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究竟有无条件?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gj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周兴冲冲地扬起试卷,跑到妈妈身边:“这次考试我得了98分!”然而,妈妈皱起眉头:“差两分就满分了,那两分你是怎么丢的?”迎面泼来一盆冷水,周周的笑容当时就凝固了,然后慢慢耷拉下脑袋,老远都能感到他的难过。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最好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即不管外在条件如何,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然而,很多家长像周周妈一样,心中有个“理想的小孩”,这个小孩过目不忘,做事细心,考试双百,从不懒惰……他们打心眼儿里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这个理想的小孩,如果孩子不是,他们就会感到失望,并冷淡地对待孩子。
  那么,问题来了。父母爱孩子,究竟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哪种爱对孩子来说更好呢?
  家长篇:
   孩子,抱歉,妈妈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
   (韩梅丽,5岁孩子的母亲)
  我的性格有点小暴躁,每当儿子淘气时,我总忍不住吼他,急了还会打他。日子久了,我发现他的性格越来越像我,年纪小,脾气大,一遇不顺心的事就大喊大叫。
  我想起我的父母,他们在我小时候就曾粗暴地对待我,如今我又用这种教育方法对待我的儿子。我很羞愧,决心改变,给儿子“无条件的爱”,凡事尊重他的意见。
  一开始效果不错,儿子很愿意亲近我,性格也不那么暴躁了。但是没过俩月,他故态复萌。每次我都强压怒火,尽量跟他讲道理。遗憾的是,儿子并没有因为得到“无条件的爱”而变得懂事听话,反而越来越任性。
  一天晚上都上床了,儿子非要吃零食。我好言相劝,他不仅不听,还哭闹个不停,骂我是骗子。我彻底崩溃了,积压多日的委屈、失望喷涌而出:我努力做到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可他为什么还是老样子?为什么没有改变?为什么?!
  痛定思痛,我的想法改变了。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深入去想就会发现,这对父母太苛刻,太不公平。父母除了是父母,还是人。是人,就有情绪,就有对他人的期待!
  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爱偶像,是因为偶像满足了你心中的理想;你爱朋友,是因为你们志同道合、互帮互助;你爱伴侣,是因为他愿意和你同呼吸共命运。既然这些爱都是有条件的,那么父母爱孩子,为什么就没有条件呢?一味强调父母应该无条件地爱孩子,其实是忽视了父母作为人的需求。
  爱孩子是父母的重要职责。但如何去爱,值得好好思考。别苛求父母,别神化父母,我们也是芸芸众生的一部分。父母对孩子可以有要求有期待,问题是父母要学会用比苛责、打骂更好的方法表达要求和期待。而这,也正是我要学习的。
  孩子篇:
  从此,我不再要求父母无条件地爱我了
   (于恒静,大学二年级学生)
  我爸总是责备我——你这么想不对,怎么能这么想呢?你这么胖还吃?
  我妈总是否定我——在她眼里,我成绩不够好,说话难听,长相难看……
  话说这长相难看,难道不是她和我爸的责任吗?但无处讲理。
  我曾特別希望爸爸妈妈能尊重、认可、支持我,能多给我一些爱。可我用尽手段、各种努力,他们总是不满意,所以对我也不够好,于是我就觉得委屈。
  上大学后,我的一个同学直言不讳地对我说:你爸妈对你不好,是因为他们有期待,而你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他们希望你听话、优秀,而你没有做到,他们不开心,所以就不会给你想要的爱。如果你想得到他们的爱,就去实现他们的期待好了。
  比如他们对你的期待是A。你做到了A,他们就会爱你。你不做到A,他们就会恨你。他们把自己的爱明码标价,只要你付出足够的筹码,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你要搞清楚——到底是他们从来不认可你,还是你从来没有实现他们的期待?
