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让人回味无穷的诗词有许多因素都能给人以美感,如韵律、节奏、词语、文采、风格等,但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依存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至美,对古代绘画影响深远。
关键词:诗词 诗画 意境 交相辉映
以诗词入画,始于唐代,起初只是诗词描绘之境与绘画之境相结合。元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成熟,诗词表现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逐渐与绘画追求的社会意识、审美情感有机结合,从形式到内容和谐统一为一体,形成了中国文人意境表现的独特方式。可以说,古代诗词意境对文人画意境的表现有补充、升华的作用,绘画之意境对古诗词意境具有阐释和再现意义。
一、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概述
首先是重在传神,但求神似。诗人在创造意境时要以传神为高,以写意为妙,但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真如杜牧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蹲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描写别情,重在传神,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自己的感觉,只是说自己面对美酒怎么也笑不起来,转而去描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写蜡烛怎么流泪,只是传神地写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那是在替人垂泪而且到天明啊,这是在为主人公离别而伤心,至于蜡烛有多高多长,是红是白是什么颜色一概不去管它,人有情物亦有情,况且流泪“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坦率真挚、留恋缠绵。
其次是重在自然,但求本真。意境的创造重在自然真实,不能有人工矫揉造作之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文学作品要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如唐诗人高适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睡,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离别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创造诗歌意境要表现大自然生气勃勃的生命活力,表现人本真的生命力量,体现天地万物自然运行的真实规律,这样的诗读起来才有韵味。如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如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最后是源于生活,提炼升华。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概括,几经洗炼去粗取精,方能得到光华四溢的真金真银。好的诗歌作品要归纳选择“万境”才能得到精彩的“一境”,也就是要在千锤百炼、反复捉摸之后才能达到凝炼精致、真实自然的诗歌意境,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眺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惊叹仰慕,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齐鲁青未了”。这就是诗人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经过一番细心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
二、诗词意境的对创作的启示
(一)景中藏情
在这类意境的创造中,作者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亮雏傍母眠。”这首诗,全是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水鸭傍母而眠。景物中融融春意尽显,诗人那种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亦自画里涌出。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处处都在抒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境的这种创造方式,历来最受人们推崇,因为它在风格上极为含蓄,达到了如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而这正是中国诗学追求的最高、最难的境界。
诗词着重描摹景物,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悄悄地渗透在这种艺术描写中。比如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情中见景
情中见景是意境创造的又一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比如,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龙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颐之福,可得永年。”作者在这首诗里,用艺术的方法,表明自己不因寿命有限而沮丧,也不以年事已高而消沉。相反,精神乐观,性格开朗,具有“志在千里”的雄心和“盈缩之期,不但在天”这种奋发进取、事在人为的信念。全诗被豪迈的气概所笼罩,呈现明朗、昂扬的格调诗的意境阔大,形象丰富,感情真切,表现了十足的壮美之景。
(三)情景并茂
即情景交融,将描绘客观景物与抒发内心感情交织起来、融为一体。《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就是一例在那奈何天、寂寥时,大观园里,“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林黛玉满含哀愁哭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触景生情,以情发辞,写气图貌,寓情于境。整篇《葬花词》的意境感人至深。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想到可以掣眷还乡,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古人评价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全诗毫无半点矫饰,情真意切。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三、诗词意境对李可染绘画创作启发
“把‘新诗’画在纸上”,是老舍对李可染作品的评价,这构成20世纪50至70年代,李可染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必须具备深切的感情、明晰的景物、晓畅的笔画和丰富的意蕴,这和诗词的艺术美和感染力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取决于意境的有无。李可染一直在思考山水画的创新问题,受古典诗词意境的启发,在1954年第一次外出时所镌之印文——“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而所谓“魂”者,便是1959年他在《漫谈山水画》一文中所言之“意境”。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李可染在画面的空白地方,会由画者题上一首诗词,诗词的内容多是咏叹画的意境,诗所占的位置也即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与有画的一部分形成形式上的统一,这即是画与诗的融合。
