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似高岳固自尊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h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俊秀(1909~2002年),字子英,号若鲁、景迅,山西襄汾人。193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中文系。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山西教育学院名誉教授,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傅山论书法》、《鲁迅〈野草〉探索》、《卫俊秀书法》、《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古诗十九首》、《卫俊秀草书古诗》、《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卫俊秀卷》、《卫俊秀碑帖札记》、《居约心语》、《卫俊秀学术论集》、《卫俊秀日记全编》等。
  “聊将心事寄丛残,每对高怀强自宽。闻道书乡消息好,但随风月到长安。”
  此乃20世纪末陕西《书乡》杂志创刊时,我应邀献丑所作。西安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举世瞩目的书法碑林,有扎根黄土高原、开一方风气的长安画派,还有一位深受秦晋高风熏染,游心翰墨八十秋,默默无闻地秉承中国文化精神,为光大中国书法之文化品格而穷尽心力的布衣书法家、自称教书匠的卫俊秀老人。
  我本孤陋,中国书法热之前,并不知卫先生人品书艺俱有高格,亦无缘赏会其人其书风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步入书坛,于国中名宿及各地方家乃渐有所知。许是人生境遇不顺使然,我特别敬重那些厚道古朴、品高学富而不求闻达的遗贤野老。其中,卫俊秀先生一生历经磨难而安贫乐道,尤为我所敬慕不已。然终因天高地远,人生路不熟,且自惭字丑才拙,无由面对大方,故始终未敢登门请益,只在一些报刊及个别藏家手中,偶尔品读其大作,以饱眼福而已。
  21世纪开岁,卫老学生中有知我敬佩老人德艺者,自燕京寄来老人书法精品集,我展卷捧读,爱不释手,旬月之间凡三过目,一睹而快慰,再读而感慨,三读而惊奇。快慰者,老人书风如云气氤氲而化,如仙音绕梁不绝;慨叹者,老人一生磨难煎熬,而安贫知命,不改其乐;惊呼者,老人承微继绝之志、抱道孤往之心,诚书坛之真隐与真儒也。
  如今老人仙逝多年,然其作人行事、治学为艺的敬谨态度和真醇本色,萦绕我心,不可忘怀。爰撰此稿,寄托追慕之情。
  
  君子正气
  艺术为人生涵养所生发,人品即艺品,中国艺术所真切体现的,实乃人生态度与境界。艺术家若不以敬谨之心为人治艺,由蒙养中真修实证,便难以入其玄奥、会其神妙。中国文化故新相生、思行一体、身心不二之真精神,于书艺中体现最著,古不进去便新不出来,少一分工夫便差一分火候,缺一种素养就低一层境界。史上备受推崇的大方之家,莫不是禀赋才学俱佳之士,有宗尚有阅历,有鉴识有涵养,方能有所彻悟而卓然自立。
  整个20世纪,这样的书法大家屈指可数,卫俊秀先生是其中之一。
  卫俊秀先生,字子英,笔名若鲁、景迅,1909年生于山西襄陵(今襄汾县)景村。据今人张颔先生言“河东卫氏,翰墨渊薮,晋宋称盛,才士辈出,千年后卫俊秀复高出”,知其文脉承传亦源有所自矣。景村北靠姑射山,山上有神仙窟,《庄子·逍遥游》所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盖指此。村南有娥皇泉,传为尧之爱女娥皇汲水处。卫先生有句云:“暂借姑射栖歌凤,聊将娥泉活蛟龙。”山水钟灵,宗门光耀,秦晋文化之高风厚土,俱足以使有志向学、敏悟聪慧的卫俊秀游心其中。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宗门师承,赋予卫先生独特的资质性灵与风骨才情。这种无声无息的熏染涵养,默默伴随着卫先生直至终老。独特的人世际遇与阅历见识,更让这位饱经风霜的有志之士品尝了人生磨难的百般滋味,成就了其人其艺之大愚大智。
  人之在世,凡不以际遇为意、不因得失介怀者,自有宠辱不惊、危难无惧的定力与正见,不随时风冷暖、流俗好恶而见异思迁。卫先生志于道而游于艺,精勤不已,决定不移,其人其字皆深具自家之文化涵养与艺术风气。
