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口粮”?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sxdcfvgb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自1975年以来首个能源法案,刚一问世便碰到高粮价的“礁石”,由于美国能源法案要求减少石油进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比例,发展中国家愤怒地发现,这项需要消耗大量玉米等农作物的乙醇燃料法案,正在夺走他们的“口粮”。
  


  
  坚挺的粮价,脆弱的国家
  
  美国因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特殊的农业政策而成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全球42.7%的大豆、21.2%的棉花和将近40%的玉米产自美国,其出口总量甚至超过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粮食出口总和。因此,把出口的粮食转化为乙醇燃料的能源政策立刻引起全世界高度警惕。目前,美国每年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占到玉米产量的20%,而这一比例在2000年只有6%,预计到2010年,美国30%的玉米将变成乙醇。六年前美国有54家乙醇工厂,乙醇年产量约20亿加仑,而现在美国有114家乙醇工厂,乙醇年产量超过50亿加仑。美国农业部长迈克.约翰斯毫不隐晦地表示:“目前,美国有超过70家新乙醇工厂在建,预计将使美国的乙醇年产量达到80亿加仑,它们将消耗掉更多玉米”。受玉米“价格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其他粮食价格也随之上涨,全世界陷入饥荒人数迅速增加。
  如果说,对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来说,粮食价格上涨或许只意味着少上几次馆子,那么,在低收入国家却足以威胁一家老小的生存。2006年,美国投入4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费水平计算,足可以满足1.35亿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按照新能源法,2022年美国若从玉米生产150亿加仑乙醇需1.8亿吨玉米,将会夺走5.8亿人一年的“口粮”。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研究报告表明,如果食物价格因为生物燃料需求增加而上涨,食物价格每上涨1%,在世界贫穷地区人民消费的热量就要下降0.5%,世界上遭受粮食危机的人口将增加1600万人。这意味着在2025年以前,全球饥荒人口将增加到12亿人,比先前预测的多六亿人。
  粮食涨价对各国政府造成压力,也对世界发展构成挑战,因为高价食品对世界各国穷人和发展中国家的打击更为沉重、致命。在非洲,早有“饥民即暴民”的谚语流传。尽管这种说法不尽确切,却道出粮食安全对国家政治的重要性。粮价短期内无望回落,粮食短缺已不再是危言耸听,如何保证粮食供给、控制粮价将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列出一份对粮价上涨“最为脆弱”的30多个国家的清单,这些国家有的是已经存在大量饥民,有的是因为粮价过高导致出现了大量新的饥民。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当地大部分人每天平均收入不到两美元,那里每户人家的主要支出用于一日三餐,食物涨价对他们可谓灾难。
  北非国家毛里塔尼亚70%的粮食所需来自进口,粮食涨价令当地人不堪重负。
  在埃及,面包是人们的重要主食,埃及人称面包为“阿什”,意为生命。但最近几个月来,食品涨价导致面包出现严重短缺,人们因抢购面包引发的冲突已经造成数人死亡。
  埃及的面包大多数享受价格补贴,每个售价不到一美分,很多人为了买这样的面包,每天不得不排上两到三个小时的队。而那些没有政府补贴的面包,价格则要高出五倍以上,对很多埃及人来说根本难以承受。4月6日,埃及尼罗河三角洲抗议物价上涨过猛,要求上调工资的静坐示威演变成暴力事件——数万名工人纵火焚烧学校,哄抢商店,拿砖头袭警……结果导致数百人被捕,让正面临全国罢工的埃及雪上加霜。
  而此前,由于各种粮食的价格上涨和供应短缺,已经先后有多个国家爆发紧张局面,甚至引发暴力冲突。自今年1月起,巴基斯坦当局派驻军人守卫运载小麦和面粉的卡车;大豆供应短缺在印度尼西亚引发抗议活动;由于食物短缺引发的抗议浪潮席卷几内亚、墨西哥、摩洛哥、塞内加尔、乌兹别克斯坦和也门等国。
  今年2月,喀麦隆发生的粮食暴动造成40人死亡。科特迪瓦、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及布基纳法索等国也因粮价飞涨而发生严重暴力骚乱。
  在拉美地区,很多国家同样饱受面包短缺、价格飞涨之苦。在玻利维亚,政府已经接管了部分面包房,以保证穷人能吃上面包。在秘鲁,军队已经开始供应由土豆制成的面包作为士兵的主食。
  根据秘鲁国家统计机构的统计,与去年同期相比,国内面粉价格已经上升了35%,面包价格上涨了40%。秘鲁政府甚至计划开始发放“面包券”,限量购买。
  
  美国,尚能饭否?
