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本评价机制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高中课程改革,需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而在现代学校制度中,校本评价是重要内容,它是与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研究等相配套的制度和组织建设,是体现学校主动发展、整体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保障。
  在我国学校制度中,建立校本评价机制,具有相当的难度和很强的挑战性。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集中而统一,学校向上负责、向领导负责的意识很强,自主发展的意识较弱,为师生发展服务的意识淡薄。尤其是在普通高中,由于高考巨大压力的影响,学校几乎很少有校本评价。
  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核心,以构建“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校本评价机制为抓手,不断提升师生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逐步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有效促进了学校规范、自主、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以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为校本评价的
  指导思想
  
  校本评价是一种自主性的评价,是以促进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评价,是基于学校理念和学校特色的评价。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所建构的校本评价机制,以促进学校“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为目的,明确提出了以“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较好地体现了校本评价的内涵和要求。学校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稳妥地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评价;坚持以创新校本评价机制为抓手,更好地实现学校提出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施展才华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校本评价中确立了以下主要原则。
  1.人本化原则
  新课程评价要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校本评价中要充分尊重本校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尊重教师、尊重学生、民主开放、鼓励创新的管理氛围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进步与成长,鼓励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
  2.校本化原则
  课程评价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不断实践和反思,才能突破原有课程体系中评价机制的羁绊,创出符合本校实际的评价新机制。在实施校本评价机制的改革过程中,学校坚持将新课程的新理念与课程实施的实际紧密结合,将评价观念转变和评价行为转变有机结合,确保校本评价机制的顺利实施。
  3.协同化原则
  实施课程评价新机制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在校本评价中,学校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交流与对话、理解与支持,通过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拓宽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途径,实现资源与信息的互补共享,为实施新课程评价机制拓展新的空间。
  4.多元化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学校十分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的联动;实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关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尤其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以制度保障为先导构建完备的
  校本评价体系
  
  1.以完备的制度为校本评价提供保障
  为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2005年9月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协调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并先后出台了一些保障制度,其中与校本评价关系密切的主要有:《关于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标准的实施意见》、《关于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细则》、《关于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细则》、《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试行意见》、《关于学生学分认定和管理的暂行规定》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为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以学分认定促进教学过程评价的校本化
  学分认定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具有创造性的重要工作。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坚持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学分认定作为教学过程评价校本化的抓手,通过学分认定促进教学过程的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不断创生,使学分认定成为校本化、常态化、具体化的评价过程。为此,学校制定了《学生发展性评价与学分认定表》,内容主要包括:各学段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与过程学习评价,学生学段平时成绩和学段综合成绩记载,学生自我评分、小组评分、教师评分和学分委员会认定结果等。通过学分认定,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其更具有人文性、开放性、选择性、规范性。
  3.以综合素质评定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全面地发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力求评价内容正确全面,评价程序科学规范,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要求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的发展,使综合素质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根据这一实施意见,学校研究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试行)》,将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确定为A级指标,并将其分解成若干B级指标,B级指标下再设定若干C级指标,重点对C级指标作质性评价或量化评定。进行综合素质评定时,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养成教育与评定过程、学业进步与评定方法等相融共生,以优化学生的成长历程,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以多种途径促进校本评价机制的落实
  
  1.加强新课程培训,打造主动发展的校园文化
  理念先行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尤其是本次课程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十分艰巨,对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是不可或缺的。校本培训除了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基本内容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不可忽视,这就是通过校本培训形成积极响应和主动接受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能动的校园文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扬大附中已经构建了培训主体的参与评价机制,形成了主动发展的校园文化。
  2.搭建校本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改实践经验和信息是学校最可贵的资源,需要及时交流、不断总结、积极推广。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教改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如:“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思考”,“应对学业学习水平测试的策略与考量”,“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等。培训的方法主要是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借鉴。这样的校本研讨既是一种交流平台,又是一种评价机制,有效整合和运用了学校现有的资源,促进了教师的主动发展。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的成长历程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十分珍贵的。学校自2005级高一年级开始,运用成长记录袋大力推行发展性评价,力求实现从单一测试评价向多元综合评价、从重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转化。
  学校学生成长档案袋内的内容主要是收集反映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情况形成的过程性评价资料,分别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情感等方面构建主要模块,鼓励学生充分彰显个人兴趣与特长,创设个性化的个人成长夹,充分发挥成长档案袋对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作者单位分别是江苏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 田欣欣)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孕期妇女心理症状的影响。方法对286例怀孕8—32周的孕期妇女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并且在于预前后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定。结果对照组孕妇干预
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是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课程设计环节,也是除毕业设计外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的基
从感染病毒的Vero-E6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和分子克隆技术将扩增到的G2糖蛋白基因插入含有CMV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质粒pVAX1。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cos-7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
岳阳县位于东洞庭湖畔,是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1990年垸内有钉螺面积318万m~2,垸外钉螺面积2.6亿m~2,其中易感地带面积4 602.3万m~2.由于血防资金短缺,灭螺工作难以开展.90
目的探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形成管状胃在胸段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85例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应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沿胃大弯平行线连续切割、缝闭小弯侧胃体,切除贲门
患者男,55岁。因剧烈头痛伴呕吐9h于2006年11月12日入院。患者于9h前咳嗽后突感剧烈头痛,继而意识模糊,喷射样呕吐5次,为胃内容物;并有畏寒、言语不利。约1h后,神志逐渐清晰,言语正
门脉高压导致胃粘膜病变(GML).其内镜下特点有不尽相同的报道.但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所致门脉高压,其GML内镜观察报道尚少,为此,将我院1990—1995年住院的85例晚血门脉高
结核性挛缩膀胱是肾结核的晚期严重并发症,其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疾病的进展表现为膀胱逼尿肌病变、储尿功能障碍和肾功能受损等。患者病史久远、症状较重严重影响生命健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