  这番话让我醍醐灌顶。是啊,爱从来都是有条件的,哪怕是父母之爱。
  可能你觉得他们的期待太高,高得不合理,无法实现,但这只是你的看法。事实上,每个人都拥有对爱的标价权,不是吗?就像你在商场看上一件皮衣,标价5万,你觉得华而不实,不买就是。你在沙漠渴得要命,遇到卖矿泉水的,一瓶也5万,你觉得贵得离谱,不喝就是。他有标价的自由,你有买与不买的自由。你渴,需要喝水,这是你的事,不是别人必须给你水的理由。你想喝水,就掏高价。别无选择,这就是现实。
  当然,爸妈可能没意识到他们的爱是有标价的,这都发生在潜意识里。但没意识到,不等于不存在。
  或许我的同学说得对,我过于期待父母的完美。他们生我养我供我读书,已是恩情。他们小时候没有得到过好的父爱母爱,所以有了孩子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做个好父母。当我理解了这一点之后,便常劝自己:别过高地要求父母,就像我希望父母也别过高地要求我一样。
  教师篇:
   无条件地爱孩子,不妨碍父母做真实的自己
   (李桂华,某实验中学老师)
  无条件的爱,是指不管孩子健康还是病弱、漂亮还是丑陋、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父母都爱他。有这样的爱作支撑,孩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无所畏惧。因为“你不爱我,可爸妈爱我”——这种感觉会让孩子特别踏实,并从内心产生足够的力量来面对世界。
  有家长说,我就是这样啊,我对孩子没有要求,只希望他快乐。
  可这是多么高的要求啊!孩子不可能只有快乐,而且不经历痛苦、挫折,他也不知快乐为何物。风雨雷电、晴空万里,都是孩子要经受的,他不需要永远快乐,只需要习得在逆境中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就够了。
  有些父母喜欢将自己未竟的心愿让孩子完成,虽然我不提倡这样,因为孩子有他自己的使命,但这也是促进孩子成长的一种动力,只要父母不将自己未遂心愿的愤怒、委屈等情感一并施加给孩子,不过于执着,不完全淹没孩子的自我需要就行。
  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有缺点、弱点,他们在孩子面前,会特别想甩掉这些缺点、弱点。比如,他讨厌自己拖延,当看到孩子拖延时,就会特别生气。这恰恰与他内心想丢掉的不好感受有关。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做他自己,你就得先成为你自己。只有你内心顺遂,对孩子没有心理投射,才能和孩子不纠缠。
其他文献
我有将近20年教龄。在多年教学生涯中,我发现“逢二必乱”是一个规律。就是说,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前没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出现了,同时学生成绩普遍下降,包括一些比较好的学生到了这个阶段,成绩也像坐上了滑滑梯,“刺溜刺溜”往下掉,让人心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分析了一下,并给出相应的破解方法,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实质是深层次思维的缺陷——课程难度加深,学习方式有了显著变化,由以前的
儿子才上小学三年级,每天都有一大堆作业,生字词、练习册、学习报,还有老师指定购买的各种学习资料。每天放学后,他都要“加班”一两个小时写作业,语文、数学、英语,门门有“加餐”。孩子眼巴巴地想去外面玩,可作业没完成,只得委屈地趴在那儿写。童年的快乐,就这样淹没在了写不完的作业当中。  看着儿子每天愁眉不展、满腹委屈,我很难受。我清楚地知道,孩子天性爱玩、好动,这种被大量作业占据课余时间的学习方式违背孩
【于华章简介】  儿童养成教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全国养成教育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习惯养成教育、教育信息化、家庭教育等。主持或参与了全国妇联、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等多项重点研究课题,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开展了“养成教育教导员”职业培训项目,出版了8本共150余万字的《养成教育丛书》
2019年2月14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下了帷幕,北京大学博士陈更以5∶2的优势战胜了中科院博士孙晓婧,夺得了总冠军。人们都很好奇:一个工科博士怎么成了诗词才女?她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呢?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新年鞭炮的硝烟还未散尽,陕西省咸阳市一户农家的堂屋里,一家人围着火炉兴致勃勃地看电视。随着电视中董卿的声音,几位嘉宾一起上台给冠军颁奖。电视机前,一个女孩站起身,欢快地从
手心手背都是肉  刘志毅(6岁男孩、半岁女孩的妈妈):我认为父母偏心不是一个问题,至少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比如我家吧,女儿只有半岁,离不开我的照顾,自然我会偏心她,儿子虽然也不大,但已经是小学生了,再说有奶奶宠着,我就不能少操些心吗?现在儿子不理解,经常跟我使性子,说他恨妹妹,但我相信他长大了一定可以理解我的偏心,一定会替我照顾好妹妹的。  主持人:哥哥不会凭空恨妹妹,起因多半是父母的偏心。现实生
李 稻葵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在教育上有独到的见解。李稻葵教授说,体育和竞技对训练孩子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将能够更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使他们终身受益。  国外的很多大学很注重培养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因为运动员出身的人往往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什么心理素质?首先,运动员是懂得如何
【古桂雄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苏州大学医学院儿童保健
联词:智慧,脚步,默默,母亲节,憧憬,奉献,视频,如数家珍  母亲节这天,我特地买了一束鲜花,脚步匆匆地回到家,准备献给成年累月默默为全家奉献的妈妈。进得家门,我发现妈妈正独自捧着相册,深情地欣赏着。看到我,妈妈指着相册里的照片说:“这是刚出生的你……这是百天的你……看,你在玩学步车……这是刚入学第一天的你……这一天你加入了少先队……”听着妈妈如数家珍般的话,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是在欣赏一个有趣
她9岁重病缠身,11岁瘫痪在床,13岁开始自学中学课程,22岁通过英语本科17门自学考试,23岁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26岁以专业方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29岁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直至成为教授,连续当选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谁能想到,取得这些成绩的,竟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姑娘!她在逆境中是怎样崛起的呢?  命运发难,父母让我面对现实  
问:我女儿说谎成性,嘴里没有一句实话,让我恨得牙根痒痒。请问,她为什么不能学好?为什么要做骗子?  张淑真  答:在电影《完美陌生人》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17岁的索菲亚赴男友约会,这次约会可能会发生性关系,而她还是处女。当她父亲和朋友正在家庭聚会时,索菲亚打来电话。  父亲:嗨,亲爱的,你还好吗?  索菲娅:嗨,爸爸,我挺好的。现在方便说话吗?  父亲:当然,你说吧。  索菲娅:我不知道怎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