  
  通常来讲,粮食价格上涨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但是,与以往因气候或人口等因素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不同的是,此
  番粮价上涨并不是临时性的,而是人为的和长期的。
  美国是一个缺燃料多粮食的农业大国,广阔的国土成为一项重要资源,大量土地可以用来生产农产品和乙醇。多余的粮食转化为燃料有利于减少美国能源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还可美化美国的环保信誉。提高农产品价格虽然会造成美国通货膨胀,但却可降低美国的农业补贴,从而降低美国政府的高额赤字。差强人意的是,尽管美国政府给每加仑乙醇提供51美分的财政补贴,但美国现在的乙醇厂商仍处于赔本经营状态。比尔.盖茨投资的太平洋乙醇公司在2007年第三季度赔590万美元。另外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生产乙醇所消耗的燃料几乎和它所产生的燃料一样高。生产乙醇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化石燃料的能量,这包括生产收割灌溉运输玉米等原料中所需投入的动力能量,蒸发提纯所需的能量。据估计每生产可放出1卡能量的乙醇需要投入0.74卡的化石燃料的能量。所以,乙醇生产中的能量增值并不多,很大程度是把化石燃料的能量转化成了乙醇能量。以2007年12月的价格比较,乙醇的价格(2.38美元/加仑)比汽油稍便宜(2.46美元/加仑),但同样体积乙醇的热值只有汽油的60%,所以,若油箱里加的是乙醇,花同样的钱汽车跑的路比加汽油少将近40%。即使如此,美国目前利用粮食提炼乙醇也仅能满足3%的汽车动力需要,就是把美国出产的全部粮食都用来制造乙醇,提供的燃料也仅能满足美国18%的需要。那么,声称通过生产乙醇来实现能源独立而又精于计算的美国,为什么要不计成本和代价甚至为此付出巨额财政津贴,全力推动乙醇生产呢?原来,尽管这项“生物燃料”计划是一桩赔本生意且不能真正实现能源独立的目标,但却可相对提高美国的重要性,有助于保持美国一流超强地位。
  自上个世纪以来,美国超越其他国家成为世界超强,但随着工业化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发展,美国制造业逐渐外移,美国优势难以自保。科技优势一直是美国保持世界领先的重要支撑,但科技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附着在制造业上面,若制造业外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这种形势下,美国便利用其在世界处于第一位的农业,通过乙醇战略提高农产品价格,从而相对提高美国的重要性。美国制造业可以外移,但生产粮食的土地却不会外移。因此该战略对美国总体有利,至于会不会由此导致世界粮食恐慌及其他后果是不在美国考虑之列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1994年,美国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发表专著《谁来供养中国》,对于中国在21世纪初的粮食安全表达了自己的担心,这被认为是“中国粮食威胁论”的起源。
  14年过去了,中国保持了国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是布朗先生的警告并没有过时。虽然我国的小麦、稻谷和玉米产量能够实现供需紧平衡,但这种平衡十分脆弱。数据显示,我国粮食需求占世界粮食需求总量18.5%,粮食缺口不断扩大,过去10年我国粮食缺口占总需求的0.9%,比世界同期高了0.7%。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即使保持现有的人均需求不变,粮食产量需要每年增长0.5%至0.7%才能养活这些人口。而另一方面,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却正在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65%,耕地面积年均下降0.7%。粮食单产的增长由上世纪90年代的2.1%,下降到现在的1.1%。根据有关部门测算,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在2010年使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亿斤以上。另外,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导致种粮机会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和增加趋势,这些劳动力绝大多数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由此导致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素质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大了粮食增产技术推广难度,增加了商品粮的需求量。若以当前年均增加转移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人均消费粮食300公斤测算,则每年需增加商品粮90亿斤。
  因此,在世界粮食供应趋紧,粮食贸易下降的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安全立足点必须落在本国国内。我们不能等米贵了才想起粮食。要养活13亿人口,首要一条就是必须保护耕地面积,死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对土地实行最为严格的保护政策;必须切实把农业和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下大决心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只有大幅度地增加农业、农民补贴,增加农民收入,让打工的农民能发家,让种田的农民同样能致富,撂荒的土地才能重新种上粮食。这不仅仅关系到消除通货膨胀问题,更关系到中国粮食的安全。
