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原理巧牵移 曲尽其妙话结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链》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精品之作,其构思布局的别具匠心、细节描写的精心独到、思想蕴藉的丰富深刻,历来为人所称道。主人公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导致“梦想”与现实严重“错位”,终致灾祸;在历经生活的潮起潮落之后,她性格中的本真部分——善良、诚实、质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完成了性格的根本转变,最终“归位”,找回自我。玛蒂尔德的心路历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这一人物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质的艺术形象。
  在解读小说时,学生对主题的把握,尚能由表及里,对玛蒂尔德的戏剧人生,能生发出丰富而独特的感受。然而,对于文章精巧的构思却无法充分感知,觉得这一特点的提出,就好比是“先射箭,后画靶子”,好像生活本是如此、小说本应如此!这样既混淆了生活与小说的区别,又对作品中的结构技巧产生了误读。面对这个理解中的“瓶颈”,笔者试着假借数学的原理,以巧探小说行文结构之妙处,明白作家的“良苦用心”,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一、假设论证,阅尽人间悲喜
  
  莫泊桑的小说构思精妙,往往开头平稳,中间突转,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发人深思。然而对于作品此等绝妙构思,学生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玛蒂尔德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多次“突转”,这绝不是寻常生活态势,而是带有“无巧不成书”的因素,即文学对生活的艺术加工。
  为了体会作者这一艺术处理手法,首先可试着作出假设:假设女主人公的生活轨迹按惯性延续前行,结果将会如何?结果终将平淡无奇,掀不起戏剧式的波澜。其后,可以进一步采用“正当……时,突然(却)……”的叙述方式重述故事情节,以一个新的角度去感受情节的戏剧化处理:正当她生活清苦而深感痛苦、不幸时,突然收到被邀请参加舞会的请柬;正当她为缺少穿戴而懊恼忧愁时,突然经丈夫提醒借到了项链;正当她陶醉于舞会的巨大成功、快乐时,项链却丢失了;正当她历经艰辛、还清债务时,却得知项链是假的……
  一条项链怎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实质上正是她爱慕虚荣的性格使然,在这种种偶然之中孕育了必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使没有这场项链风波,生活也必定会以另一种形式来教训她——这虽然带点“宿命论”的色彩,但何尝不是其性格悲剧的恰当诠释呢?显然,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曲型结构,使故事结局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转,这样既展现了玛蒂尔德被命运之神抛上峰巅之后又被甩落谷底的曲折经历,在波澜起伏和对比映衬中,昭示了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从而收到戏剧性的效果。
  
