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文本看作者,解读人物形象的有效途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254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描写人物的课文并不罕见,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好作者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非常值得研究。传统教学中,遇到这类文本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思路其实非常模式化,教师基于教学参考书或者各种考试过程中形成的认识,给学生一种脸谱化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其实非常不利于学生学好这类文本,不利于学生基于文本建构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但如果脱离这个模式,很多教师又感觉无所适从,因为这样的脱离实际上某种程度上讲是离开了应试的指向,教师心里没底,不知道引导学生建构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能否符合应试的需要;另一方面,没有了原有的模式,那新建立的教学思路即形成人物形象的认知过程,未必能够为教师自身所把握,这样的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未必为教师所习惯。
   那么,有没有一个既不影响考试评价,同时又能够让教师迅速上手的教学思路呢?笔者以为,面向人物形象认识与建立这个具体的教学要求,可以形成基于文本理解、指向作者意图的教学思路。下面以《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的解析视角
   解析相关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最直接的视角就是学生视角,因为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反应,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建构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这种视角下建立起来的人物形象是正确的,但同时由于学生的经验所限,所建构起来的人物形象又是不完整的。要从不完整走向完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拓宽课文的解读视角,多个角度去丰富人物形象。很显然,作者视角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但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寻找一个有效的作者视角,不大可能像专门的研究者一样,去搜集各种材料,尤其是与作者写作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因此透过文本看作者(当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就成为唯一重要的选择。
   透过《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去理解作者鲁迅写藤野先生的相关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的策略可以是:让学生基于文本中的内容去想象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人物。比如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的第一段话,其中提到了“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后面又提到了“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好多情况下,这个细节都会被忽视,但是再让学生基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人物形象时,好多学生又开始注意这么一个细节,不少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因为他将解剖学的整个历史,都放在自己的案前,这说明无论是他的教学还是研究,都放在了解剖学发展历史的背景下再进行。
   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比如在这个细节的基础上,笔者就是这样引导的:藤野先生作为一个老师,他能够从一个学科的整个发展史的角度,去给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宽阔的视野与专注的态度,折射出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给出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去理解人物形象,于是藤野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变得更加丰满。
   二、文本背后的作者是解读人物形象关键
   既然从作者角度去建立人物形象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那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背后的作者就是解读人物形象的关键。众所周知,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文化人格的再发现和文化品格的再赋予,是鲁迅“真的人”的理想化的存在形式,体载了鲁迅所认同的“诚和爱”现代文化精神,这就使藤野先生成为鲁迅理想化人格和现代精神的对象化,从而具有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象征意义。[1]从这种文化象征意义的角度去建立起藤野先生的形象,也应当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追求。有人说,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是可敬的,同时又与其它精神特质相纠缠,因而显得非常丰厚,[2]那么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丰厚的藤野先生这么一个人物形象呢?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透过文本看作者,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结合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去揣摩想象作者的写作动机与其它心理。
   举一个例子:好多学生在阅读《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都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写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其中却有大量的篇幅写的不是藤野先生?
   凭着教学的直觉,笔者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解决,关乎到学生建立起藤野先生的形象。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那只有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笔者引导的时候提了两个问题:一是阅读全文,你(学生)觉得鲁迅先生想写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暂时抛开藤野先生这么一个人物,只从作者的角度去梳理这篇课文的逻辑,于是不少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实际上写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学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心里所想;更有学生发现,其实正是因为课文中写到的与藤野先生没有直接关系的那些内容,使得鲁迅先生的“人生观”(学生用这个词显得非常有意思)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使得他下定了弃医从文的决心。
   学生有了这个发现之后,笔者引导全体学生讨论这一观点,并且建立了基本的认同,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心理转变的历程中,藤野先生在鲁迅的心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呢?这个问题就使得学生可以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思考藤野先生在作者鲁迅“人生观”转变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通过与小组合作讨论发现:因为藤野先生对医学的专注,使得他对鲁迅先生的求学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因此作者鲁迅在那么长时间之后,依然对藤野先生指导他学习解剖学的一些细节记忆犹新。藤野先生这种专注的态度,也让鲁迅弃医从文的转变变得更加困难——因为生活中有一个良师是来之不易的,反过来又認为这种不容易,可以看出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心是非常坚决的。而在鲁迅先生的这种心理之下,去思考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求学态度的转变,不少学生都为藤野先生感觉到一丝遗憾——一个优秀学生的离开,总是令人遗憾的……
   姑且不论学生的这种认识是否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理解,已经帮学生丰富了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三、从文本到作者的关键是切中精神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强烈的应试要求,很多语文教师在解读课文时,都是比较机械的,像《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很多教师的教学由于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致使其在解读上有着隔靴搔痒之感,没有切入到鲁迅的内在精神世界中,做出较为符合实际的解读。[3]因此笔者强调让学生透过文本看作者,进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读课文中的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就显得非常重要。
   客观来看,藤野先生在日本的教育史中可能是极其无名的,但是在鲁迅先生的心目当中,却又是一个比较高大的人物形象。相关的研究发现,明治三十七年周树人来仙台求学,藤野严九郎教授恳切指导二年,周氏改变志向离开仙台,先生对周氏深为惋惜,遂赠署有“惜别”二字之小照一枚。周子即后日之中国文豪鲁迅先生。鲁迅将此小照悬挂壁闻以勉励自己,并著小品《藤野先生》一文怀慕旧师曰:“先生在世乃无名之人,而于自己则极有伟大之人。”[4]笔者将这段话呈现给学生(这也是一种引导),有学生说:“在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对自己特别关心的老师,对这样的老师,我们总是印象深刻……”
   由文及己,人物形象也就丰满了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宗刚.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2):61-65.