  粮食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应对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粮食供应和价格形势,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着力从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又采取了10项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在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们的惠农政策不仅不会变,而且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这是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河北任县大屯万亩农业开发区对农民的表态。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冬小麦面积达到3.2亿亩,比去年增加90万多亩,基本实现了安全越冬,为夺取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水稻方面,南方水稻主产省面积增长趋势明显,北方水稻主产省水稻面积稳中略减,预计全国水稻种植面积较上年增312万亩。
  除了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增加供给,国家有关部门还严格控制主要粮食品种出口;加强粮食运输调度,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市场供应;妥善安排好低收入群体生活。
  总之,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发展思路,积极寻找粮食稳定发展新的增长点。
  编辑:卢小平
其他文献
节约能源是企业各部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能源浪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机电设备效率低,二是输变电线路损耗大。前者主要靠更新设备和加强管理解决,后者
这些年张爱玲也渐渐红起来了。上世纪40年代写就的小说,在现在的人们看来,无疑有了超前的意义。  当我发觉自己在初中一年级就开始读张爱玲的时候,我的心情十分复杂,不知该吃惊还是该自豪。听内行人指点:张爱玲是传奇作家,缪斯信徒不可不读。于是我便找来她的书,满脸虔诚地翻开《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多美的题目啊!深受才子佳人小说熏陶的我,未看小说光看题目就已经想入非非:莺莺张生,梁山伯与祝英台,倾国倾
新疆昌吉电业局在电力生产管理中引入流程再造(BPR)的思想工作理念,用以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理顺了管理系统的工作程序,提高了管理效率。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我国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农产品进一步减少。面对全面开放的农产品市场,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日前,商务部印发了《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和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将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办法》的实施,将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贸易秩序,促进我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欧美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冷凝式余热回收锅炉。90年代已广泛用于民用采暖和工业领域.仅欧洲就达到了二百五十万台的规摸,每年可节省几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开发冷凝式
排粉机叶轮磨损造成排粉机振动大大,经常性低谷消缺,既影响锅炉的安全运行,又造成燃油消耗,增加发电成本。针对我公司排粉机近年来运行、检修情况,2004年至2005年结合先进的工艺,对排粉机叶轮综合性修复并长期利用,至今未发生一起因排粉机叶轮磨损造成的低谷消缺或故障,保证了排粉机的安全可靠运行。
面对中国巨大市场下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国外资本无不虎视眈眈。显然,中国零售业也不例外。如果说2006年是中国零售业“并购元年”的话,那么2007年这场并购风暴将被演绎至极限。  惨烈竞争、超级并购将持续上演……    3月26日,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发布的“2006年中国连锁100强经营分析”显示,2006年共有18家外资零售企业入选中国连锁100强,其中前十名中占据三席,分别是华润万家有限公
云南省政府日前提出,要加快建立有特色的专业产权交易市场和融资平台,建立立足于东南亚或整个亚洲的矿业权交易融资中心。
期刊
地中海新港的崛起站在西班牙的南部末端向南望,目光眺过直布罗陀海峡上空的轻薄海雾,距离不到14公里(9英里)的不远处正出现巨大的施工工程,一座崭新的海港在北摩洛哥丹吉尔市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