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用.小技.大道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晓庄,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书法院副院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参加全国第三、五、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获第二、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论文发表于《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孤山印证”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第二、三届)等。出版《梁晓庄书法篆刻集》。
  
  
  治印虽雕虫小技,然方寸之间,大道存焉。
  对于这“大道”,不佞一直固执地认为可味而不可说—说得虚了,容易被指斥为“是何等语”;若往实处说,“大道”又很容易被说成为“法”、为“艺”,为“小技”了。篆刻这种中国特有的“造型”艺术,与玄妙的中国传统哲学本来就有很多共通之处,其中也包括这样的共同之点—你越想要将它解释清楚,离真正的“道”也就越远。因此,当我素所敬服的名印家梁晓庄君令为其篆刻创作写点批评文字的时候,我搁在键盘上的双手迟迟未能敲下,也正缘于此。
  梁晓庄在篆刻艺术领域成名极早,到目前为止针对其印艺的研究文章也甚多,且立论者多为书法篆刻界的行家里手,他们对梁氏篆刻的字法、篆法、刀法以至取法师承等等,可谓条分缕析,精辟之至,这些,都无需在此复述。不佞在这里能够谈的,也许就是拉拉杂杂唠叨一些不着边际的个人看法而已。
  据我所知,岭南的印家享有大名者莫如清末至民国时期的黄穆甫、易大厂、邓尔雅、李尹桑、简经纶等,他们均能够在印学上独树一帜,成为全国范围内颇有影响的人物,此外,诸如黄文宽、张大经、容庚、商承祚等现代印人,在民国时期也均已声名远播。根据梁晓庄君《广东印学年表》中的粗略统计,民国时期岭南地区在篆刻上卓然成名家者,便有一百又数十人之多!可以这么认为,从纵向的历史上来看,民国时期是岭南篆刻艺术创作空前的高峰,而早慧的梁晓庄便是前述黄文宽、张大经等名印家的学生。笔者之所以不避落窠臼的在这里表出梁氏的这种师承渊源,缘于对以汉字为表现媒介的传统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独特禀性的个人理解。
  笔者不止一次强调,“中国书法不仅极具中国性格,同时也饱含着中华文明信息”(见拙文《墙里墙外:一个关注书法文化性和“馀事”性的展览》,《墙里墙外·当代中国书法邀请展作品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这“中国性格”和“中华文明信息”之所指,实际上包涵着书法篆刻艺术与中国传统社会相近似的宗法制度,也即是它们渊源有自的传承性和正统性。而当我们留意岭南印坛现状时可以发现,当下最活跃最富于创作激情的,其实正是出生于“文革”及之后的青年一代,并已经逐渐成为广东篆刻创作的主力军。这些出类拔萃的青年作者中有好些便是梁晓庄的学生,或者是曾经受过梁氏的影响。从这种上承下传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梁氏在这里兼有“传帮带”的角色,通过梁氏这一“纽带”,年青一代与前辈们维持着某种“宗法”意义上的关系。当然,在具体的取法上,青年们更愿意直承古人,以古为师。当然,岭南印坛的青俊一辈中,还有不少是无缘进入这一“宗法”系统的,这些人的艺术资源显得更为复杂,有的甚至直接引入西方的现代构成因素,旧瓶装上新酒,将篆刻作为个人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没错,按照辞典上的解释,“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也许,这样的解释就来自西方,因为,所谓的“艺术”、“美术”等等词语,也正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然而,有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但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即在此之前的很多古代美术杰作,包括中国篆刻史上最为鼎盛时期的秦汉印章,在当时却大多是为着实用之需要而制作的。
  对于当代的篆刻艺术来说,有一个明显有别于其他现代艺术形式的现象颇为值得注意,也即是建立于实用之上的“美用合一”的创作方式,直到目前为止,始终是篆刻创作的最常态,篆刻家们日常所刻的大量的姓名章和闲章,便是这种创作方式的明证,梁晓庄在篆刻上的成就和享大名,也有赖于此。显然,如果从现代的“艺术创作”概念来考察,这种美用合一的“创作”似乎并不纯粹,但有些时候,艺术的深厚和辉煌,正是在这种并不“纯粹”的延续性和“保守性”之中得到尤其充分体现!当然,作为存在于现代社会的篆刻艺术该何去何从这样关涉到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考,梁氏从来就未有停止过,然而,也许是由于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相对于“旧瓶装新酒”者,梁氏更愿意保持“酒品”的醇正,从他最近以司空图《诗品》为素材的系列创作,我们可以窥见其文化立场和审美倾向。《诗品》系列作品摆脱了通常的姓名章和闲章受制于“用”的创作模式,纯任己意之所之,在具体取法上,则大量以汉金古玺等为其艺术创作的借鉴资源,以古为新,不断走向历史的纵深,形成了雅洁括挺而又浑穆简静的颇为强烈的个人风格。所有这些,不仅体现了梁氏在中华大地一片美雨欧风中,在自身的文化身份如何体认这一问题上冷静而深刻的思考,也昭示着作为印家的梁氏在本专业上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反思意识。
  在声名卓著的老一辈印家尚且健在的时候,梁氏以年少英才而跻身其间;而当他的学生一辈逐渐成为岭南印坛生力军的时候,实际年龄并没有大多少的梁氏,则又起着“纽带”的作用。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上,梁氏不守成的探索态度,也使其成为年青一代的表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梁氏是岭南当代印坛上承下传的关捩性人物。
  年少成名时,梁晓庄未有因此而轻狂;中年得大名,同样未有使梁晓庄轻狂。他始终谦逊地刻印,谦虚地做人。他在篆刻创作方面的成就,令人敬服;他近年潜心于广东篆刻史的研究和撰写,以文、以学滋养其“雕虫小技”,同样令人敬服;而他自始至终的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风度,尤其令人敬服!
