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理质疑变得有“法”可依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rryli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有效课堂“质疑”的基本内涵
  有效质疑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点拨,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质疑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的“质疑”.
  因此,有效的“质疑”,就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有效质疑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数学自主阅读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而有之).著名的教学学家曾经说过:“质疑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质疑的语境.质疑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千个怎样的问题.”所以,“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科学物理知识的能力.以下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几种有效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2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及途径
  2.1 利用“WWW”的方法,将生活现象“问题化”
  问题化的浅层含义就是让现象成为一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在现象的前面加上一个“为什么”.虽然,这种把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化的表达方式显得层次很低,但毕竟这是学生进行思维加工的一个必经之路.
  比如在学习《惯性》时,我们可以先出示几个视屏:踢出去的足球慢慢停下来;发动机关闭后汽车停下来;摆动的秋千最终会停下来;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不踩踏板,自行车仍在前进,但是越来越慢……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由于掌握了方法,学生的问题自然多了,诸如:为什么踢出去的足球慢慢停下来?发动机关闭了汽车为什么还可以继续跑呢?这些物体最终为什么都会停下来?……
  当问题经过第一层次体现以后,还要把发现的现象转化为一个科学问题,以有利于进一步的探究,这就需要对现象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需要提出一系列的猜想与假设以明确探究的方向.这时候明显的特征是带有“是什么”.比如我们可以演示这样的一个实验:将一把直尺放在两本书的上面,做成一架“桥”,然后在这“桥”上依次放物体,会观察到“桥”变弯了,有的同学提出: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桥”受压力的能力?这样就把学生的质疑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地.
  当然,问题的最高境界是关于提出“怎么样”的问题,这时候,问题应该显现出这样的一个特征:“×××与×××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比如在上面的实验中,学生可以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有怎样的关系?这样,就会让问题一路朝着具有探究价值的方向迈进.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用问题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适当的加以引导,进而形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并表达出来.
  2.2 利用类比引发学生思考,提出质疑
  利用类比进行质疑,也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分析现象或数据时,我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比如:“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
  比如在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电流表的使用,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以此让学生提出问题:他们的量程有什么不同?分度值有什么不同?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在自学电压表的使用之后,让学生再提出质疑:他们在使用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电压表要并联?为什么可以直接和电源相连?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一定能提高.
  2.3 从体验出发,大胆质疑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探究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最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在探究实验中,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体验.正是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在获取比较完全的知识的同时,学生自然能够迸发出一些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
  比如在学习《压强》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先模拟气功大师的钉床实验,出示两块木板,一块是密密麻麻的小钉子,另一块是一个钉子,用一个装满水的气球代替气功大师,第一次让其“躺”在满满的钉床,第二次让其“躺”在一个钉子的木板上,结果第二次气球被扎破.学生顿时感到惊讶.这时候,学生心里明显的会想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装满水的气球在钉床上没有事,但放在一个钉子的木板上会被扎破?气球破不破与钉子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3 提高学生质疑能力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当然,要让学生大胆的质疑,会质疑,我们还应该把握好这样的几点:
  (1)《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开阔学生思维空间的金钥匙.但很多教师仍习惯于传统课堂的以讲授为主,由自己提出问题,学生作答,而学生也习惯了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现状.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设置情景,让学生走进物理知识的“花园”中,摘取科学的硕果.
  (2)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敢于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如果因提出一个问题而受到老师的鼓励,那肯定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做为教师,我们应该善待学生的问题,给他们积极的鼓励.
  (3)创设情境,让学生愿意提问,甚至是情不自禁的“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一定的情境,比如图片.故事、演示实验、魔术等等来刺激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问题中.
其他文献
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继续教育或其他形式的进修能够在不同的程度上扩展和更新教师的信念系统,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教学.本文通过个案研究,阐述
高考改革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变革并非全盘否定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操练,而是变唯一向综合、变被动向主动、变接受向探究、变封闭向开放的一场变革.创新素养是
期刊
利用图象解答高中物理习题,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本文不打  算就其一般意义及用法再做赘述,只想将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几个“奇葩”摘取过  来,与大家一起欣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实际生活中,一切的数量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在千变万化的问题中常常隐含着某个“不变量  ”,而这个不变量往往成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于一些数量关系复杂多变的物理习题,里  面往往隐含着这样一个不变量——“投影”,这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个不变量,  也就有了突破口和解题的思路。解力学物理习题,在没有思路的时候,我们可以突破思想的  局限性,仔细看看题中信息是否隐含着确定的或不变的这样一个信息——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础研究方法之一是实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本节课设计理念是让学生边探究边思考边试着应用,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这种科学探究精神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不仅要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技能目标,而
教师除了课前要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外,课后还应认真反思,及时回顾和总结每节课的心得与体会,并写出每节课的教学后记,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这样既有益
一、案例背景rn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制定了一项激励措施:在英语学习方面有进步的学生将获得老师的小星星奖励,一个月内获得小星星最多的学生就能在月末获得一张小
在讲授有关平抛运动实验的习题时,学生提出如下问题:通过必修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研究得v_(t/2)=v~-,即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一段位移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多年以前,有一位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学生曾谈到他的一次观察发现:“平常讲参照物时都说,火车开动时,车站上的树木、房屋向后退.在这次来参加竞赛途中乘火车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