可见,意境不以大小论优劣,而以情境论高低。是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境界都很美,只不过一是优美,一是壮美而已,风格不同,没有意境高低之分。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潘公凯.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关键词:诗词 诗画 意境 交相辉映
以诗词入画,始于唐代,起初只是诗词描绘之境与绘画之境相结合。元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成熟,诗词表现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逐渐与绘画追求的社会意识、审美情感有机结合,从形式到内容和谐统一为一体,形成了中国文人意境表现的独特方式。可以说,古代诗词意境对文人画意境的表现有补充、升华的作用,绘画之意境对古诗词意境具有阐释和再现意义。
一、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概述
首先是重在传神,但求神似。诗人在创造意境时要以传神为高,以写意为妙,但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真如杜牧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蹲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描写别情,重在传神,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自己的感觉,只是说自己面对美酒怎么也笑不起来,转而去描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写蜡烛怎么流泪,只是传神地写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那是在替人垂泪而且到天明啊,这是在为主人公离别而伤心,至于蜡烛有多高多长,是红是白是什么颜色一概不去管它,人有情物亦有情,况且流泪“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坦率真挚、留恋缠绵。
其次是重在自然,但求本真。意境的创造重在自然真实,不能有人工矫揉造作之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文学作品要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如唐诗人高适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睡,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离别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创造诗歌意境要表现大自然生气勃勃的生命活力,表现人本真的生命力量,体现天地万物自然运行的真实规律,这样的诗读起来才有韵味。如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如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最后是源于生活,提炼升华。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概括,几经洗炼去粗取精,方能得到光华四溢的真金真银。好的诗歌作品要归纳选择“万境”才能得到精彩的“一境”,也就是要在千锤百炼、反复捉摸之后才能达到凝炼精致、真实自然的诗歌意境,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眺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惊叹仰慕,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齐鲁青未了”。这就是诗人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经过一番细心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
二、诗词意境的对创作的启示
(一)景中藏情
在这类意境的创造中,作者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亮雏傍母眠。”这首诗,全是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水鸭傍母而眠。景物中融融春意尽显,诗人那种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亦自画里涌出。景色和画面中虽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处处都在抒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境的这种创造方式,历来最受人们推崇,因为它在风格上极为含蓄,达到了如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而这正是中国诗学追求的最高、最难的境界。
诗词着重描摹景物,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悄悄地渗透在这种艺术描写中。比如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情中见景
情中见景是意境创造的又一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比如,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龙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颐之福,可得永年。”作者在这首诗里,用艺术的方法,表明自己不因寿命有限而沮丧,也不以年事已高而消沉。相反,精神乐观,性格开朗,具有“志在千里”的雄心和“盈缩之期,不但在天”这种奋发进取、事在人为的信念。全诗被豪迈的气概所笼罩,呈现明朗、昂扬的格调诗的意境阔大,形象丰富,感情真切,表现了十足的壮美之景。
(三)情景并茂
即情景交融,将描绘客观景物与抒发内心感情交织起来、融为一体。《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就是一例在那奈何天、寂寥时,大观园里,“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林黛玉满含哀愁哭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触景生情,以情发辞,写气图貌,寓情于境。整篇《葬花词》的意境感人至深。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想到可以掣眷还乡,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古人评价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全诗毫无半点矫饰,情真意切。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三、诗词意境对李可染绘画创作启发
“把‘新诗’画在纸上”,是老舍对李可染作品的评价,这构成20世纪50至70年代,李可染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必须具备深切的感情、明晰的景物、晓畅的笔画和丰富的意蕴,这和诗词的艺术美和感染力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取决于意境的有无。李可染一直在思考山水画的创新问题,受古典诗词意境的启发,在1954年第一次外出时所镌之印文——“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而所谓“魂”者,便是1959年他在《漫谈山水画》一文中所言之“意境”。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李可染在画面的空白地方,会由画者题上一首诗词,诗词的内容多是咏叹画的意境,诗所占的位置也即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与有画的一部分形成形式上的统一,这即是画与诗的融合。
可见,意境不以大小论优劣,而以情境论高低。是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境界都很美,只不过一是优美,一是壮美而已,风格不同,没有意境高低之分。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潘公凯.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