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基金的水稻方法论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ep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这套方案被证明有效,很可能被世界银行采纳,以此指导具体贷款项目的操作。而水基金也将在走通中型流域之后,最终应用在中国的大河流域
  10月,浙江省淳安县安阳乡柏园村,一块特殊的稻田迎来了丰收。
  这块稻田约30亩,与周围几百亩稻田看起来别无二致,但其生长过程却大相径庭。从今年4月开始,这块稻田被赋予“环保科技+人工智能”的生长路径,承担起治理千岛湖流域面源污染的实验任务。它的丰收,意味着今年2月启动的千岛湖水基金终于有了一个阶段性成果。
  水源保护从源头做起
  千岛湖水基金采用慈善信托的形式,由万向信托负责运营,首期1000万元资金来自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民生人寿保险公益基金会,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大自然保护协会)作为科学顾问,负责保护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此前,浙江和安徽两省曾就千岛湖流域和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保护项目做了相关规划,浙江省以此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但对于治理面源污染,即农业种植业造成的污染,世界银行方面并无经验,于是找到TNC,希望这个在国际上具有丰富水资源保护经验的公益组织能找到治理面源污染的办法。
  TNC对于水源保护的思路是,在上游水源地进行土地保护和改进土地使用模式,比如保护森林、恢复森林、改善农业管理实践和实施河岸带修复等生态治水措施,这样能有效减少下游营养物质和沉积物等非点源污染。
  以此思路成立的“水基金”在国外已有过成功实践,比如在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TNC于2000年启动基多水基金项目,将下游城市居民、自来水公司、政府等利益相关群体整合起来,对上游水源地进行投资保护,确保基多获得干净的饮用水。
  所以,水基金的运作模式可以总结为“受益者付费”—下游受益者环节通过捐赠和投资的形式参与上游水源地保护,为其提供可持续的资金和资源。
  另外,从今年开始,千岛湖成为杭州及周边城市1000万人的饮用水水源地,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TNC的探索更具标本意义—这一模式成功之后可为其他城市提供水源保护思路。
  根据2016年TNC发布的《中国城市水蓝图》报告,11个大中型城市如果在水源集水区实施生态治水,相比单纯的下游处理,成本上明显降低。
  在千岛湖水基金启动之前,水基金模式在中国已有先例。TNC在杭州余杭区的青山村成功实施了水源地保护项目,秉承水资源保护从源头做起的思路,将当地林地流转到“善水基金信托”之下,从而彻底消除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当地的龙坞水库水质从四类水提升到一类水标准。
  “对于传统种植业,当地农民的传统是喜欢过量施用农药化肥,觉得这样对产量比较好,但其实作物并不能完全吸收这些化肥,而一旦降雨,残留的化肥会直接流入到水体当中,形成过量的富营养物质,之后顺流进入到湖体。”TNC淡水项目科学人员说。
  面对更大面积的千岛湖流域,TNC科学团队经过研究,将其分为377个子流域,根据土地利用价值、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种植方式等情况,考察总氮、总磷和泥沙三个指标,从而筛选出合适的实验地—水稻田面积只占6%而污染贡献量却占到将近20%的千岛湖支流上梧溪。上梧溪位于淳安县安阳乡,该乡水稻田集中连片,易于操作,试验田遂落在此处。
  “试验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从而改善水质;二是利用新型技术方案,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保证水稻的产量。”该科学人员说。
  对比实验
  以减少化肥用量和有机肥替代为主要实验思路,柏园村的30亩水稻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块全部施用有机肥,第二块传统化肥削减与有机肥施用相结合,其余两块利用新型有机肥施用方案,另外还留出两块空地做生态岛,以达到生态截污与生态保护的目的。
  上述技术方案由一家智能无人机供应商的农业顾问团队制订并实施,整个试验田框架则由TNC协调完成。
  TNC的思路是,将水稻田分成不同块的试验田,每個试验田采取不同的有机肥替代方式和不同的比例,最终看哪一种方式能够达到效果最大化,或者说成本最低。
  除了化肥实验,农药使用同样与传统人工喷洒方式不同,智能无人机供应商负责30亩稻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收割现场,这款专门为农业设计的无人机进行了一次喷洒展示。其前方设计有视觉收集系统,相当于机器人的“眼睛”,可以识别农作物的行数和高度等指标,以极为精准的动作,按照之前设置好的参数,将“农药”喷洒在作物上。
  这里用的“农药”为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制剂,与传统农药不同,不会对土壤产生污染。另外无人机还被用于喷施微量元素,通过叶面补充。“庄稼不是氮磷钾三个元素就行了,需要一二十种微量元素,如果某一种特别少的话,产量和品质是上不来的。”水稻试验田的农业专家说。
  上述新型技术的应用目的在于改良土壤,改良之后的土壤能够保持水分和肥料,水土不流失就不会有污染。
  该农业专家算了一笔账:从经济价值来讲,生物制剂替代传统农药之后,成本只有原来的一半,而有机肥用量只有传统施用的60%,成本也只有传统化肥的80%;而在人工成本上,无人机的工作效率为人工喷洒的60倍。在当前人工成本高涨的形势下,无人机的优势非常明显。
  水稻收割完成后,TNC将组织科学团队对试验田进行四个指标统计,即面源污染减少量、土壤健康度、生产成本和稻米质量及产量。面源污染测试指标为氨氮、硝氮、总氮和总磷等,其中总氮和总磷也是土壤健康度的测试指标。
