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o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的语文课似乎变得越来越“华丽”,语文味在逐渐淡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归自然纯真。简言之,就是要回归语文学科的本位,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下面,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酝酿“语文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阅读教学最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地“眉毛胡子一把抓”。
  例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时,拟定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读课文2—4自然段,咬文嚼字,理解意蕴深刻的词句,感悟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本色和大无畏精神;3.了解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色,领会其好处。这个教学目标的设定,既符合阶段目标,又整合了“三个维度”。
  一是要重视朗读的训练。这篇文章充满了对人民子弟兵由衷的赞美,感情十分强烈。教师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以读促讲,以读激情,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是咀嚼文本重点词语。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本身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积过程。通过研读文本,发现文中很多词语可以去好好咀嚼一番,抓住关键词细细品味必将促进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以及情感的共鸣。
  三是揣摩文章表达方法。本文条理非常清楚,围绕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重点写了“保大堤”“救群众”两个典型的事例,巧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群体的描写,又有个体的特写,这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二、高歌浅唱境中生──催生“语文味”


  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善于抓住语言和表达的契合点,巧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把阅读视野伸向言与意两个方面,就可以使“语文味”得到最大化催生,让阅读教学有层次,有内涵,有张力,有效益。
  《大江保卫战》课后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通过研读文本,我发现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不就是一条泾渭分明的主线吗?保住了大堤也就保住了大堤后面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也正是基于此,文中四百多名官兵才与滔滔洪水展开了殊死搏斗,打响了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只要抓住了“大堤,保住大堤!”这条主线,那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就能条理清晰,不枝不蔓,文章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师: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在那危急关头,四百多名战士,来到岌岌可危的大堤上,面对肆虐的洪水,他们心里的念头是什么?
  生:大堤,保住大堤!
  师: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战士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画出相关句子,圈画出关键字词细细品读,写出你的感受。
  这样的主问题设计就引领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和碰撞,一次次对这句话循序渐进地诵读和感悟,学生对人民子弟兵这一英雄形象的感受,由粗浅到深入,由平面到立体,学生的情感也必将得到提升。

三、咬文嚼字入佳境──奏响“语文味”


