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m888c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灵活等特点,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呢?为此,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列举如下,与广大同仁商榷。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把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教学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學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幻灯片这一媒体,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又如《蝙蝠与雷达》一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制作了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三八”妇女节前,我让学生写《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为了防止学生写空话、套话。我让学生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
  由于我能根据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写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得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我采用求异法,边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侯,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地直拍手,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从理智上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四、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如《荷叶》一文,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如下设计:(1)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2)学习荷花的样子时放一段有关荷花的录像片,师配乐解说,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展开讨论,体会荷花的千姿百态,荷叶的挨挨挤挤。(3)学生配乐读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填空练习,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加大训练力度。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了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提供了重要条件,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情境。以我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当学生观察了小狗后,我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有趣!”我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答:“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又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一、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和方法有机的融合到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物理教师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师生学教的互动方式等的转变,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整合的内涵认识过于肤浅:有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在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实验组
PH是微生物代谢的综合反映,影响微生物代谢的进行,是发酵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参数.发酵培养基的PH值对微生物菌体的生长及产物的合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影响发酵过程中各种酶活
目的:探讨在开展外周介入术治疗过程中,分析DSA路径图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5月~2017年02月收治的90例外周介入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凭借数字奇偶法对本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天才的条件之一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兴趣影响着他们的理想和成才,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遇事爱想、多想、会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步骤,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心理学告诉我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能最佳的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自觉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能在繁重的刻
目的 探讨膀胱穿刺置管术治疗急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及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59例急性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膀胱穿刺置管术治疗,并给予精心的护
目的:探讨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院诊断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的病例7例,分析患者临床特征.结果: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以发病年龄中年为主,男女均可见,报道7例病因
目的:分析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贫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2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参照组和研究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