  卫老于书,遵从人正字正的道理。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作字无他诀,不管是起笔、落笔,总须敬谨,不疾不徐,乃可。中间走笔也得恭稳,一笔草率便不足观。”“‘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如此,作字如此,作人亦然。”“字如人,必须写得深宏而雄大,给人以‘大’的感觉,提高意志,端正行为,无有不敢担当之魄力。”由是可知,充养正大之气,发之于为人、行事与治艺,乃为正格。当然,正与奇是互为生发的,卫老于此卓然有见:“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作字先作人,人不正哪会有正字,人不奇,字也不会出色的”。
  卫先生古稀之年所作正书大字“西望姑射”,堂然正大,静穆雍容,熔篆意之圆润、隶体之沉浑、魏碑之庄重、颜字之壮伟于一炉,兼具《西峡颂》之宽舒平和及《麻姑仙坛记》之绝尘化气。置诸书史殿堂,其渊源与境界可一目了然。这四个大字所蕴蓄的敦厚品格与浩然气象,充分体现了卫老书法根基之深固与艺术风尚之正派。它如1946年所题“魏大将军元略墓志铭”,1970年所临《刘怀氏墓志》,1980年临《杨公则碑》、《霍阳碑》等,俱为入微入妙、形神兼备之作,与其关于魏墓志“不疾不徐,走笔雍容,心气平和,有谦德”之论,正可相与印证,亦足见此老精研魏碑以固其根基、正其骨体之宗尚。2000年卫老92岁时,所书“弘扬学术”横幅,反虚入浑,敦厚而沉静,温雅而浑成,可谓人书俱老,已至炉火纯青之境。
  这一路书风,时间跨度达数十载,足见此老之持正守常,不因时势而易,不为他好所夺。循之有素,躬行不怠,既是为艺,也是作人,要之皆在一个“正”字。人与艺,必先正而后能奇。
  
  学人才气
  作一个书画家,应该首先是个文化人。艺事乃文化之体现,若胸无所养,则笔墨无依。昔杨守敬先生论书云:“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学书迩言》)诚为的论。才气乃饱学之士流露毫端的书卷气,属于恒常修持中教养而来的斯文气,其中包涵着,作者感悟人生的见识与境界,以及作人与治艺的风气和品格。为艺之人所学所养的智识才情,自然会充溢于翰墨气息之间,览之如见其心。
  卫俊秀先生少小有志于学,年及弱冠便在《国师月刊》第一期发表《屈原的思想及其艺术》、《荀子的教育思想》,吐露文心,阐发识鉴。36岁写成研究专著《庄子与鲁迅》,同时着手《野草》探索。46岁,《鲁迅〈野草〉探索》由上海泥土出版社出版,且因此而以“胡风分子”罪名累及大半生。在其饱经磨难的人生境遇中,卫先生于治学为艺始终坚定不移,未尝稍有懈怠,无论管制、坐牢还是返乡务农,都不曾弃笔废学,而是以坦荡的襟怀面对现实,以达观的心态从容生活,以穷且益坚的精神钻研学术。除饱读诗书及诸子百家外,卫先生尤精于对鲁迅、《庄子》、傅山之研究,其成果至今为学术界所称道。   卫先生读高等小学对写字便有浓厚兴趣,毕业时校长师振堂的一席话—“白话文不可不作,文言文不可不读。不可忘记写字,写字是你的一点长处”,为他指引了一条为文治艺之路。循此而修,他先由何子贞入手,进而习黄山谷、傅青主,年二十五习《张猛龙》、《郑文公》、《爨龙颜》、《爨宝子》及《石门铭》、《石门颂》、《孔庙碑》等,上承篆隶钟王,再追唐宋楷行,历代法书佳构,皆引为典范,悉心追摹,数十年略无间断。对于所临各体各派,卫先生俱能形神毕肖,入微入妙,其才思学力、清识雅尚,亦悉现楮墨之间。
  1982年所临《开通褒斜道》,笔触拙朴生辣,开合中犹带康有为纵横驰突风气,而老气横秋有过于南海。1985年临郑板桥横幅,奇姿逸趣一如郑氏,然板桥灵便有余而失之轻巧,卫先生沉稳运笔,于静中取意,以静制动而得安雅之致,诚为善于取舍者也。1977年与2000年所临《兰亭序》,前者骨健神清,字势章法颇合王书机趣;后者意态雍容,然其气韵神会右军。九二老翁,意气平和,脱略形迹而以神遇,与当年上海川沙百岁老人苏局仙书兰亭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又1975年临《圣教序》诚如所鉴,“刚健秀美,干净麻利”,其骨相风致逼肖王书,信手临来,而起止俯仰、顾盼映带无不中节。当今临王书者众,然罕有可与比肩者,何也?学养、才气及习古功力之深固皆不能及也。无文近俗,过文伤朴,无意为文而文在其中,乃佳;文而化之,近于自然,尤为妙不可言。卫先生养文,操存正固,才华卓尔;治艺,入古深厚,鉴识宏博。先生有志报国而怀才不遇,屡遭劫难,游心于艺特其寄托耳,故其染翰弄墨,以澄心养气为旨要,不雕而文,寓谐于庄,匠心独到,才思别具,真可谓以文而化之之才,作大而化之之字。
  志士侠气
  晋出奇士,风气使然。晋人豪侠仗义、耿直倔犟,为国为民披肝沥胆,风骨凛然,傅青主即为杰出代表。其人其艺,风化一方,三百年后而出卫俊秀。
  卫先生平生所景仰崇敬庄子、汲黯、司马迁、王右军、李白、杜甫、黄山谷、陆放翁、傅青主、康有为、鲁迅。获益尤深者,《庄子》、《史记》及杜甫、傅青主、鲁迅之诗文。毕生思慕宗尚者,傅青主一人耳。不特心气与之相近,身世、经历、性格、气节亦颇有相合处。生逢乱世,国难当头,一合也;历尽坎坷,布衣一身,二合也;豪侠任性,傲然脱俗,三合也;嫉恶如仇,剑胆雄心,四合也;同为晋人,泽及家乡,五合也。有是五合,卫先生对青主之人格艺境,如痴如醉般推崇备至,心摹手追,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在卫先生日记、课徒讲稿、论坛讲座等资料中,不下数十百次道及傅山,对其人其书洞玄探微,阐发旨要,见识卓拔,赏会精当。