   [2]钱理群.《藤野先生》:鲁迅如何写老师[J].语文建设,2009(9):14-18.
   [3]李宗刚.从知遇之恩到精神资源——重新解读《藤野先生》[J].鲁迅研究月刊,2005(7):19-24.
   [4]严明涛.藤野先生的碑文[J].语文学习,1990(9):22-24.
   李学禄,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与圆有关的综合题”系列一经推出,受到了不少“造粉”的喜爱,大脸兔在QQ以及“学苑创造杂志”的微信公众号后台都收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反馈,希望还能继续推出这系列的文章。所以大脸兔再次邀请甘晓云老师来为同学们讲解与圆有关的综合题。大家可要认真学习哟。  在初中阶段,圆与圆的综合题不会太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求面积(这类题目大多与弧的知识相关);二是求(证明)切线(下期讲).本期先讲解求面积.  一、
近日,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大胆的“摘星”计划:将与地球擦肩而过甚至对地球产生威胁的近地小天体“抓”回地球,并对其上的资源开发利用。这一设想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系统仿真与论证技术研究室研究员李明涛提出的。  李明涛团队设想给近地小天体装上发动机,插上“飞翔的翅膀”,使其安全进入地球轨道上空,再给小天体穿上“拉风”的防热减速外套,使其安全着陆无人区,从而实现“摘星”计划。  目前,李明涛团队
目前,高中课改活动正在紧张地进行,引起媒体的关注,报道“教改后的课堂,照本宣科行不通。尤其是语文课上互动性强,老师提问调查多,注意对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训练,特别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因而教师备课要花比以往多得多的时间。”  新课改的理念,是要求教和学更进一步地互相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教学相长表现在“课堂提问”上是指:教师点名学生提问,这时教师是主动的,是有意调查考问;学生是被动的,是临时
文章的原生价值是满足社会大众的阅读需要,读者阅读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从中获取自己所要关注的信息。编入教材之后文章的价值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即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价值、情意价值、智能价值(语言信息处理价值)①。所谓语文教材核心教学价值,就是适应课程目标、学段及单元教学目标、学情等因素需要,从具体选文的潜在教学价值中选择并确定的最合宜、最有价值的语文教学内容。关于教学价值
《扁鹊见蔡桓公》是在初中时学习的课文,当时对这篇文章的体会并不深,随着知识的积累,今天重读这篇古文,就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文章开门见山,并没有交待写作背景,这并不妨碍其成为经典之作。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里用的是“疾”,后面则是“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用的是“病”,那么“疾”和“病”有什么区别吗?  “疾”的中间是“矢”,“疒”是指床,是指箭伤
有一些人,用自己的专业“玩”出了全新的人生。  说起张辰亮这个名字,你的脑子大概得想那么一会儿他是谁,但是提到微博上的“博物君”,相信你一定不陌生。张辰亮就是“博物君”背后的人。  张辰亮从小就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了兴趣,小学的时候,图书馆满足了他对世界的大部分好奇。上了高中,他又找来了大学的普通昆虫学教材,并在网上寻觅到了“中国昆虫爱好者”和“大自然社区”两个论坛。从“潜水”开始,慢慢地和专业的硕
[编者按] 2021年4月28日,高海平的散文集《太阳很红,小草很青》分享会如期举行。张锐锋、金汝平、金春平三位担任现场嘉宾,山西省作家协会的张荔洁担任主持人。分享会围绕三个议题展开:第一,都市与乡村中的心灵漂泊。第二,现代化语境中的永恒乡愁。第三,传统与先锋张力中的散文书写。下面就是这次分享会的访谈录。  主持人(山西省作家协会张荔洁):高海平老师从事散文创作已经有30多年了。今天,他与大家一起
“语文动态课堂”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动态生成和发展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知识共享的过程,既包括预设性生成,也包括非预设性生成的过程,确实需要每位语文教师正确把握。只有这样,教学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当前语文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与认识
初中教材里涉及课堂的文章不少。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笑人缺齿”的书塾;有《再塑生命》“唤醒灵魂”的井房;有《送东阳马生序》“执经叩问”的学舍;有《藤野先生》“颇多掌故”的讲堂;有《我的第一本书》“与狗共舞”的教室;有《咏雪》“讲论文义”的内集;有把《心声》读得“轻轻抽泣”的公开课;有让《香菱学诗》学得“两眼鳏鳏”的大观园。但是最令人伤不起的,还得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   《最
《项链》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精品之作,其构思布局的别具匠心、细节描写的精心独到、思想蕴藉的丰富深刻,历来为人所称道。主人公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导致“梦想”与现实严重“错位”,终致灾祸;在历经生活的潮起潮落之后,她性格中的本真部分——善良、诚实、质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完成了性格的根本转变,最终“归位”,找回自我。玛蒂尔德的心路历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这一人物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