  味,是嚼出来的,语文味也同样如此,嚼什么?就是咬文嚼字,品词析句。
  《大江保卫战》一文中出现了许多关键的词语,如“气壮山河”“闻讯赶到”“来回穿梭”“全然不顾”“奋然”“鏖战”“惊心动魄”……细细品味似乎都有咬嚼的必要,但是需要老师善于引领学生抓住一些“文眼”,灵活设计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巧妙构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道。
  如“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一句中的“撕扯”看似很普通却耐人寻味。如果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准确把文字背后的画面激活,那么这样的阅读是苍白无力的。
  师:哪些词语打动了你?
  (学生自由交流:如“奋然”“鏖战”“伤痕累累”等)
  师:老师关注到了这样一个词“撕扯”(出示)。
  师:什么叫撕扯?
  生:撕开扯裂。
  师: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撕扯?
  生:纸张、布匹、衣服等。
  师:这里撕扯的是什么?
  生:钢筋水泥筑成的堤岸。
  师:钢筋水泥筑成的堤岸有没有被狂风巨浪撕開扯裂?
  (引导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塌陷、崩塌的堤坝)
  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狂风巨浪的猛烈、可怕。
  师:你们怕不怕?老师也是胆战心惊,战士们呢?
  生:不怕。
  师:于是他们一个个——(引读: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这样,“撕扯”这个不起眼的词语,在教师的引导下, 紧扣“大堤,保住大堤!”教学主线来咀嚼,一词突破,以点促面,层层深入。一遍的咀嚼,就有一遍的味道。个性化的解读和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有机穿插,文本内涵逐渐显现,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应简明而不失品味,简约而不失精彩,简便而不失高效。语文课堂充满了“语文味”,我们就能聆听到学生生命成长的拔节声,他们的情感在探究发现中变得丰富,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变得深邃,智慧在对话分享中变得灵动。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丁山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它的语句凝练含蓄,意境致远深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够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  近几年来,国学热悄然兴起。作为一所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我校每学期向学生推荐补充背诵的古诗篇目。一到六年级学生每学期完成 10—15首古诗的背诵,形成一定的序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诵读兴趣。在教师的组织、引导
期刊
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构建学习任务群的一个重要方面。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系统的活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目标明确,策略得当,即要围绕明确的目标开展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文整本书閱读指导呢?我就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任务及策略作出了研究。一、高中生语文阅读现状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这里的书不是单纯的纸制印刷品,它是相对于语言教育语境而言的
期刊
一、启发——语文课堂中的“医护效应”  当生病住院时,我们不仅能得到医生的耐心治疗,更会得到护士的悉心护理。如果二者缺一(或者全缺),情况将会怎样?“三分”医疗,“七分”护理,二者相加,“十分”有益。我将这一现象称为“医护效应”。有时患者无法实现自己理想中的治疗效果,原因可能有很多:病急心急,心情紧张;言语不当,与医护人员沟通不善;不遵医嘱……当下的语文课堂也存在着这样的“医护效应”,以一年级写字
期刊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启蒙的正确指导,影响着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应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边教学边反思,边跟进边改良,在关注学生兴趣的同时,想方设法将其带入文本阅读的深处,收获文本的精华。一、重视讲读,勿轻视自读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较低,阅读能力不强,在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课型便是讲读课,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主。这本来是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但一些教师在讲读的过
期刊
小学还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教学,使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生词、理解作者的写作和表达方法;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并能通过阅读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文教学,应该以思想文化传承为主。”《丝绸之路》是一篇有关历史的文章,在此类文章中还应注重历史知识的传达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倡课内大量阅读,帮助孩子提高阅读量,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涵养人生。“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配合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教材单元主题的拓展和延伸,为孩子们提供了阅读的充足资源。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并从中学会读书的方法,读书汇报课便承载了这一重要任务。  顾名思义,读书汇报课是汇报读书成果的课。孩子们阅读书籍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分享,有以下几个好处:
期刊
部编教材秉承“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在人教版部编教材使用过程中,我发现其编辑理论、编选内容乃至体系结构较原有教材都有很大的变化。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及时更新理念,以便跟上教材理念,与教材文本、编者深度对话。我以人教版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为例,浅析其特征,以便参考。一、注重文化渗透,丰富人文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
期刊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数量众多且艺术成就极高。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中,选编了《咏鹅》《画》《悯农》《古朗月行》《风》这五首唐诗,颇具代表性。  唐诗里的大白鹅  《咏鹅》几乎是中国父母教孩子读唐诗时必然要读的诗,简洁明快,充满童趣。看似简单却包含了美的要素:声和色。  “鹅,鹅,鹅”叠声一出,孩子和大白鹅相遇的画面便出现:“鹅,鹅,鹅”,孩子欣喜地叫着,“鹅,鹅,鹅”大白鹅伸长脖
期刊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品跨越了时空,散发着经久不衰的人文魅力。《普罗米修斯盗火》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则神话故事。教材文路清晰,情节跌宕,语言平实,形象鲜明。教者创造性地解读和运用了本课教材,巧妙地捕捉了文本前后照应的特点,从语言、思维、想象、情感等角度进行了无缝对接,有效地引领学生品析关键字词,很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精髓和人文魅力,同时让学生习得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一、于词句比照处,体会咀
期刊
《夹竹桃》一文是文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全文从花色着笔,着重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和引起的幻想,让作者爱上了这一植物。文中“韧性”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能在文中走个来回,我们在教学中作了一点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换词释义,初识韧性  换词是调动学生原有的记忆储存来认识新事物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教学到课文第四自然段夹竹桃的韧性时,引导学生品味“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