  职是之故,卫先生的书风追求,一如其人格宗尚,表现为骨体坚定、神貌奇伟和气象轩昂。就中尤以草书为著,脱胎于傅山,旁参黄山谷、于右任、鲁迅,上溯颜鲁公、王右军,经数十年蒙养含茹,洗尽铅华,而炼就神似傅山风骨、气魄之不凡身手。所不同者,诚如卫先生自家所言:“傅山以鲁公书法为基础作草书,我则拟以魏碑为底子作草书。草以傅山笔致运笔也,当更有一番别致处。”以我浅见,傅书出入于“二王”、鲁公间,笔致圆融灵妙,且精医道、深明脉理,纵使郁勃愤懑、点画狼籍,然其迹画所依托之脉气、脉象犹自绵密有绪,灿然成章;卫书则以魏碑为骨格,笔致劲瘦苍韧,醉心傅山书风数十载,精研其笔势笔意而深得心法,于草书之正奇互生的理与势,自然能随机应变,浑身都是解数,年过古稀更破门而出,一派我行我素的独立风骨。其书论有云:“拗笔、狂笔,奇中有正,正中有奇,恣肆古朴,高漫愤俗,绝世独立,横空出世,气势磅礴,不可一世,笔墨浓重,支离杈枒,如粗枝大叶,左支右撑,横压斜绞,倒折在一堆者。时有藤络缠绕,高挂其间,一片神态,难见其端倪,气力足断王柱,书中之画也。汪洋辟合,仪态万千,如长川绕梁,瀑布飞倒。”功力既臻化境,鉴识亦超形迹,则其笔致之俯仰起倒、纵横开阖,可谓乘兴生发于意外,穷极变化于毫端,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而出之以大泼大写的豪侠之气。先生所言“当更有一番别致处”,盖谓此也。
  先生之人与艺,在正气、才气与侠气之外,还有真隐之士的仙气。观其所作草书对联“怜才有佛眼;儒雅不书生”,以及草书单条“书傅山先生丹枫阁附记”,于苍韧遒劲中饶有几分飘逸仙气,令人从中品味此老之刚健风骨与婀娜气韵的协调统一。线条之净化,喻示着心境之澄定,书艺入得至精至醇、返虚若浑之境,亦有如人之修炼成仙,举止超妙,姿态飘逸,与宇宙大生命精神融为一体,信乎此老已迈入天地自由之境也。
  卫先生有诗云:“奇人绝艺最入神,物理事情古犹今。何得浮薄随流水,应似高岳固自尊。”先生以仁心正气而有高风奇骨,兼君子、学人、志士与隐者于一身,对中国书法审美境界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实为中国书法之文化气脉的忠实承继者和践行者,更是一位以赤子品格、学人修为、哲人思辨、布衣心境和豪侠意气来倡扬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中国文化人风骨的用心体道者和以艺布道者。
  卫翁百年,高山仰止。谨以拙文,恭致敬意与怀思。
  责任编辑:宋建华
其他文献
唐张怀瓘《书议》曰:“昔仲尼修《书》,始自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夫书者,藏万相而恍惚,蕴百艺而窃冥,其道有贵而称圣,其迹有秘而莫传,其通玄达微,何可至于妙境?故学书者,惟聪慧者悟之,功深者得之,所谓一艺功成,良工辛苦。  仇高驰,好学之士也。弱冠时即喜染翰,染翰之余,兼攻篆刻,书、印两途,研习有年矣。岁在壬午,高驰以小篆巨帧一轴参选首届兰亭书法展,锋芒小试,竞一举夺魁,于
期刊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大致上有两类趋向在交错发展。第一是“全景山水”,也就是以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与李唐《万壑松风图》为代表的系列作品。从前者的气势雄壮到后者的闷郁逼仄,表明这一种体制逐渐趋于衰微,北宋之后就很少再出现这类作品了。第二是小景山水,多写湖滩水鸟、寒汀远岫,取景无多,笔墨易尽而意趣溢于纸外,典型之作如赵大年《湖庄清夏图卷》、赵士雷《湘乡小景图卷》、梁师闵《芦汀
期刊
◇ 时间:2012年2月3日  ◇ 地点:北京·中国书画杂志社      张公者: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书法家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书法中的点画经过书家的书写,便有了感情的投入,也具备了生命。这些生命与情感的表述是借助形式。书法的形式美也是书法的特性之一,我们在注意书家的感情与书法内涵时,形式同样重要。最近,您与胡抗美先生在上海举办的书法展览主题就是“情感·形式”。  沃兴
期刊
