上升;爱知与岐阜间,1988年、1998年人均工资差距大于人均GDP差距,2008年则相反,总体看,人均工资差距与人均GDP差距反向变化,人均工资差距呈上升趋势,人均GDP差距呈下降趋势;爱知与三重间,除1988年外,1998年、2008年人均工资差距小于人均GDP差距,人均工资差距不断缩小,先升后降。20年来,东海地区人均GDP差距、制造业人均工资差距不大,均在1.3倍以内。
  静冈与东海地区制造业人均工资差距与人均GDP差距存在以下变化:
  静冈与岐阜间,1988年、1998年人均工资差距大于人均GDP差距,2008年则相反,人均GDP差距先降后升,人均工资差距持续下降;爱知与静冈间,1988年、2008年人均工资差距大于人均GDP差距,人均GDP差距先升后降,人均工资差距先降后升;静冈与三重间,人均工资差距小于人均GDP差距,二者同向上升。
  20年来,静冈与东海地区人均GDP差距、人均工资差距均在1.25倍以下。这表明,东海地区收入分配差距较小,长期得到较好控制,这与中国长三角明显不同。
  研究结果还显示,1988年—2008年,日本东海地区制造业同构系数与制造业人均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爱知与三重同构系数与人均工资差距同向下降;岐阜与三重同构系数变化呈倒“U”型,而人均工资差距持续上升;岐阜与爱知同构系数、人均工资差距变化均呈“U”型。
  静冈与东海地区制造业同构系数、制造业人均工资差距有以下变化:
  静冈与岐阜同构系数呈上升趋势,人均工资差距下降,二者反向变化;静冈与爱知同构系数呈上升趋势,人均工资差距呈“U”型;静冈与三重同构系数下降,人均工资差距扩大,呈反向变化。见表5、表6。
  表5 东海地区同构系数、人均GDP、人均工资变化
  制造业/年 岐阜与爱知同构系数 人均GDP爱知/岐阜 人均工资爱知/岐阜 岐阜与三重同构系数 人均GDP三重/岐阜 人均工资三重/岐阜 爱知与三重同构系数 人均GDP爱知/三重 人均工资爱知/三重
  1988 0.687 1.192 1.317 0.795 1.034 1.117 0.880 1.153 1.179
  1998 0.648 1.229 1.253 0.852 1.023 1.141 0.883 1.201 1.099
  2008 0.739 1.318 1.294 0.750 1.129 1.214 0.777 1.167 1.066
  表6 静冈与东海地区同构系数、人均GDP、人均工资变化
  制造业/年 静冈与岐阜同构系数 人均GDP静冈/岐阜 人均工资静冈/岐阜 静冈与爱知同构系数 人均GDP爱知/静冈 人均工资爱知/静冈 静冈与三重同构系数 人均GDP静冈/三重 人均工资三重/静冈
  1988 0.799 1.081 1.188 0.847 1.102 1.109 0.948 1.046 0.940
  1998 0.840 1.115 1.158 0.864 1.102 1.082 0.969 1.09 0.985
  2008 0.832 1.252 1.145 0.904 1.053 1.130 0.794 1.108 1.060
  五、结 论
  从上述对两国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产业同构现象普遍存在,且为动态变化,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暂时难以给出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产业同构系数与人均GDP差距变化之间的关系不确定,可能与GDP统计有关,也可能与产业同构系数计算范围有关。
  从GDP统计看,长三角GDP统计包括三次产业的贡献,在第二产业中除工业外还包括建筑业。人均GDP是三次产业总产出的人均值,受三次产业产出比重的影响。上海的工业在GDP中所占比重1988年为61.6%,1999年为42.7%,2007年为41.3%;江苏的工业在GDP中所占比重1988年为43.6%,1999年为44%,2007年为50.4%;浙江的工业在GDP中所占比重1988年为40.9%,1999年为49.2%,2007年为48.5%①。因此,工业对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变化的影响约占40~50%。   从制造业同构系数计算看,文章仅根据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出计算制造业同构系数,因此,制造业同构系数与人均GDP差距变化之间的关系可能不显著、不确定。
  制造业同构系数与制造业人均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影响工资水平的直接因素并非产业内部的结构(即产业趋同或趋异)问题,而是劳动的需求和劳动的供给。对劳动要素的需求取决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与投入劳动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的比较,也取决于其他要素对劳动要素的替代性。劳动要素的供给则取决于许多经济和非经济因素,重要的因素有工资率、人口特征、工作时间、劳动参与程度等。造成工资差异的原因较为复杂:工种间的差别、劳工间的差别、人的差别、市场的分割、工会的力量、歧视等等。同时,工资变化缺乏弹性。因此,同构系数与人均工资差距之间难以看出明显的关系。