  TNC团队对此次实验结果抱有足够的信心,如果这套方案被证明有效,很可能被世界银行采纳,以此指导具体贷款项目的操作。届时,整个千岛湖流域的水稻田将利用这套“环保科技+人工智能”的模式,为千岛湖水源保护提供助力,而水基金也将在走通中型流域之后,最终应用在中国的大河流域。
其他文献
张军的身上有太多让我好奇的点。  上世纪80年代名校毕业分配到卫生部,7年之后辞职前往缅甸,在贫瘠穷困、疾病丛生、战乱频仍的缅北地区做卫生救助项目至今。  如何在缅甸中央政府、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政权、夹缝中生存的老百姓这个三角关系中同时赢得信任,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协调国际社会资源进入最需要的地方,如何在回到北京时面对与曾经的同僚之间在物质与身份上的落差—对于这些故事我很想知道。  在近3个小时的采访
期刊
从了解采访对象开始,看资料、准备提纲、做采访,每一步都是做加法。面对数万字的采访资料,如何取舍素材,如何布局,如何从材料中“爬”出来,就好像要在绕来绕去的迷宫里寻找真正“通”的那条路。  这样的困境,并不会随着经验的增加而有所改變,只是具体面对的问题会因事而异。在写《打破“邵亦波”》一文时,他对人类心灵成长的关注和投入,跟他从小到大的成长、求学和创业经历密不可分。要讲清楚他的价值选择,如何叙述这个
期刊
再次见识到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孙映辉像是忽然找到了答案。那些充满了“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的生命故事,让她放不下。  2016年,孙映辉从基金会辞了职,离开北京市区,租住在河北燕郊的一所公寓里。  公寓商住两用,大部分用作“爱心苗圃健康援助中心”(以下简称“爱心苗圃”)的办公与活动场所。靠窗口处一张榻榻米,夜晚拉上屏风,便成为卧室。  一辆病友用旧的电动车是她的交通工具,饮食需求被她“压制”到最低。大
期刊
汪星宇有着酷似偶像明星杨洋的俊朗外形。站在舞台中央,他身后的大屏幕上,不时闪现着现场观众发送的“哇!小哥哥帅帅帅~”的弹幕。在演讲中,讲到自己过去一年在乡村与猪圈为邻的日子,他熟练地模仿了地道的猪叫声。不小的反差,逗乐了台下的观众。  去年夏天,从纽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毕业回国后,汪星宇扎进乡村,创办了乡土研学项目—乡村笔记。在“乐天行动派”活动现场,他沉稳地向数百位观众介绍了这个创办刚刚一年的
期刊
把创业当成修炼,不再刻意地去想所谓的责任,吕全斌觉得自己稳了不少。  成就感  今年的“大姨妈”似乎没那么痛了,吕全斌甚至在年会举办的当口去了一趟念念不忘的新疆“纵情山水”。  作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一年一度的论坛年会被吕全斌戏称为“大姨妈痛经”。今年的年会将如期于11月22日在苏州举办,这是他和团队连续做的第三届年会。  筹备过程没有预期中顺利,但吕全斌并不那么焦虑。  他学会了放手。除
期刊
执掌阿里公益,孙利军面对的是一个庞大而纷繁复杂的生态系统。他需要厘清脉络,聚力向前  两个月前,孙利军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做了一次激情澎湃的演讲。这是他第二次登上这个舞台。上一次是3年前,他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事业部总经理的身份,参与了一场名为“改革新征程”的论坛。  这一次,他演讲的内容是,“阿里如何看待公益”,以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的身份。但他并没有直接切入正题,而是用了一半的时间讲述阿里是一
期刊
31年间,他与海南共成长,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版图和公益事业,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海南的商业和公益生态。  10月13日,在成美慈善基金会8周年庆典上,蒋会成面对现场众多公益界人士许下愿望:“等海南省肿瘤医院投资收回以后,将医院部分或者大部分股权捐给成美基金会。”  海南省肿瘤医院为蒋会成投资22亿元建设,是国内唯一一家由社会资本管理并且获得省级行政区划冠名的医院,也是海南首家肿瘤专科医院。医院的建成
期刊
应该以整体性、立体性的视角看教育,不要把它看成一个瓶子和形而上学的东西  脑科学对教育为什么重要  《中国慈善家》:你的经历和背景很多元,年轻时是下乡知青,大学主修训诂学,当教授期间转向教育学,再后来从政,做过贵州省毕节地区分管计划生育的副专员,后来一路做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在担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以及教育公益组织脚里学院名誉院长,这些经历使得你理解教育的视角更立体。这几年你又将脑科学纳
期刊
从怀着热情进入乡村到真正认识、发现乡村,从改变乡村到振兴乡村,公益力量自2001年在中国乡村开始的这场建设实践,是一个多方不断挑战认知,不断思考和实验的过程。  面对已复兴的沙溪古镇,主导者黄印武却难言成功。  2003年,毕业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的黄印武加入“沙溪村落復兴工程”。十余年间,他从一名古建筑修复者变成乡村建设者,主导并见证了这个“滇藏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市集”逐渐繁华再现,成为旅游胜
期刊
在采访中,我喜欢考问人们做公益的动机,但毫无意外地,他们的答案都差不多地无趣,无非故园幼时耳濡目染,还有信仰情怀大爱无疆之类。  深入接触公益行业之前,我相信张维迎的市场主义,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过挣钱和社会贡献成正比的观点,我深以为然。基于此,审视公益,我偶尔戴着有色眼镜,听着采访对象的诉说,思绪中会飘起中国人是如何热衷于跟神仙做交易的画面。  上述故事写多了就腻,像在写一群雷同且面目模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