据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回忆,晚年毛泽东所关怀的视域已然超越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从对“通古今之变”的关怀直入对“究天人之际”的沉思。并且,由此李政道先生还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在更广泛的时空领域内、对更多的人而言,这种转变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转变?  应该说,这种转变或者说超越、升华,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某程度上,也具有着深刻的必然性。我想,这种必然性同样可以
期刊
张友宪,南京人,别署二乾书屋主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吕凤子是对中国民族绘画艺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画家、理论家和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画法研究》是他20世纪50年代关于中国画画理、画法的专门著作。凤先生成书的时期,正历经中国画发展诸问题论争的关键时刻。  1954年,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举办第二届展览会,引发了王逊和邱石冥关于中国画形式
期刊
作为“宋四家”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大师的米芾与湖北襄阳结下了难解的缘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自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而被人习称为“米襄阳”,也还因为他确曾在该地生活过,更重要的是这种深厚的缘分是通过明清以来以襄阳地域米芾重塑而形成的。    一、米芾曾居襄阳之本事与明清米芾重塑  关于米芾早岁是否在湖北襄阳居住过这个问题,虽然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但它和米芾在明清该地书法文化重塑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还
期刊
关于“中国画”这个名称,学界多有讨论,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暂不涉及。本文只想说一个意思,那就是应该从宽泛的角度界定和解释“中国画”这一概念,而不要把它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实际上,“中国画”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和广泛的。通常被我们称为“中国画”和“国画”的,从体貌上讲,一个来自“文人画”传统,就是文人画格调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画;另一个是清末民初以来流行的中西融合体的形式,就是兼有民族艺术传统和
期刊
有印友质我,要刻好印,哪一条最为重要?答曰:把握辩证法最关重要。或谓我是答非所问,或谓我虚语诳人。非也。  笔者在数十年的刻印实践中,才渐渐地悟得了这个切切实实、屡试不爽的心得。  试以篆法和配篆论。以一字之篆法论,方与圆、左与右、上与下、收与放、粗与细、正和欹、急与缓,乃至笔道间的疏与密、隔与畅,都需作恰到好处的处置,这尺度的把握,不到位是失,过了头也是失,要达到一字中篆法的“善处”,正赖于辩证
期刊
张德林,1963年生于安徽省来安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尚》执行主编。出版有《张德林书法集》、《张德林抄经书法集》、《张德林书法对联集》、《张德林楷书金刚经》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张德林便酷爱上了书法。经过近二十年的操练,90年代初,他的努力换得了中国书协的一纸会员证书。尽管,这样的成效,在如今许多靠“速成”起家的同道那里算不得什么,但张德林正是凭着这样的“慢功”,为自己日后的创作
期刊
刘瑩,1956年生于北京,祖籍辽宁。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展览。  点评:  刘瑩是一位优秀的女书法家。她的字取法高古,从汉魏碑刻上溯秦汉简牍,直至镜鼎铭文。她以敏锐的感觉、透彻的悟性把握住这些字体的内在之美。多年来,她执著地追求以温厚纯朴的笔墨表现这些古代文字的苍莽、古奥。她的作品没有纤弱,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