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ZIF-8核壳结构中金纳米粒子分布的调控及其在荧光分子光致发光传感中的应用

来源 :无机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hong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制金属@MOF核壳纳米结构中金属纳米粒子的分布不容易实现.我们应用了合成MOF胶体粒子所用到的配位调制方法来合成Au@ZIF-8核壳纳米结构.通过使用过量的2-甲基咪唑和不同用量的1-甲基咪唑可获得不同的Au@ZIF-8.该合成方法可在ZIF-8纳米晶体中灵活调整Au纳米粒子(Au NPs)的分布.此外,我们分别研究了2种不同尺寸的荧光分子与Au@ZIF-8结合后的光致发光光谱和寿命.ZIF-8的孔径可以决定这2种分子是否可通过多孔壳结构接近Au NPs.分子光学特性对Au NPs近场的发光增强和荧光猝灭的竞争非常敏感.“,”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etal nanoparticles in metal@MOF core-shell structures is not easy to real-ize.We applied the coordination modulation method which has been studied in the synthesis of MOF colloids to syn-thesize Au@ZIF-8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Different Au@ZIF-8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have been achieved by employing an excess amount of 2-methylimidazole and various amount of 1-methylimidazole.With our method,the distribution of Au nanoparticles (Au NPs) could be flexibly tuned in the ZIF-8 nanocrystals.Moreover,we investigat-ed the photoluminescent spectra and lifetime of two fluorescent molecules with different sizes,combined with Au@ZIF-8 separately.The aperture size of ZIF-8 determines whether to let the molecules pass through the porous shell to approach Au NPs,and the mole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are sensitive to the competition of luminescent enhancement and fluorescent quenching of Au NPs.
其他文献
强场亚周期光脉冲的产生是未来激光光源发展所追求的先进内容之一,其不仅标志了超快激光技术的前进方向,并且将开启新型强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大门.作为当前强场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阿秒脉冲技术,强场亚周期光脉冲的出现将带给它新的发展机遇.强场亚周期光脉冲不仅可以直接产生极紫外波段孤立阿秒脉冲,而且其光电场的可裁剪性能够用来优化阿秒脉冲的产生.然而,亚周期光脉冲对应的超宽带光谱,使强场亚周期光脉冲的产生面临很大的挑战性.将多个中心波长不同的少周期超短脉冲进行合并的光场相干合成技术是实现强场亚周期光脉冲的有
基于层层(LBL)自组装技术,在Pt-Cu纳米合金表面依次包覆带正电的聚赖氨酸(PLL)和带负电的透明质酸(HA),成功构筑Pt-Cu@PLL@HA纳米平台.HA不仅延长了纳米平台血液循环时间,还可实现肿瘤主动靶向作用,提升肿瘤部位富集效果.在肿瘤区域透明质酸酶(HAase)作用下HA快速降解,释放Pt-Cu@PLL(+)颗粒,有利于肿瘤细胞特异性摄取.基于Pt-Cu合金良好的近红外二区(NIR-Ⅱ)吸收性能,实现了NIR-Ⅱ光声成像引导的NIR-Ⅱ光热高效抗肿瘤效果.
针对氮化碳可见光利用率低和在光催化过程中光生电子与空穴易于复合的缺点,通过钴、碳共掺杂提升其光催化性能.以尿素为前驱体,维生素B12(VB12)为钴源和碳源,将二者的混合物进行一步煅烧,制备钴、碳共掺杂氮化碳(CNCoC).结果 表明,钴、碳共掺杂对氮化碳的微观形貌、骨架结构和官能团都没有造成明显影响;但是增大了产物的比表面积,调节了产物的能带结构,增加了其对可见光的吸收.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单一元素碳的掺杂,钴、碳共掺杂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和传递效率.因此,加入6 mg VB
采用一种在室温下快速、温和的方法制备Co-MOF-74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结晶度好、形貌均匀,可在碱性介质中实现高效电催化析氧反应(OER).相较于传统的水热合成法,通过引入三乙胺大大降低了合成所需时间,只需室温下搅拌2h即可得到Co-MOF-74纳米颗粒(约20 nm).该纳米催化剂呈现出更高的比表面积(760 m2· g-1)、良好的OER活性和稳定性,在10mA·cm-2的电流密度下过电势仅为275 mV.
室温下以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和钴氰酸为原料、水和甲醇为混合溶剂,以缓慢蒸发的方式获得Dabco-氰基合钴氢键型框架晶体材料(H3O)(H2Dabco)[Co(CN)6]· H2O (1).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变温-变频介电常数测试对其结构、热性能与电性能进行表征.在低温(100 K)与室温(296 K)下,化合物均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单晶结构显示氰基合钴阴离子、水分子与水合质子在晶体内部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形
通过一步水热法在碳纸上原位生长碳酸氢镍纳米颗粒,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发现碳纸上负载纯相Ni(HCO3)2时具有较多的催化活性位点,利于葡萄糖的催化氧化反应进行.循环伏安法和时间-电流响应曲线表明该电极的检测限为0.98 μmol· L-1,线性范围为2.95~1.02 mmol· L-1,灵敏度为935 μA·L·mmol-1· cm-2,同时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及稳定性.此外,该传感器能够实现对乳制品中葡萄糖的快速检测.这些结果表明,过渡金属和导电基底的协同作用会增
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草酰氯为原料,合成得到链上含亚氨基和羰基官能团的硅氧倍半聚合物.以此聚合物为载体,通过配位吸附和还原得到银纳米粒子(平均粒径约为15 nm)高度分散于硅氧烷聚合物表面的复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物中银负载量(质量分数)约为13.66%,在水溶液中25℃、6min内可将对硝基苯酚(4-NP)完全催化还原为对氨基苯酚(4-AP),且7次循环使用后依然保持95%以上的催化活性.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催化剂的最高活性达到33.0g4-AP·gAg-1,表现出优异的催化还原性能.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以—SiMe2—SiMe2—单元或—CH2—SiMe2—单元取代—CH2—CH2—的方式调控15-冠-5配位Li+性能的机理.结果 表明掺杂Si能够增大冠醚的尺寸,并且通过不同的掺杂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减弱冠醚配位Li+的能力.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的电子密度拓扑分析和对称匹配微扰理论(SAPT)能量分解分析表明,冠醚与Li+的相互作用本质为伴随少量轨道极化和电子转移的离子-偶极相互作用.由于Si的电子比C更容易被O和Li+极化,因此Si掺杂能够增强冠醚-Lj+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