  解决产业同构现象的直接目的在于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要素。日本东海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产业同构系数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长期推行区域均衡发展政策。如50年代制定的《北海道开发法》,60年代制定的地方促进法,60年代编制并进行过3次更新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等,政府通过立法、劝导、经济刺激等办法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为了避免市场失灵导致的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长三角应该借鉴日本政府的上述手段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解决收入差距应主要运用收入分配政策。既不能依赖市场自发调节,因为市场经济中并不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来保证公平的收入分配;也不能指望产业内的结构调整,因为调节产业同构现象的措施对于缩小收入差距未必有确定的、显著的作用。日本东海地区制造业人均工资差距较小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长期采取措施,保证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这是保证收入分配较为公平的重要基础,值得长三角借鉴与效仿。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都会对区域的产业内分工和区域协调发展产生影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原因与产业集聚到一定时期后产生的拥挤成本、要素成本上升,从而迫使产业扩散、区域协调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关。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另外,日本东海地区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人均收入近乎停滞倾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力求避免。
  [参考文献]
  [1] 洪世健.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实证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1):57-65.
  [2] 李荣国,陈君.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及发展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00( 8):44-47.
  [3] Nicole Palan,Claudia Schmiedeberg. 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European Countries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10. 21( 2):85-100.
  [4] 蒋清海.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与调整[J].中州学刊,1995(1):26-35.
  [5] Alwyn Young.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J] QJE Nov , 2000 , 115(4):1091-1135.
  [6] 陈建军.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 中国工业经济,2004(2):19-26.
  [7] 范剑勇. 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J]. 中国社会科学,2004(6):39-51.
  [8] 梁琦. 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J]. 世界经济,2004(12):32-40.
  [9] 韩佳.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0] 张仁开. 江浙沪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对策研究[J]. 江南论坛,2009(8):13-15.
  [11] 刘富朝,袁锋,武友德. 区域分工与合作视角下区域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1):28.
  [12] 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J]. 中国工业经济,1998(4) : 37 -43.
  [13] 靖学青.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分析[J]. 改革,2004(2):25-36.
  [14] 蒋金荷. 我国高技术产业同构性与集聚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2):91-97.
  [15] Krugman, P. 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3): 484-499.
  [16] 王珺,谢小平,郭惠武.地区收入差异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广东实践的分析[J].学术研究,2012(4): 68-74.
  [17] 朱晓明,许山白.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综述[J]. 人文地理,2007(2):20-22.
