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合一德心相融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育人”为教学的根本,让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理想与道德形成的基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宽容豁达、坚韧顽强、包容他人、严格自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使人宠辱不惊、受挫不屈、临危不惧,为着理想和信念拼搏抗争,不达目的不止;所以,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动力源。如果把德育比作一艘巨大的轮船,那么心育就是它的发动机;发动机出现故障,轮船则无法航行。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顺应学生心理特点的德育工作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课文均具有适合学生、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思想上、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那么,语文教学中又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呢?
  一、营造课堂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中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造,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感受,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学生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偏差,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挖掘教材德心因素,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学生的思想或行为起导向或制约作用。但语文课本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敬畏、热爱生命类: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谈生命》《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如爱情、友情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信》告诉学生爱情的真谛:它远高于生理需要,它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责任”,它需要理智、慎重与机警。
  三、把握重点,有效渗透
  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可点拨的方面很多。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比较、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组织学生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文本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例如,我们在执教《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研习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地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
  其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也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人格,体验学生处境,谅解学生幼稚,呵护学生童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师生之间这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资源,作为施教者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要充分挖掘经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素材,依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以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来塑造人之灵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作者单位:张掖市临泽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当你60岁时,还有背上背包,拉着老伴一起环游世界的冲动吗?2011年9月,64岁的张广柱和61岁的王钟津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网络红人,“卖掉房子也要去旅行”,这对花甲背包客裹挟着全新理念在微博上掀起风潮,引发无数网友对生活的重新思考。  2008年至今,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两位老人自助游览了欧洲、北美、南美等40多个国家。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次次浪漫之旅。  源自虎跳峡的决定  退休前,王钟津
在肿瘤患者自我调节体温的因素中,喝水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到了秋冬季,由于空气干燥,水分流失比较严重,足量饮水或因胃肠道功能不佳而不得不选取静脉补水可防止身体进一步脱水。尤其是年纪大的患者,需要补充更多的水来弥补体温调节的变化。因中老年肿瘤患者存在能量营养素代谢紊乱、身体各方面的新陈代谢异常,位于下丘脑的“口渴中心”开始变得迟钝,大脑不能及时判断身体是否缺水,故易致机体脱水。建议非抗肿瘤治疗时期的肿瘤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但是一部体大精深、无与伦比的历史名著,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影响巨大而深远。  《史记》中的名篇《陈涉世家》是司马迁怀着崇敬心情为秦末农民起义英雄精心谱写的一曲赞歌。其中的主旋律是对起义的主要发动者和领导人陈涉的赞颂。通过对陈涉年轻时生活片段和发动起义过程中言语、行动的记叙,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敢于反抗暴虐
精神分裂症严重危害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精神分裂症的几个征兆。  有不同程度的幻想 在精神分裂症发作期间,幻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这种幻觉是不符合日常生活的。在幻想期,患者会深深陷入自我建构的内心世界,无法与正常人交流,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幻觉也因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异。  时而热情,时而冷漠 患精神分裂症后,患者的情绪变化很大,人们往往无法判断患者此刻是开心还是痛苦,其感情的
“看来,你真的是出道了!”山岸高兴地拍了拍修哉的肩膀说,修哉听了一头雾水。  顺着山岸手指的方向,他看到了墙上贴着的“上月销售业绩表”。还是老习惯,修哉在最底下寻找自己的姓名,但最末尾是别人的名字。他一个个往上找,终于在抬起上颚的位置看到了自己——倒数第五,位置在表格的中间。  “营业本部葛木修哉”。他从未感觉这个姓名是如此地帅气。但是才一会儿他就觉得不对劲——难道上个月其他人的业绩都特别差?  
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个人独创的,都位于若干文本的交汇点上,相互间都存在互涉关系。互文对读,就是抓住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将与所阅读文本相关或相类的其他文本汇集起来,以文本的“此言”为轴心,与相关的其他文本的“彼意”相对照,在词句、结构、题旨以及其他方面进行比勘,以期达到互注、互释、互训、互补、互证的目的,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透彻领悟文本意蕴,进一步生成和创新文本意义。  叶圣陶先生早在70多年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极富代表性的名篇,历来对它的主题多有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范摅《云溪友议》认为是为杜甫、房琯担忧而作。杜甫晚年,与房琯俱在蜀地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部下。严武飞扬跋扈,李白担心两人将遭危险,故作此诗希望他俩早日离蜀。其二,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以及《唐宋诗醇》等认为是为规劝唐玄宗而作。安史乱起,玄宗逃避入蜀。李白认为蜀地凶险,不可久居,故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项羽经过钜鹿激战,歼灭秦军主力,威名大振,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而此时刘邦已捷足先登进入关内,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俨然以关中王自居。面对着轻松窃取胜利果实的刘邦,项羽焉能甘心?而曹无伤的告密、范增的“望气”进一步激怒了项羽,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但是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刘邦接受了项伯的建议至鸿门“道歉”,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杀刘”暗示不予理会,对项伯的公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学习手段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最大可能的充分发展。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提关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至智慧的话题。  我们并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知识很难发展什么能力,对能力的高低也无从谈起。而且,当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知识来自觉地解决问题,在内心世界里生成
面对高考作文,相当一部分考生一怕审题,二怕无材料。审题困难,是因为解读作文材料的能力有限;而缺乏材料,则是因为缺乏积累和不善激活。实际上,虽然他们阅读少,阅历少,积淀不多,但凭借初高中六年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积淀,完成一篇内容较为丰富的应试文章是不成问题的。没有作文材料,大多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无法激活昔日储存的沉睡的材料。  高考应试作文,少不了这么几个步骤:审题——立意——联想(发散思维