  拉杂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名印家梁晓庄这种谦谦君子之风,是否又一从“小技”进入中国传统艺术“大道”的门径?
其他文献
关于“中国画”这个名称,学界多有讨论,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暂不涉及。本文只想说一个意思,那就是应该从宽泛的角度界定和解释“中国画”这一概念,而不要把它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实际上,“中国画”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和广泛的。通常被我们称为“中国画”和“国画”的,从体貌上讲,一个来自“文人画”传统,就是文人画格调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画;另一个是清末民初以来流行的中西融合体的形式,就是兼有民族艺术传统和
期刊
有印友质我,要刻好印,哪一条最为重要?答曰:把握辩证法最关重要。或谓我是答非所问,或谓我虚语诳人。非也。  笔者在数十年的刻印实践中,才渐渐地悟得了这个切切实实、屡试不爽的心得。  试以篆法和配篆论。以一字之篆法论,方与圆、左与右、上与下、收与放、粗与细、正和欹、急与缓,乃至笔道间的疏与密、隔与畅,都需作恰到好处的处置,这尺度的把握,不到位是失,过了头也是失,要达到一字中篆法的“善处”,正赖于辩证
期刊
张德林,1963年生于安徽省来安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尚》执行主编。出版有《张德林书法集》、《张德林抄经书法集》、《张德林书法对联集》、《张德林楷书金刚经》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张德林便酷爱上了书法。经过近二十年的操练,90年代初,他的努力换得了中国书协的一纸会员证书。尽管,这样的成效,在如今许多靠“速成”起家的同道那里算不得什么,但张德林正是凭着这样的“慢功”,为自己日后的创作
期刊
刘瑩,1956年生于北京,祖籍辽宁。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展览。  点评:  刘瑩是一位优秀的女书法家。她的字取法高古,从汉魏碑刻上溯秦汉简牍,直至镜鼎铭文。她以敏锐的感觉、透彻的悟性把握住这些字体的内在之美。多年来,她执著地追求以温厚纯朴的笔墨表现这些古代文字的苍莽、古奥。她的作品没有纤弱,没有
期刊
卫俊秀(1909~2002年),字子英,号若鲁、景迅,山西襄汾人。193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中文系。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山西教育学院名誉教授,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傅山论书法》、《鲁迅〈野草〉探索》、《卫俊秀书法》、《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古诗十九首》、《卫俊秀草书古诗》、《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卫俊秀卷》、《卫俊秀碑帖札记》、《居约心语》、《卫俊秀学术论集》
期刊
张筱膺,1976年生,辽宁鞍山人。199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师从王孟奇。  点评:  张筱膺从传统山水画中研习前人的笔墨技法,从感受南方山水中领会传统中国画的精神,从对景写生中提炼出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她笔下的皖南山村、浙东田园、武夷景色等,都以枯笔焦墨勾皴,用淡墨浅绛渲染,枯笔与淡墨,浓淡相宜
期刊
一、祝允明草书狂放的来源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中期吴门的一位重要书家,楷书、行书、大草都有相当的成就。要理解其草书的成就,不能忽视其学书的经历。  祝允明的祖父是进士,其父虽仕途不显,但因娶明代大学士徐有贞的女儿为妻,无疑给祝允明找到了最好的老师。徐有贞因“夺门之变”而显赫一时,又因之远贬云南金齿。约1460年释归吴门养老,此时正是祝允明出生之时。徐有贞卒于1472年,故祝允明约
期刊
也许还有点家学渊源吧,我从小喜欢写写画画,但考大学之前苦于学业之累,总没有时间用力于斯。在我家的书房,堆满了各种书法字帖,闲暇时我总喜欢翻一翻。大学学的专业是动画,都说艺术相通,那么我现在也可以理直气壮多花些时间去学习中国书法、绘画了。确实,近年来,我似乎从那一本本字帖中能读出点味来了,“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如此美妙,真是赏字如赏
期刊
我一直在关注杨涛。他作为一名有思想的书法家,具备了书法文化、技法、悟性、想象力及思变求新考量的全面性。杨涛的篆刻不安于现状,有探索气象;篆书取势于史前,隶书取法于两汉,均古朴率真,自然天趣。我不知道他学习书法是否从篆隶入手,但知道他的书法篆刻尤其是草书,个性之所以如此鲜明,皆得益于篆隶。  我最关注的是杨涛的草书。  细观杨涛的草书作品,中锋用得多,侧锋用得巧,就是在同一线条中,有时既有中锋表现,
期刊
主讲人:沈鹏(书法家、诗人、艺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  时 间:2012年3月  地 点:中国国家画院  任何一门学科,它的“内”比“外”都要小得多,它自身之外的内容都大大多于它自身的内容,无论研究什么概莫能外。哲学也是如此,哲学是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内的更高层次的一种学问。专门研究哲学的人,用于哲学以外的功夫要远远多于哲学本身。当然研究书法也是这样,为了学好书法,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法本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