  [19] 徐永利. 递梯度理论下京津冀产业协作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73-78.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n Similarities of Manufacturing and Changes in Income
  ——Comparison based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and the East Sea region of Japan
  WU Ying-xin
  (Lingnan(University)Colleg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 By using industry similar coefficient, per capita GDP and per capita wage index,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income gap between Shanghai, Jiangsu, Zhejiang and East Sea region of Japan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in the industry similar coefficient and the income gap is uncertain. The measures of adjusting the similar industrial structure may not play a determined and significant role in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policy should be the principal means of solving the income gap.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similar coefficient; income changes; Yangtze River Delta; East Sea region of Japan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拟通过对日本家庭育儿费用的支出进行数量分析,阐明育儿成本过高给日本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进而导致日本女性少育或者不育是日本少子化趋势加剧的首要原因,日本政府及企业只有对这一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和切实把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才能解决少子化问题。  关键词:日本;少子化;育儿费用    一、日本少子化的现状    (一)少子化的概念界定  维持人口长期稳定的合计特殊出生率(1位女性一生所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在描绘日本艺妓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和畅销书《一个艺妓的回忆》,全面地揭示了文人笔下形形色色的艺妓形象,以及艺妓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当代日本社会的泛艺妓化现象。  关键词:艺妓文化;《雪国》;《一个艺妓的回忆》;泛艺妓化    一、艺妓以及艺妓文化概述    抱三弦上画楼,低声拜手谢缠头。   朝朝歌舞春风里,只说欢娱不说愁。  这是黄遵宪(1848~
期刊
19世纪下半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激烈变化的时期。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扩张开始超越了早期的殖民主义掠夺而进入到直接资本输出和抢占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阶段,争夺更为激烈了。远东是几乎所有西方列强都在虎视眈眈的地区。在远东争夺的舞台上,美国和日本是后来者,而且是两个富有特性、具有很大社会文化差异的国家。因为是后来者,所以就具有更大更强的扩张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急切地闯入
期刊
ODA是官方发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的英文缩写,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为支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成立的开发援助委员会(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简称DAC)提供的一种援助形式。战后日本逐渐成为提供ODA的第一大国。近年来,日本在国际场合多次对一些国家提出“ODA要挟”,宣布削减或停止ODA援助。在国际无政府社
期刊
刘 佳女士  提起画笔的那一刻,她的人生就好像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那些生命中不期而至的痛苦和刁难,她最终选择用这种艺术性的方式去化解,从此,画笔变成了她的眼睛、她的嘴巴、她的心,成为了她与自己、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她说,艺术是生命的表达,她也将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完成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对话。  拿起与放下  刘佳女士大学毕业那一年,刚好赶上工作不包分配,她一头扎进北京的人潮里,想要为自己揪住一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於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博览会设有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企业商业展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共有181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与会,38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邀请了4000多名来自全球政商学研各界嘉宾出席。  开放合作,命运与共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並发表题为《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的主旨演讲,
期刊
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等生争优,也要帮助学困生进步。因此,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  学困生由于在学习和品行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相对落后,他们虽然只是班级中的极小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影响力却是不可小觑的。当他们在班级中的一些行为得不到肯定时,受不到他人的重视时,他们或许会在其他方面以引起别人的重视。他们的一些搞怪行为或多或
期刊
我们都有同样的体会,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当你喜欢哪个老师时,你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必定非常感兴趣,那么这个老师在你的心目中也是最有地位和影响力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学生们打交道,教育他们的过程也是考验我们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智慧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把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课堂变得充满吸引力呢?  【案例1】变惩罚为奖励。上课了,利用五分钟的眼保健操的时间,我翻开学生
期刊
【摘 要】 人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抑制紧张的情绪,消除学习的疲劳,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旺盛的精力,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愉快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教学原则,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普遍的推广。那么“愉快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否适应呢?答案是肯定的,它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也适用于数学教学。诚然,要根
期刊
摘要:东亚出版人会议紧扣着东亚文化与出版两大主题,从人的交流、书的交流到企划出版的交流这3个层面,既务虚也务实。一方面通过相互间的文化与理念的交流,期望了解彼此邻近却隔膜的现代化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则通过共同出版”东亚人文书100”,进行跨越国界的文化事业的交流。不过,中、日、韩3国所推荐的书目依然代表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诉求,因此,如何通过文化的交流来重构东亚的价值和理念,还需要出版人的进一步努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