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教学“三部曲”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听了容易忘记,看了可以记住,只有实践了才能加深理解。”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笔者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力求让学生从“玩中学”,从玩中逐渐产生对科学学习的热爱,逐步体验学习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感悟科学的真正内涵。
  一、点燃激情,热爱科学
  科学课程的教学提倡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以学生的亲身感受为基础,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探索和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只有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发源地。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积极提问往往源自内心的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因素,围绕它们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提出疑问。针对岩石的特点和用途,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最想知道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有些学生对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存在疑惑等。但是,笔者并没有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合适的工具,从颜色、结构、软硬程度和用途等方面去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感受快乐,体验科学
  为了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主动去探索,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蜡烛熄灭了》时,笔者设计了“利用杯子使燃烧的蜡烛熄灭”的实验。在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你们看了这个实验后,有什么问题吗?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我的蜡烛一下子就熄灭了?”有的学生说:“为什么我的蜡烛很长时间都没有熄灭?”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呢?”……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发现,提问原来并不是一件难事。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提问的兴趣,也端正了学生对待科学这门学科的态度,更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科学的价值。
  三、动手观察,感悟科学
  学习对科学情景、过程、结果的描述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感受空气”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塑料袋、纸条、注射器、气球、吸管等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适用的工具,通过实验来感知空气的存在。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捕捉空气、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在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创设了“谁赶走了杯子中的水”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运用和巩固知识。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让水占满这个杯子空间”的方法,然后再思考:“在不离开水面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能赶走杯中的水?”这种先思维、后实验,动脑、动手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后,笔者再让学生观察漏斗的结构,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中,首先,学生可以把自己最初的猜想和设想记下来;然后,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记录正确的结论。假设、推论、操作和实验等环节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围绕着知识点步步展开,环环相扣,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笔者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归纳和总结,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这个深奥的科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获得了不再是表面的知识,而是完整的、本质的、可举一反三的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时俱进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提高地理课教学的效果,除了激发兴趣,还要讲究课堂艺术。巧用谐音可以调节气氛,“话”龙点睛则可三全其美。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兴趣 教学语言 谐音 教学效果    语言是联系师生的桥梁与纽带,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教学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艺术,仅仅只有准确、科学,不一定能吸
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不是在问“生命”的含义是什么,也不是在追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而是在探究“生命”本身有什么意义。人的“生命”从人类受胎开始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始于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现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觉之后才开始自己构画赋予的。诚如诺齐克(Nozick)所说的:“一个人根据某种计划来构画他的生命,就是赋予生命意义的方式:只有有能力这样构画他的生命的人,
在实践中,课堂教学极易误入两个极端:一是“固步自封”“穿新鞋走老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二是把课堂变成随意创新的“天堂”。本文就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把新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做了浅显的研究与探讨。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
片区教研时听了外校一节作文辅导课,张老师以本校文学社采风所写的文章为例,引导学生练习写景文章的写作。同去听课的老师皆感触颇深,笔者回来后也因感而发,在这里跟大家研讨学习。  陈钟梁先生说:“通过正常的教育活动,特别是与社会生活、学生人格塑造有密切关系的语文教育,是完全可以发展学生个性的。如果连作文这项教学活动都没有个性的话,其他教学活动就很难赋予个性了。”可见,作文教学对培养跨世纪人才有着重要的作
建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因此,学习并贯彻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是一个体系?这要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上来看。《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校园教育是区域内培养地方性人才、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区域内的校园教育应该具备文化自觉观念,主动承担起传承、保护、创新地方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此,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传统文化与校园教育的融合,尤其是“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例,试图对当前二者融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阐述,藉此从更广泛层面对相关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传统文化与校园教育融合的可能  如今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
一、树立新理念,吃透重、难点  1.主体教育的理念  一堂真正的优质课不仅要教师“教”得好,还要学生“学”得好。以往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经常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条分缕析、包办代替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今,我们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过程教育的理念  教师应该明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正的知识传授应
《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认知与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而且也是对历史教师教学水平的考验。面对有别于传统教材的课程设置,历史教师的上课方式也应随之改变,与时俱进。一位教师课上得好不好,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如何设计好课堂导入,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对历史本来就陌生,时空上的距离也使他们对历史不感兴趣,如果教师的导入过于枯燥或直白,容易引起
我们许多体育教师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但却往往上不出一节高质量的体育课。这是为什么?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以及自我反思,发现我们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一些细节,以至于形成一种常态的教学习惯而影响教学的质量。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的一些容易在教学中被忽视的细节。    一、忽视准备活动的针对性    准备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对将要开始的练习做好充分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质量”三个字,醒目突出,重如千钧,清晰地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着力点。在新时代,做好有质量的教育工作,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加强家校协同教育。2017年9月以来,《基础教育参考》家校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