  二、逻辑推理,明了匠心独具
  
  小说中的情节处理,既是突如其来意料之外,又是真实可信情理之中,且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其原因在于它们都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同时,这也与作者注意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密切相关。对于铺垫之妙,则可借助逻辑推理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这些概念来加以明了。
  文章共设有三处铺垫,如果把这些铺垫称之为“条件”、项链是赝品为“结果”,对三组条件与结果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推理,结果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尽相同的。正因为这些铺垫有轻重之分,所以如果一概定论为由“因”必然致“果”,难免会让人不能苟同:这只不过是倒推因果罢了。但若借用逻辑推断来审视,其间的因果关系则会一目了然,更让人叹服作者丝丝入扣的匠心。
  其一,借项链时,她的女友弗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这一表现,我们难道不能理解为弗来思节夫人确实是个大方之人,或者她们俩的关系实在是非同一般。正是因为可以存在这种合理的假想,所以这一处伏笔只能是项链为赝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其二,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假设佛来思节夫人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或者当着朋友的面验看其真假是很不礼貌的举动,她是完全有可能作出这一表现的,因而此处暗示也只应是个“必要条件”。
  其三,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一铺垫则为“充要条件”。首先,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贵重物品一般具有唯一性的铭牌,甚至包括其外包装。老板能根据盒子就能断定自己只卖出这个盒子而没卖出其内的项链,正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假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而弗来思节夫人显然有过“买椟还珠”这一行为。其次,老板是“查看了许多账簿”后作出的判定,其行为的审慎进一步证明了项链为假是铁定无疑的。
  当然,本性诚实的玛蒂尔德不可能有如此这般缜密的推究。正是这些悬念、呼应、抑扬等技巧的运用,使小说跌宕起伏,让人读来奇而可信。在领略其结构的精妙之外,更有助于我们去品味玛蒂尔德这一形象,并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
  “我正是骄傲于这样的建筑艺术——拱门合拢得使人看不出城堡在哪里。”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安娜·卡列尼娜》时的这一论述,正说明精心安排作品的结构是文学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作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因为结构虽是艺术形式的因素,但它不是纯粹技巧的东西,而是作家对内容深刻认识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内容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有意识加强对结构美的赏析。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解读千变万化的文学作品时,还需要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的拘囿,这样完全可以跨越学科、巧妙牵移、文理相融,从而增强对名著名篇的艺术魅力的感悟。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县鉴湖中学]
其他文献
我默然望着天空,有流云划过天际。暖暖的阳光蔓过肩头,静静等待长大的感觉。  ——题记  第一次月考悄然来临,也许是我的漫不经心,考卷上鲜红的分数让我几乎窒息。  考完第二天,老师走进教室,把排名表放在讲桌上。我不想抬头,更不敢抬头。课后,讲台上站满了人,每个同学都想看看自己的排名,只有我独自坐在位置上一言不发,心中填满了苦恼焦躁。看着别人脸上挂着的笑容,再回顾自己的成绩,我的心不禁隐隐作痛。每当有
“与圆有关的综合题”系列一经推出,受到了不少“造粉”的喜爱,大脸兔在QQ以及“学苑创造杂志”的微信公众号后台都收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反馈,希望还能继续推出这系列的文章。所以大脸兔再次邀请甘晓云老师来为同学们讲解与圆有关的综合题。大家可要认真学习哟。  在初中阶段,圆与圆的综合题不会太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求面积(这类题目大多与弧的知识相关);二是求(证明)切线(下期讲).本期先讲解求面积.  一、
近日,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大胆的“摘星”计划:将与地球擦肩而过甚至对地球产生威胁的近地小天体“抓”回地球,并对其上的资源开发利用。这一设想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系统仿真与论证技术研究室研究员李明涛提出的。  李明涛团队设想给近地小天体装上发动机,插上“飞翔的翅膀”,使其安全进入地球轨道上空,再给小天体穿上“拉风”的防热减速外套,使其安全着陆无人区,从而实现“摘星”计划。  目前,李明涛团队
目前,高中课改活动正在紧张地进行,引起媒体的关注,报道“教改后的课堂,照本宣科行不通。尤其是语文课上互动性强,老师提问调查多,注意对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训练,特别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因而教师备课要花比以往多得多的时间。”  新课改的理念,是要求教和学更进一步地互相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教学相长表现在“课堂提问”上是指:教师点名学生提问,这时教师是主动的,是有意调查考问;学生是被动的,是临时
文章的原生价值是满足社会大众的阅读需要,读者阅读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从中获取自己所要关注的信息。编入教材之后文章的价值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即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价值、情意价值、智能价值(语言信息处理价值)①。所谓语文教材核心教学价值,就是适应课程目标、学段及单元教学目标、学情等因素需要,从具体选文的潜在教学价值中选择并确定的最合宜、最有价值的语文教学内容。关于教学价值
《扁鹊见蔡桓公》是在初中时学习的课文,当时对这篇文章的体会并不深,随着知识的积累,今天重读这篇古文,就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文章开门见山,并没有交待写作背景,这并不妨碍其成为经典之作。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里用的是“疾”,后面则是“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用的是“病”,那么“疾”和“病”有什么区别吗?  “疾”的中间是“矢”,“疒”是指床,是指箭伤
有一些人,用自己的专业“玩”出了全新的人生。  说起张辰亮这个名字,你的脑子大概得想那么一会儿他是谁,但是提到微博上的“博物君”,相信你一定不陌生。张辰亮就是“博物君”背后的人。  张辰亮从小就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了兴趣,小学的时候,图书馆满足了他对世界的大部分好奇。上了高中,他又找来了大学的普通昆虫学教材,并在网上寻觅到了“中国昆虫爱好者”和“大自然社区”两个论坛。从“潜水”开始,慢慢地和专业的硕
[编者按] 2021年4月28日,高海平的散文集《太阳很红,小草很青》分享会如期举行。张锐锋、金汝平、金春平三位担任现场嘉宾,山西省作家协会的张荔洁担任主持人。分享会围绕三个议题展开:第一,都市与乡村中的心灵漂泊。第二,现代化语境中的永恒乡愁。第三,传统与先锋张力中的散文书写。下面就是这次分享会的访谈录。  主持人(山西省作家协会张荔洁):高海平老师从事散文创作已经有30多年了。今天,他与大家一起
“语文动态课堂”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动态生成和发展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知识共享的过程,既包括预设性生成,也包括非预设性生成的过程,确实需要每位语文教师正确把握。只有这样,教学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当前语文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与认识
初中教材里涉及课堂的文章不少。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笑人缺齿”的书塾;有《再塑生命》“唤醒灵魂”的井房;有《送东阳马生序》“执经叩问”的学舍;有《藤野先生》“颇多掌故”的讲堂;有《我的第一本书》“与狗共舞”的教室;有《咏雪》“讲论文义”的内集;有把《心声》读得“轻轻抽泣”的公开课;有让《香菱学诗》学得“两眼鳏鳏”的大观园。但是最令人伤不起的,还得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