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听了容易忘记,看了可以记住,只有实践了才能加深理解。”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笔者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力求让学生从“玩中学”,从玩中逐渐产生对科学学习的热爱,逐步体验学习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感悟科学的真正内涵。
一、点燃激情,热爱科学
科学课程的教学提倡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以学生的亲身感受为基础,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探索和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只有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发源地。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积极提问往往源自内心的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因素,围绕它们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提出疑问。针对岩石的特点和用途,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最想知道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有些学生对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存在疑惑等。但是,笔者并没有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合适的工具,从颜色、结构、软硬程度和用途等方面去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感受快乐,体验科学
为了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主动去探索,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蜡烛熄灭了》时,笔者设计了“利用杯子使燃烧的蜡烛熄灭”的实验。在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你们看了这个实验后,有什么问题吗?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我的蜡烛一下子就熄灭了?”有的学生说:“为什么我的蜡烛很长时间都没有熄灭?”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呢?”……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发现,提问原来并不是一件难事。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提问的兴趣,也端正了学生对待科学这门学科的态度,更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科学的价值。
三、动手观察,感悟科学
学习对科学情景、过程、结果的描述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感受空气”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塑料袋、纸条、注射器、气球、吸管等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适用的工具,通过实验来感知空气的存在。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捕捉空气、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在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创设了“谁赶走了杯子中的水”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运用和巩固知识。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让水占满这个杯子空间”的方法,然后再思考:“在不离开水面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能赶走杯中的水?”这种先思维、后实验,动脑、动手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后,笔者再让学生观察漏斗的结构,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中,首先,学生可以把自己最初的猜想和设想记下来;然后,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记录正确的结论。假设、推论、操作和实验等环节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围绕着知识点步步展开,环环相扣,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笔者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归纳和总结,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这个深奥的科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获得了不再是表面的知识,而是完整的、本质的、可举一反三的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一、点燃激情,热爱科学
科学课程的教学提倡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以学生的亲身感受为基础,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探索和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只有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发源地。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积极提问往往源自内心的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因素,围绕它们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提出疑问。针对岩石的特点和用途,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最想知道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有些学生对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存在疑惑等。但是,笔者并没有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合适的工具,从颜色、结构、软硬程度和用途等方面去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感受快乐,体验科学
为了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主动去探索,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蜡烛熄灭了》时,笔者设计了“利用杯子使燃烧的蜡烛熄灭”的实验。在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你们看了这个实验后,有什么问题吗?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我的蜡烛一下子就熄灭了?”有的学生说:“为什么我的蜡烛很长时间都没有熄灭?”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呢?”……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发现,提问原来并不是一件难事。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提问的兴趣,也端正了学生对待科学这门学科的态度,更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科学的价值。
三、动手观察,感悟科学
学习对科学情景、过程、结果的描述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感受空气”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塑料袋、纸条、注射器、气球、吸管等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适用的工具,通过实验来感知空气的存在。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捕捉空气、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在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创设了“谁赶走了杯子中的水”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运用和巩固知识。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让水占满这个杯子空间”的方法,然后再思考:“在不离开水面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能赶走杯中的水?”这种先思维、后实验,动脑、动手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后,笔者再让学生观察漏斗的结构,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中,首先,学生可以把自己最初的猜想和设想记下来;然后,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记录正确的结论。假设、推论、操作和实验等环节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围绕着知识点步步展开,环环相扣,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笔者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归纳和总结,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这个深奥的科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获得了不再是表面的知识,而是完整的、本质的、可举一反三的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